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

注册日期:2009-02-07
访问总量:817137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芳华》背后那些人性的晦暗与光亮


发表时间:+-

《芳华》背后那些人性的晦暗与光亮


怡然



由严歌苓的原创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对于电影《芳华》的评论褒贬不一,甚至引发争论。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艺术家辛辛苦苦弄出来一部作品,读者观众喜爱也好痛恨也好,最怕的是无人问津。小说和电影我都看了,相比之下,我感觉小说写得要好很多,电影试图将跨越三十多年的人物命运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画面里,可惜不太成功,其表现力和深度都远不及原著小说。


我相信作家写小说,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讲个故事。故事不过是小说的载体,它承载着作家力图表达的某种东西,这东西或是思想的曲直,或是情感的幽徽,抑或是心理的困惑。总之,作家是想借助于小说道出点什么。至于道出的东西有无亮点,新鲜还是老朽,深刻还是肤浅,这就是好小说与差小说的分野所在了。


读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芳华》,感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最贴近我自己、最贴近我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严歌苓在我为什么写《芳华》一文里是这样表述的,《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小说中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


小说《芳华》也的确写出了人性晦暗之种种,比如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等等。一帮男兵女兵对于何小曼(电影里叫何晓萍)的欺负侮辱,比如对于好人刘峰做好事行为的漠然习以为常甚至冷嘲热讽。芳华的岁月,是一个提倡讲坏话的大时代。电影《芳华》里有这样一段旁白,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更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这话讲得何其深刻,正象饱汉不懂饿汉饥一样。



我观察到,对于《芳华》的批评,很多不是从电影艺术或文学创作的角度,而是变成了对于作家本人人品的质疑或指责。我认为,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写高大上很容易,而透过文字揭示人性中那些难于启齿或见不得人的东西,却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搞不好会惹火烧身,你无法阻止人们在背地里揣度,你既然能写出来,那么是不是你就是这么龌龊的人呢?


严歌苓在《芳华》里写了这么一段话,值得我们回味,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其魅力所在。作家的价值观的确会影响到其作品的格调,但真正有深度的小说,一定是从人性的角度,展示给读者那些未被挖掘或不曾被意识到的东西。象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写了那么多怀有阴暗心理的人物,我们会不会因此就断定,这俩家伙也不是什么好人呢?


对于《芳华》的另一种批评,是质疑它所描述的文工团故事的真实性。有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好象是说,我没看见过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应该说,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并非是一一对等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存在某种隔膜的。有这样一道隔膜,我们品读小说,才会有花似花雾似雾的感觉,而不是花是花雾是雾。况且,小说本身就是创意写作的产物,它完全不同于非虚构写作。


在西方,随着意识流手法的引入和兴起,对于小说真实性的考究,已经越来越弱化了。举个例子,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小说从女主角爱米丽小姐过世写起,一层层地写出了她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其中一个重大的悬念就是,爱米丽小姐钟情的人荷默.伯隆先生,莫名其妙地就不见了,谁也没有再看到过他。在爱米丽小姐去世后,人们终于可以打开她那个神秘的宅邸,看看里面究竟藏匿着什么。小说是这么写的,那男人躺在床上,他已经死了。爱一个人究竟可以到什么程度?爱米丽小姐竟然守着这么一具僵尸,与他同床共枕了四十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这篇小说。)


有人会问,这可能吗?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几率有多大?但是,不管它可能与否,《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已经成为文学的经典。直到今天,大学的创意写作课,还是把它当作范本来宣讲。


关于《芳华》讨论得似乎太多了,都有些腻味了。我倒是觉得,与其争论那个年代的芳华,何不写写自己的芳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芳华岁月,倾心写出来,都会是动人的故事。所以说啊,还是写写我们自己的芳华吧!


浏览(8112)
thumb_up(20)
评论(9)
  • 当前共有9条评论
  • 太山 回复 beiqian2016

    别扯蛋. 丛林法则尚存在的人类世界, 战争只存在立场, 不存在 “公义或正义” !

    中国一个世纪以来, 全部对外战争加一起不过.三四场, 全是与邻国领土争端而爆发的小规模战争. 而西方世界对外战争是缺月不缺年, 而且全是跨洋过海,航母,轰炸机,海陆空全上. 包括发动两场世界大战。 谁赢谁正义!

    别再那就会自欺欺人。

    屏蔽 举报回复
  • beiqian2016

    按冯小刚自己的说法,那是他拍的最畅快的电影之一;他提到他是把那些参加过中越之战的人当作英雄来拍来颂扬的;他批评现在的人们似乎遗忘了他们。

    其实,在那个历史背景中的中越之战,能有多少公义或正义呢?现在的执政者们大概也不会公开(敢于)颂扬那场中越之战还有公义或正义吧?

    假如我们还有勇气说那场中越之战存在不公义或非正义的因素的话,是需要否定的话,那么那场中越之战中还会有英雄吗?

    冯小刚的电影语言其实很虚伪,无法呈现人性---人的生命的可贵,给人的只有遗憾。所谓老兵上访的事件就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证明了。

    虽然国家绝对有责任抚恤在那场中越之战中伤残和牺牲的军人(包括越南国)

    屏蔽 举报回复
  • 太山 回复 施化

    谢谢怡然的好文!还有跟贴中的于中宁的阴暗评论。你们都帮助我丰富了正在构思中的一篇博文《挣脱枷锁,拥抱良知》,估计过两天就能发布。

    =======================

    这类专说空话,大话,虚话,似是而非的话的人永远不会增强自己的人性。

    挣脱什么“枷锁”?

    金融风暴? 债务危机? 泡沫危机? 难民危机? 生态危机? 环境危机? 战争危机? 战争威胁? 战争轰炸? 军备竞赛? 

    先生啊, 当今人类不缺“良知者”,而是缺乏对[良知]和[有良知者]的准确定义! 你自己定义“良知”而否定别人的良知,那叫独裁!

    人类也不却[自由],而是缺[财富资源],知道吗? 而当今人类世界的财富资源仍然是按照[丛林法则]来分配的!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出现如此疯狂的军备竞赛之原因! 

    只要丛林法则存在于人类世界一天,国与国之间对良知的定义就根本不可能统一. 一个国家也没有资格去裁判另一个国家是否有[良知],懂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太山

    补充一点,当今人类世界缺乏的,需要加强的,需要弥补的是人类的人性部分而绝非人的兽性部分!

    人性又分为两类: 1。 对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发明性。2。精神文明道德性. 二者不能混淆, 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任何一种因果关系.

    这便是为什么人类物质文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西方学者却有这样的断言:

    黑格尔曰: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克罗齐曰: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为什么? 丛林法则仍然存在于人类世界! 

    屏蔽 举报回复
  • 太山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其魅力所在。”

    ============================

    不完全正确.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有着独立与兽的特征。同时也必须承认,人也保持着部分兽的特征。问题正是在此,人类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究竟是什么? 显然是兽类特征最小化,人类特征最大。换言之,谁离兽性越远,保持的兽性越少, 而离人性越近,人性特征越明显,越强烈,谁越文明,越进步,越先进.反之就是没有进步或进步缓慢。

    由此可见,对于一部影视作品,孤立地看其魅力所在不完全重要,根本性重要是要看他是更多地吸引人的兽性还是吸引人的人性部分!是与人性产生共鸣还是与人的兽性部分产生共鸣!

    屏蔽 举报回复
  • 施化

    谢谢怡然的好文!还有跟贴中的于中宁的阴暗评论。你们都帮助我丰富了正在构思中的一篇博文《挣脱枷锁,拥抱良知》,估计过两天就能发布。

    屏蔽 举报回复
  • 相思树

    于中宁这篇文章根本不是在评“芳华”,而是在攻击作者。

    凡经历过文革的,应该都能闻到此文充满了梁效的味道。谷歌了一下,果然没错,1949年生人,文革高中生,正是中学红卫兵主力军!

    “,,,她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是中国不是她的故乡。”严歌苓生,长在中国,中国怎么不是她的故乡?于中宁凭什么剥夺她的故乡?他似乎与严歌苓有不共戴天之仇。

    我们都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说中国不是严歌苓的故乡,那我们呢?哪天对我们不高兴了,也说中国不是我们的故乡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易祥

    上帝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屏蔽 举报回复
  • 北冥有笋
    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

     

    【公孙明按:此文结尾,作者对严歌苓批判得很到位:

    “。。。严歌苓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幻想的少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的老妇,并用阴暗的心理去扫视那些仍然热情洋溢的人们,并得到和她同样的人们的欢迎。。。这部影片是某厂出品,这很奇怪,他们看不出这部影片对军人的侮辱吗?‘’

    冯小刚导演这局戏,也完全地暴露了他形左实右的真面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上台后就由冯小刚主持春晚,领衔娱乐界,这也同时地暴露了习近平的右派面目。

    “芳华”上演后,许多人在网上也跟着瞎捧瞎起哄,无他,或五毛水军,或右派颓废,同气相投故也。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阶级的烙印,是牢牢地显现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的,你可以骗得一时,但骗不了一世。严歌苓,冯小刚,五毛水军,右派颓废,与习近平等,同此!】

    作者: 于中宁              2017-12-23

    摘要: 她写出的故事,不是她真实经历过的故事,不是一个经过生活历练后得到升华的故事,不是一个具有睿智的审美故事,而仅仅是她的阴暗通过一个瞎编故事的一个情绪宣泄。她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是中国不是她的故乡。

     

    一、心理

    一个心理得有多么阴暗的人,才能把她朝夕相处十年的战友们都刻画成心理阴暗的群体。

    作者少女时代在文工团,因违反军队纪律给干部写了160封情书,受到纪律的审查和干部的交代,也必然引起周边战友们各种各样的反应。她显然受到了心理创伤,久久不能释怀。多年后,她要写文工团,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她描写了一个无辜少女新兵,因军装还没发下来,用战友的军装去照相,因为害怕说了假话,遭到了整个文工团的男兵和女兵们的嘲笑,排挤和打击。作者说:“里面的人物有我从小到大接触的战友们的影子,”原来她心里的战友是这样一群人。

    作者还说:“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占据了一个虚实之间的便宜,所以讲了大量的真话。”原来,如果作者和战友还有联系的话,她们之间似乎是亲密无间的关系是假的,而作者所描述的这个心理阴暗的群体,才是她对他们的真实认识。

    作者还说:“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破坏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现象,导致了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原来,她的这个所谓真实认识,是来源于她的政治观念。这个政治观念,使她重新认识了她的战友们,对她少女时代的生活,给予了重新诠释。

    尽管,政治观念对生活本真的扭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很大特点,但是外在的政治观念,如果没有内在的心理驱动,是不可能发挥这么大作用的。或者原本心理就是封闭狭小防范,或者是激情受到打击,使心理变成了封闭狭小防范,政治观念对这种心理给予合理性的解释,使人不但是从潜意识,而且是从意识中,把周边的人都看成是不怀好意和危险的,或者说是心理阴暗的,从而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之人。

    一个自己心理阴暗的人,看别人看世界,当然都很阴暗。

     

    二、审美

    是的,这部影片揭示了个人的悲情,集体的悲情,战争的悲情,国家的悲情,时代的悲情,复员退伍军人的悲情,这些都没有问题,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经历过的,它必然会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也许,我们的反思还不够,也许,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在制造着新的悲情,它需要我们对过去的悲情引发联想。这都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想利用我们的悲情,使我们对我们周边的人产生怀疑,把他们全都看成心理阴暗气量狭小的小人,会因为穿别人的军装照相和在胸罩里安两块海绵,而排挤打击一个新兵战友,这就不仅仅是阴暗,而且是卑鄙的阴暗。因为她利用了我们的共鸣,而把她的阴暗藏在其中贩卖给我们,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这样在无知无识无感中,被她带入了阴暗。

    这得是对自己的战友怀有多么的扭曲心理,几十年后,还要编造这种恶毒攻击性的完全不真实的故事,来使自己很可能只是受过一些委屈的心灵得到释怀和报复。这只能说明你,严歌苓,一个在部队文工团呆了十年后来嫁到美国的上海女人,心理有多么阴暗、狭小,而不是他们,你的战友们。

    本来,在一个悲情的时代,人性照样是多彩的,有温情,有冰冷,有坚强,有懦弱,有光华,有阴暗,有迷惘,有无奈。但是,在这个名为芳华的作品中,人性失去了所有的温情、光华,和坚强,甚至于连唯一的好人男主人公,都要找补一句,说他就是为了当英雄;而女主人公,这个从六岁开始就受尽屈辱的女孩子,却因为表现积极先进而成了神经病。作者不是在打碎美好的人性,而是企图否定所有美好的人性。

    本来,在悲情的时代,人性的美好才尤显可贵。文学的作用,就是发现人性的美好,哪怕它最后被打碎。如果人物都是动物,人性都是野性,那么要文学电影干什么?这样的作品,它的审美价值到底在哪里?只为了发泄吗?

    人类历史是一个悲情长河,但是这个长河中的闪亮浪花却不断给予人类前行的力量。谁能说三国、水浒、西游、红楼不是悲情的时代呢?但是它们给了我们人性的忠义,豪侠,智慧和温情。谁能说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不是生活在悲情时代呢,但是他们给了我们多彩的人性。甚至左拉,这个被称为自然主义的作家,也没有否定全部的人性。

    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谁,把这个阴暗的女人捧上神坛?我们的时代还有正义感吗?那些自称大师的人,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他们抬捧这个女人的动机,到底是出于无知无识,还是同样的阴暗龌龊?

    还好,不是所有的人。下面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发在她朋友圈中的话:

    “最后,文工团解散成了重头戏,一副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觉。合着,就女主和男主两个败类,最后只能惺惺相惜在一起,一个残疾人,一个精神病。故事把文工团和政委描写的太黑了,感觉整个故事就黄轩和女主,最善良,最无辜,其他都是坏人。”

    这个女孩子,是个有常识的普通人,而大师们,都是政治动物。

     

    三、真实

    人性阴暗的展示,不但是非审美的,而且是不真实的。这就使得整个故事不但阴暗,而且荒唐。

    非喜剧的文学,要有四个层次的真实,这就是细节真实,情节真实,人物真实,历史真实。真实性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底线,因为真实性,是文学审美的“交易成本”,它关乎读者观者相信不相信这个故事,如果人们不相信这个故事,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那么审美从何而来呢?只有人们对故事的相信程度高,也就是“交易成本”低,审美的“交易”才会发生。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些人物和情节:

    一个北京姑娘会浑身发臭吗(还是一个上海女人歧视性的地域观念)?一个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的新兵,敢于不打招呼就拿着别人的军装去照相吗?即便是如此,这样一件小事会引起整个文工团,无论男兵和女兵的歧视和排挤吗?至少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不会在男兵中引起广泛的怜香惜玉吗?在文革结束前,有人知道、敢于或有必要用泡沫塑料垫胸吗?一个习惯了歧视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荣誉,真的能够神经病吗?

    用放弃上大学,做沙发等等情节,来展示男主人公的好,但是,对人的关怀和真诚,才是真正的好。这个故事中唯一的好人,只有些表面的好,他真正的内心,我们却不知道。

    一个长期做好事的模范军人,是为自己心仪的姑娘才做这些事吗?如果是这样,当组织上安排他去上学,他却强硬的拒绝了,难道他没有想到上学会使自己更容易得到这个心仪的姑娘吗?这个被说成是就想做英雄的人上学不是给他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吗?在战场上他的卫生包在哪里?如果遗失了,遍地都是牺牲的战士,卫生包不是到处都是吗?这个唯一的好人是个天生的傻子吗?

    那个高干家庭的女生,前面带头欺负一个新兵,后面却打抱不平,这个人物的逻辑何在?

    一方面有人在公开谈恋爱,喂水果,另一方面,部队的模范标兵谈恋爱却受到有意的逼供,这样反差情节的逻辑在哪里?

    最重要的是,两个主人公,他们的命运竟然没有交集,仅仅是一开始一起走进大院,最后一起坐在长椅上。他带她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回到部队,在此之前也必有所接触,按习惯,她就是他的兵。两个年轻男女,一个帅哥,一个靓妮,这么长时间在一起,他们的心灵不会有所感触吗?即便是他有心仪的人,心无旁骛,一个青春少女的心,不会有所触动吗?就像作者,那么早熟的写了160封信。作者的激情,在她所有女性人物中,为什么全都不见了?

    这里不得不说说另一个让我非常瞧不上的女作家张爱玲,她在《半生缘》一开头,说男主人公每天从漂亮的女主人公桌子前路过,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她。他是人吗?鬼才相信。而她的全部故事都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不可能的假设上。

    这个故事也是如此。当女主人公受到欺辱时,他在哪里?他有什么公开或私下的表示吗?女主人公受到欺辱时,没有想到对这个带她进入部队的人做一些哪怕简单的倾诉吗?当男主人公对另一个女兵示爱失败,受到逼供并下放到连队后,他没有在人性美丑的对比中有所感悟,心起涟漪,有所关注甚至寻找吗?而女主人公难道不会对这个文工团中的唯一好人有所好感,心生希望,努力寻找来支撑她的生命吗?这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吗?

    两个主人公,命运不交集,搞得整个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做沙发这种与人物线没有任何关联,只是为了再次强调好人的愚蠢情节都搞得那么拖沓,这样的故事构造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都是唯一的奇葩。

     

    四、生活

    不真实的人物和情节不仅是逻辑上的,典型性的,也对比着生活中的,普遍性的。

    我有幸在当兵的生涯中很长一段时间在宣传科,任务之一是为宣传队写作品,与文艺兵的少男少女们有很多接触,其中有许多是军队子女。在我们的下面有团宣传队,在我们的上面有指挥部宣传队和兵种文工团,我从来没有看到或听说过,一个这么大的群体会共同欺辱一个新兵,因为不但少男少女们不会有这样阴暗的心理,相反,同情心才是他们的主流;而且,人民解放军的纪律、教育和传统,也绝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亲眼所见的一些事情,甚至比剧中的情节还要严重。我有一对战友因为谈恋爱被开除党籍军籍,他们受到了严厉的审查,我曾经看过部分审查记录,他们被迫做的交代是那样的不堪。在这个事件中,有揭发的,有沉默的,有掩护的,那些揭发和沉默的人我都认识,我不认为他们都是出于阴暗的心理,他们都有自己合理的出发点,或者是因为纪律,或者是由于纪律与友情中的两难。不可能完全没有个人恩怨的考虑,但那不是主要的。到现在,所有的这些人,都放下了过去,年年相聚,谈笑甚欢。阴暗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恋爱是人性,这没有问题,但是生命是更重要的人性。军队是一个有可能牺牲生命的群体,纪律就是保护生命的屏障。作者显然对她少女时代违反纪律的爱情悲剧耿耿于怀,并且受到美国的教育,至今认为个人的需求高于集体的需求。狭隘的心理和美式教育,使她对她奉献了少女纯真爱情的那个男人和她生活的群体,产生了愤恨和怨怒,几十年都不能散去,这和比她受过更严重打击的我的战友们,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我瞧不起这个女人,是因为我的周围都是比她好的多的人。

    她写出的故事,不是她真实经历过的故事,不是一个经过生活历练后得到升华的故事,不是一个具有睿智的审美故事,而仅仅是她的阴暗通过一个瞎编故事的一个情绪宣泄。她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是中国不是她的故乡。

     

    五、思想

    正因为这样,我基本不看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

    悲情时代的悲情个人,很难不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作品中。他们是些蝇营狗苟的人,写了一些蝇营狗苟的事,也许很真实,也很善良,但很难有大格局。我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要把我经历过的悲情事与悲情人再经历一遍,那是浪费我的时间,因为我想在作品中琢磨,我想在作品中思考,我希望经历一次真实、审美和思想的浑然一体,隐藏在社会与人性的碰撞后面的深深的东西,就像《教父》、《朗读者》和《间谍桥》那样,但这在当代中国绝无可能。

    作家的水平是和整个思想界的水平紧紧扣在一起的。中国某些思想人是搬运夫,他们搬运外国的古代的和官方的思想,他们没有怀疑精神,也没有分析力,判断力,他们的逻辑能力,好像他们根本就没有学过几何学(事实上,66岁以下50岁以上的中国人就是没怎么学过几何学)。

    扩大来说,自五四以后,中国某些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某些思想人一直在中国的生活和外国的思想的拧巴中挣扎,这使得作家和导演们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是用外国思想来套中国故事,就像严歌苓,或者是为故事而故事,浅薄而没有方向。

    这正是冯小刚的苦恼。他从引以自豪的有票房的小品电影中挣脱出来,想玩深沉,但是他注定没有这个本事,他发疯一样骂这个骂那个,但是他最应该骂的就是他自己。

     

    六、电影

    现在来说说电影。

    也许冯小刚感觉到了什么,因为他极力用明亮的光线、色彩和舞蹈、游泳,令人眼前发亮的姑娘们的身材,来缓解影片内涵中的阴暗。但是,冯小刚缺乏文学底蕴。

    这是一部很容易改编的作品。作品的缺失,主要在一条主线和一条辅线。主线就是两个主人公的交集和发展,辅线就是文工团群体。主线可以充分展示时代悲情与人性温暖的冲突,而辅线可以展示多彩的人性。其中情节与结构的重塑,不需要花多大的力气,任何一个稍具文学功力的人,都可以将其改得中等偏上,而前提是导演识货。

    中国导演普遍缺乏文学底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大问题。我看过的当代电影不多,也许没有这样说的发言权。在我看过的影片中,霍建起是我认为最有电影感觉的一个导演,在金鸡奖评奖会上我看了他的《生活秀》,这部影片除了一个重大缺失外,处处是经典。这个重大缺失使我认为,他没有资格获得金鸡奖。

    这个重大缺失就是,一个生意人,花了一年时间,天天晚上去看鸭脖女,结果睡了一晚上就拜拜了,这个人物的逻辑在哪里?真实性在哪里?其实这个情节是很容易改的,如果改了,这部影片就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但是霍建起或者是没有看出来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改,这就使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副精美的风景画贴上了一根鸡毛,变得整体上都让人无法接受了。

    《芳华》这部影片的镜头组织,人物塑造和细节,也显得凌乱而没有章法。我还是用《生活秀》来做一个对比。

    《生活秀》一开始,用一个长镜头经过了各种摊位,一块白布,最后落到了切鸭脖的动作,镜头抬起,女主人公亮相。用一个镜头,没有一句话,就把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她的职业和她本人交代出来,干净利落,这才是电影。《芳华》虽然需要交代更多的人物,但镜头的组织和场面调度不像一个资深导演所为:机位基本上是平摄的大中近景,没有暗示未来人物的性格;机位与场面没有形成纵深调度,移动令人印象不深,等等。

    《生活秀》用主人公与不同对她利害相关人交往时的形体、对话、语气,塑造了一个在生活重压下左右逢源的立体人,而《芳华》的人物则平面的多。

    《生活秀》用拖鞋拍打脚后跟这个细节,表达了女主人公无聊,等待和兴奋的心情,而《芳华》缺少这样的细节。

    总之,这部电影不像冯小刚的一部精心制作,反倒像一个无奈之作。冯小刚的大多数作品我都没看过,我不能断定这部电影是代表了他的水平,还是代表了他的无奈。

     

    七、后话

    其实,严歌苓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幻想的少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的老妇,并用阴暗的心理去扫视那些仍然热情洋溢的人们,并得到和她同样的人们的欢迎。

    好啦,一篇文章得罪所有人,挨骂是难免的。我已经有十多年没进电影院了,这部电影是在许多朋友的催促下去看的,两个人花了一百块钱,挺冤。这部影片是某厂出品,这很奇怪,他们看不出这部影片对军人的侮辱吗?

    过去,我不愿意就影视发声,因为有许多利益关系不好说话。现在既然说了,就要说下去。我后面的文章也都会使许多人不舒服的。

    但是,我有说实话的权利。

     

    【本文为作者授权察网发布。于中宁,察网专栏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一级导演,曾任金鸡奖评委等。93年后转入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投资。著有《现代管理新视野》等。】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