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古代天文学 大火星——下凡为武则天
《从尧舜禹过渡到夏商时的古星象学》
进入尧舜禹时代及夏代,
有关古星象学的记载多起来了。
《尚书尧典》记载了
帝尧分配‘羲、和’两个家族,
分别到不同方位,
去观察记载有关天文星象的情况。
帝尧让‘羲仲’住东方,
观察东方星象;
让‘羲叔’住南方,
观察南方星象,
二人分别主持春天夏天的天文和历法;
又命‘和氏’的‘和仲’住西方,
观察西方天象;
‘和叔’住北方,观察北方天象,
二人分别负责秋冬两季的天文和历法。
四人分工配合,
就把全天的天文星象和全年的历法都完成了。
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
尧在羲、和氏之外,
又让‘阏è伯’当“火正”,
专门观测‘大火星’运行情况。
其原文是:
“陶唐氏之‘火正阏 è 伯’居商丘,祀大火。”
‘陶唐氏’是指尧,
‘火正’是专门观测‘大火星’的天文官。
‘大火’,即二十八宿的
‘心宿’第二颗星,简称‘心宿二’,
它是夏季南天初昏后最引人注目的星,
古人把它想象成火的光芒,
所以称为‘大火’。
这颗星在星象学的分野上,
主‘殷商’地区,故又称‘商星’,
有时也称‘心月狐’
(《镜花缘》中‘心月狐’下凡为武则天)。
在历史上,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即
心宿一(又名“太子”星)、
心宿二(又名“大火”星)和
心宿三(又名“庶子”星”)。
‘火正’是人用来确定播种季节的
(春分前后黄昏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
《尚书?舜典》中说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什么是‘璇玑玉衡’?
由于记载简略,含意难以理解,
从汉代起就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星象说’,
一种是‘仪器说’。
‘璇玑玉衡’
亦作“璿xuán玑玉衡”。
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
璿,美玉。玑衡,
‘正天文’的仪器。
《后汉书·安帝纪》:
“昔在帝王,承天理民,
莫不据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仪器说:从汉代起认为,
‘璇玑玉衡’是指仪器,
孔安国说﹕
‘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
据《中国天文学简史》讲,
很可能是指简单的天文仪器,
它是用来观测天上的七个发光体:
太阳、月亮
和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的。
所谓七政,就是这七个发光体的。
另有一说,认为‘璇玑玉衡’是指北斗星。
北斗‘一至四星’叫‘魁’,或叫‘璇玑’;
北斗‘五至七星’叫‘杓’,或叫‘玉衡’。
参阅《史记·天官书》和《晋书·天文志上》。
司马迁主张‘璇玑玉衡’是指北斗七星。
《史记·天官书》上说: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