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

注册日期:2013-06-11
访问总量:423993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芳华》的失望与令人失望的芳华


发表时间:+-

《芳华》的失望与令人失望的芳华

格致夫



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很火,在电影院里,也在网络评论中。老婆和她有闲的闺蜜们,几天前就一起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新片。据说,她们几位排排坐,无不为影片中主人翁的命运哭得稀里哗啦!这令我讶异。


而不够敏感的我,则迟迟没有去看的欲望。直至圣诞新年假期来临,才刚刚看了这部引起强烈反响的影片。从片头看到片尾,直至响起韩红演绎的那首老歌《绒花》,都没能触动俺本不算很高的泪点。


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该怀疑人生了?但在惊讶女人们的泪点太低之余,的确开始疑惑,老婆对我“麻木不仁”的评语或许是对的?除了标题,我甚至没看网上任何一篇有关该影片的评论。于是,只好硬著头皮又看了《芳华》拍摄花絮和几个主创、主演的访谈视频。这才让茫然的思绪开始清晰起来。


我眼中的《芳华》


按我缺乏艺术细胞的抽象理解,如果允许程式化解读的话,冯小刚先生的《芳华》,无疑是冯式艺术对人生芳华之年的图解而已。准确点说,该影片是这位名导高度个人化的芳华时代展现,是珍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筛选。再往深一点说,是历经40年沉淀之後,一种被正常情感理想化的芳华,更是一种被超常情思审美化的芳华。这大抵是这部影片的实质。


《芳华》的令人失望


从第三者的角度——未经历那个时代、或不带入时代情感的氛围下——审视,《芳华》难免令人失望!你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什麽呢?


文革末期的时代特征吗?虽然观众也看到了文工团大院迎壁墙上高大的毛像、墙壁上的标语、毛语录、敲锣打鼓的宣传车和游行队伍等符号化的东西,但不难发现,作者无意直奔主题,去渲染文革本身,而是一笔带过式的尽可能淡化之。应该说,这对影片主旨的把握,以及避免落于俗套,是一种必须!公平地讲,《芳华》在文革命题本身的挥洒上,比不上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或作者无意与之相提并论。从这个大众化视角无法引发共鸣,也是一种必然。对此有任何期待者,难免会大失所望。


对人物多舛命运的刻画吗?对不起,不客气地讲,作品对男女主人翁遭遇的叙事,甚至有些流于范式!苗苗饰演的女主角何小萍,生父文革遭难,母亲改嫁,从小就一直不受待见。参军进入文工团,依然没能改变备受歧视和排斥的命运。在残酷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绽放倔强的芳华,而意外成为英雄。但在被追捧之後,像一颗被冻的大白菜,一旦拿进温室,就“烂掉”了。她历经长期不幸而变疯的结局,怎麽看都是一个俗套!尽管这是严歌苓女士文工团经历中一个真实人物的命运,她在三部作品中才得以解构清楚的生活原型。


至于黄轩饰演的那位雷锋式大好人刘峰,仅仅因为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暗恋的对象,就被下放连队,在中越之战中失去右臂而成为英雄。结局则有些穷困潦倒,但做人的气节仍在。同样很难说有多少不落俗套之处。


一句话,无论是文革题材展现,还是人物刻画,《芳华》都难免令人失望。如果对此尚有疑虑,不妨回想30年前,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中,姜文、刘晓庆等人塑造的文革悲剧人物,那才是难以磨灭的艺术刻画与再造!


冯小刚的芳华展现有点迟


那麽,《芳华》是冯小刚的艺术失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冯导在荧屏上呈现芳华,本意就并非为艺术而艺术。那只是在等待40年之後,直奔自己难以释怀的芳华时代而去罢了。只是这种给自己青春一个了断的仪式来得有点迟!远不如姜文执导首部作品就展示自己的“芳华”来得自然。而年仅19岁的王蒙在《青春万岁》中喊出“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才是芳华中人的最佳宣言。


对于大导演,人们毕竟有更高的期望。鉴于自我意识中对青葱岁月的圣洁化倾向,展现个人代入感很强的芳华情结这个事情,就无法规避下意识审美情愫的固执渴望,诉诸理想主义表达,而非艺术真谛,几乎成为艺术家的宿命!而追求理想主义的唯美展示,无论如何,都是艺术家早期“小时代”视野最为驾轻就熟的!到了艺术家炉火纯青的“大时代”洞察与感悟阶段,对这类天真、激情与烂漫,反而有些不合时宜了。


而更要命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芳华,很难不具有令人失望的一面!


令人失望的芳华


具体到影片情节,不少人耿耿于怀的是,文工团员们和社会对男女主人翁缺失良知、缺失同情心、甚至缺失人性的欺侮和“迫害”。老婆就在我面前表达从影片中感受到的压抑和愤愤不平。

有人不愿将此解读为“人性之恶”,而宁愿将其归结为时代的罪孽。一种典型解读认为,这是文革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扭曲了人们的心灵。笔者无意否认文革的政治荒谬,以及对人与人正常关系、甚至伦理道德与情感关系的罕见摧残,但这不足以否定绝大多数人在青葱年代远离理性的荒唐、肤浅与冲动。这正是芳华时代令人失望的一面。


从众心理、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恶作剧、取笑他人、组团欺侮弱小等,都是其不同表现形式。影片中文工团员们对待主人翁的种种行为,完全没有超出这一层面。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海内外不断有中学生欺侮、霸凌(bullying)同学的报道。那已经不是司空见惯的一般性孤立某位有某种弱点的同学,捉弄人,或搞搞恶作剧之类,而是涉嫌违法犯罪的集体凌辱和侵犯人权。包括殴打、扒衣服、强迫受害者做出种种屈辱行为等。这类恶行就是典型的青少年非理性、叛逆现象而已。很难与时代、特别是政治环境等时代特征扯上关系。

就是影片中组织上对男女主人翁的严厉处理方式,对于不容许谈恋爱的军队环境而言,也很难说有多麽出格,更谈不上文革时代的阶级斗争思维。相反,雷锋式的好人刘峰也在档案中对组织隐瞒了何小曼生父被劳教的重大事实!她才得以顺利参军。这正是文革时代也存在人性一面的展现。


《芳华》是没有价值的平庸之作吗?

分享影片《芳华》的失望之处,以及强调任何人的芳华都难免存在令人失望的一面,并不意味著《芳华》这部影片整体是平庸的,没有存在价值。每个人都曾拥有自己的芳华时代,理想化、圣洁化自己的芳华,那不仅是一种人之常情的慰藉,更是一种对青葱岁月的庄严安放与祭奠!这样的理由足矣。而从该视角去审视《芳华》,其艺术的真是完全立得住的,观众也就没有理由失望。一句话,理想主义的冯小刚依然是接地气的!尽管此话怎麽听都有点矛盾。


《万维博评》发表于YouTube的本文视频:



浏览(12983)
thumb_up(20)
评论(26)
  • 当前共有26条评论
  • 格致夫 回复 巴蜀顽石

    【不必去苛求任何一位作者,他们能以自己的视觉去回顾那段历史,并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他们有权以自己的视觉发出声音。】

    这一点我是完全赞同的,也正是文中最好一段要表达的意思。

    屏蔽 举报回复
  • 格致夫 回复 巴蜀顽石

    【30余年前的反思其实是一段被腰斩了的不透彻的反思,邓小平容许了、又阻止了那场反思,最典型的史实就是老邓与陆定一的对话。】

    如果回顾一番80、90年代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那场反思的规模和深度应该说都是蔚为壮观的。很难说有什么反思不够、不透的地方。只是那个规模宏大的反思时代距离今天已经有些遥远,导致印象模糊起来。

    事实上,当年社会上有一种很有市场的观点认为,对文革的反思已经有些过度了,甚至带来消极反思的负面效应,因而形成一种抵触伤痕作品强调往前看的思潮。

    屏蔽 举报回复
  • 巴蜀顽石 回复 格致夫

    30余年前的反思其实是一段被腰斩了的不透彻的反思,邓小平容许了、又阻止了那场反思,最典型的史实就是老邓与陆定一的对话。无论是“左”还是“右”似乎都觉得对那段历史有话要说。老邓一句话便把一场严肃的反思搁置给了后代,而后代们好像并不那么买账,或者根本就遗忘了老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承诺。

    不必去苛求任何一位作者,他们能以自己的视觉去回顾那段历史,并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他们有权以自己的视觉发出声音。能让各种声音发出来,而且各种观点能有一个严肃认真的交流,相信那样的社会公众反馈所形成的多数人的共识才是整个民族所需要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格致夫 回复 太山

    你这个认识当然是对的。

    我也是反感有些人对“芳华”这样一部不涉及政治的影片,也要硬扯政治性解读。

    屏蔽 举报回复
  • 太山 回复 格致夫

    当然,其中最不靠谱的部分是摆脱不了意识形态思维,进行贴政治标签式解读。

    你扯这些已经远离主题了,这里讨论的就是一部国产影片而已。

    ==================

    其实本人并非不认同你本文看待这类问题方法. 而是无形中看到这一题目,就自然而然地想对那群万维上, 一边反文革,一边满脑子文革红卫兵政治挂帅的人踹一脚.因为他们在利用此题目借题发挥,无限上纲.

    人类近代史,几乎所有非欧美强国都无法赶上,更无法超越欧美正是欧美舆论战利用这些无知者这么整天胡说八道,使谎言成了真理之故。

    屏蔽 举报回复
  • 格致夫 回复 太山

    你扯这些已经远离主题了,这里讨论的就是一部国产影片而已。

    屏蔽 举报回复
  • 太山 回复 格致夫

    当然,其中最不靠谱的部分是摆脱不了意识形态思维,进行贴政治标签式解读。

    ============================

    丛林法尚则存在的人类世界,根本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冲突,这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本质上如出一辙。今天的人类世界能摆脱军备竞赛,战争和战争危机吗?

    丛林世界,人类进行着两种战争,热兵器战争与意识形态战争.

    所以意识形态战争,简单说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一个国家灌输不适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 “克罗伊木马”,加速这个国家腐败泛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外界,包括这个国家的国民及政权还以为是自身问题所致。

    记住,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后面都有再具体不过的经济基础支撑.而决定和满足某种特定意识形态所必须的经济基础所使用的具体手段,对于当今世界各国,绝非一个统一的[常数],而是一个[多变量涵数].欧美发达国家这个特定因素之一就是[拉头],就是棉布全球一千多个军事基地。。。。。。。

    屏蔽 举报回复
  • 格致夫 回复 太山

    【问题正是在于海外有帮人就是在拿着评价经典影视剧的干劲在评价此剧,并无限扩大借题发挥,仿佛要评价出社会意义,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世界意义来似的.】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一部作品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解读与讨论,也是必然的。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当然,其中最不靠谱的部分是摆脱不了意识形态思维,进行贴政治标签式解读。

    屏蔽 举报回复
  • 格致夫 回复 巴蜀顽石

    【《芳华》的最大成功就是突破了国内的一大禁区,唤起人们对那个荒唐年代的新一轮思考,也提醒世人不应忘记刚过去的那段历史。】

    关于这个视角,应该比较明确,文革时代算不上中国的禁区。最权威的依据,当属中共中央文件对文革的结论(内乱和浩劫)。早在30余年前,就已经有大批反思、揭露文革的作品,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更有《芙蓉镇》(古华作品,谢晋导演)那样的经典。

    屏蔽 举报回复
  • 格致夫 回复 巴蜀顽石

    【能让各种看法的人都能严肃认真地审视那个被人为阻止、不让评说的时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那才是影片最成功之处!】

    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一直就有一种观点,能够引发广泛争议和关注的作品就是成功之作。这大抵是对的。

    但与此同时,还应该明确,好作品,特别是从经典艺术之作的角度看,仅仅引发争议和关注是不够的。

    当然,正如本文最后所强调的,对于《芳华》,作为冯小刚个人化青春时代情结的释放,也没有必要过于苛求。这还是一部成功之作,能够赚取一部分观众的眼泪,也能说明这一点。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