少翁

注册日期:2016-03-26
访问总量:21873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杂感“李耳王”


发表时间:+-
早年,有戏剧评论家评论莎士比亚笔下“李耳王”是一个败笔,理由是:李耳王对三个女儿谁怎么样,作为父亲的他,不可能没有"常识性"判断,李耳王仅凭三个女儿各自怎么说,否定了小女儿,这样写故事,李耳王犯了低级错误,人物不真实。另有评论家持完全不同看法,认为这恰恰是莎士比亚高明,也是作品伟大之处,作者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双重性,"李耳王"和"李耳"不是同一人。 李耳这个人,作为"李耳"的存在,一介普通"常人",能以常人判断对错、好坏,这是最起码常识。譬如说,撒谎,不会哪一个有常识、说常理的人会说撒谎好。即便善意的"谎言",加“善意”两个字也是"撒谎"并非为好,是不得以而为之。没听过有什么人说"善意的诚实"之类话,想必"狼来了"故事告诫不能说谎。我从小就有这个"常识"。 再说李耳王。身为"王"的李耳,则非常人那个"李耳",换句话说,李耳是"李耳"、李耳王是"李耳王",白马"非马",李耳王"非李耳"。李耳变为李耳王,事情就起了变化。在"常人李耳"眼里的"常识","李耳王"亦可违背,看不出来,以至黑白、对错颠倒。同一件事,事不变,常人看,人在"理"在。人若变,"事理"变,原本常人"常识性",随"人变"而变,不可"理喻"。 还说“撒谎”,明明大女儿、二儿女不是讲“真话”,退一步说,也是言不由衷,相比之下小女儿对李耳王表达真心话,没有撒谎成分,偏偏李耳王听不得,以至产生怒怨。结果呢,李耳王不为王了,大女儿、二女儿食言,小女儿没有言行不一。到了这个时候,李耳不再为"王",回归"常人"的李耳,他才用"常人常识"判断曲折是非,方知世间的对错,冷暖。彼一时、此一时。这也是为什么,常人看来简单、常识性问题,往往为官与不为官"同一人",认识上判若两人。 不少为官者感叹"世态炎凉",在位时人对你一样,不在位又一样。道理很简单,你在位是位上的"李耳王",非不在位上之前的"李耳",不在"位"上了,回归“原本”自己。一个人做官若把自己做"丢"了,人家不记得、不认得你,"不相干"的人,不交往,再平常不过。这年月,做官不失或少失"自己"很不易,只怕彻底失去了自己,一个"原本"不该失去的自己。 其实,百态社会,何止官场做官呢…,人皆如此。可以说,做人不忘"本",实在可贵与难得。
浏览(3594)
thumb_up(12)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wtxwtx

    所有公务员:十九大报告里的这些话,务必记牢!

    习三胖的几大名言,按荒唐性排序,从高到低:

    1. 七不讲;

    2. 苏联没有男人儿!

    3. 前30年和后30年;

    4. 妄议中央;

    5. 军队姓党的;

    6. 把权力锁到笼子里;

    7. 吃饭砸锅。

    屏蔽 举报回复
  • 少翁 回复 七号洞

    赞同,确如所说。谢谢!

    屏蔽 举报回复
  • 七号洞

    King Lear 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伟大的戏剧人物,有多层次的复杂性格。他最后的悲剧结局让人怜悯和同情。荣格说,性格即命运。习某的修养,性格和经历不可能让他客观地审视自己行为。意识形态思想让党人失去了激情和同情。李王是展示了人类性格的光芒,而习只是一个政治造就的怪胎而已。也许,习从不相信莎士比亚,而只相信枪杆子和刀把子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少翁

    勘误:文中部分文字“李耳”,输入“李尔”,已经修改,见谅!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