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

注册日期:2008-11-29
访问总量:11557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咖啡屋革命失败:星巴克真的要完蛋了?


发表时间:+-

这个周末的《金融时报》Life & Arts 专栏头版大幅地登了一篇关于星巴克的文章,题为\"When the coffee goes cold\" (Oh no, that\'s not good) 讲了星巴克20年来星巴克的崛起和近来的末落。http://www.ft.com/cms/s/0/aa9831ce-c266-11dd-a350-000077b07658.html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又看过的一本书(唉,我就是爱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书,尤其是我根本就不喝咖啡),叫\"Starbucked\".中文要是翻译就是\"被星巴克雷到了\"?还是“星巴克上瘾”?还是“星巴克革命”?Anyway. 作者 Taylor Clark,家乡在 Oregon 的一个小镇。毕业于Dartmouth College. 自从星巴克在他的家乡小镇开了三家咖啡屋,他就开始追踪星巴克的发展,并称之为“咖啡屋革命”(Coffee House Movement)。从书中的细节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大的功夫做幕后调查,书中讲故事的语气诙谐风趣。最好的一点就是作者没有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让读者自己做出最后的鉴定。值得一读。

《纽约时报》的书评:http://www.nytimes.com/2007/12/16/books/review/O-Rourke-t.html

我虽然不喝咖啡,但是关于咖啡的书,文章看了不少。记得几年前《华尔街时报》上也有一篇文章说星巴克的咖啡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他们的每杯咖啡里的咖啡因含量比一般的咖啡要超出一至二倍。就象为什么哈根达兹的冰激凌这么好吃,(咳咳,我也不吃冰激凌)是因为哈根达兹的冰激凌里的奶油的密度比其它牌子的要高出一倍。这可是我的一个家里开冰激凌店的同学告诉我的。爱喝星巴克爱吃冰激凌的朋友们要注意健康。

浏览(5197)
thumb_up(3)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人在纽约
    谢笑哥。您的美满生活让多少在纽约的人羡慕得眼都绿了。我们何尝不是无奈才来这种鬼地方打工,每天在肮脏的纽约地铁里钻来钻去,钻出来就面对满街的垃圾,噪音,和污浊的空气。很多同事住在NJ,NY,CT的郊区,每天坐1-2小时的火车加巴士加地铁来上班,开车休想了:曼哈顿是一个岛,每天高峰期隧道和桥堵得满满滴,隧道费一次8刀,市区停车场每小时20刀,meter罚单每张110刀!很多couple房子买不起,孩子也不敢生。唉!Living in New York, 只不过是听起来好听罢了。我们何尝不是人在纽约,心在后院啊!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拥有我们自己的后院,栽满了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呵呵。
    屏蔽 举报回复
  • 人在纽约
    谢山哥。专家可不敢当。我是对什么topic都感兴趣滴。You'll see, more to come. 呵呵。看这些书的习惯是由于当年在商学院读了大量的企业案例,发现家家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这些企业的产品是我们吃的喝的,那就危险了。最典型的当然是麦当劳和可口可乐。由于工作需要每天要看《华尔街时报》和《金融时报》,周末还要喽两眼《纽约时报》,所有这些企业曝光类的书,这三大媒体一般都有评论。这三家是比较严肃的报纸,可以说不上档次的书他们是不会登的。Again, 知识就是力量。呵呵。
    屏蔽 举报回复
  • 笑哥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看高,看的远啊! 不像俺这样的农村老鼠, 整天就看着后院的甘桔狂想: 啥时侯才变的甘甜?

    谢谢推荐, 有空去查看!
    屏蔽 举报回复
  • 山哥
    博主是一位食品药品分析专家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人在纽约
    谢椰子姐如此之高的评论,我不好意思了尼。:-p 毛主席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是他说的吗?我忘了。)在美国什么题材的书都有,有很多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系系相关,但很多国人不太知道。所以为了我们海外华人的well-being,有必要披露 Corporate America 的黑暗的一面, 争取我们都变成 Informed Consumer.
    屏蔽 举报回复
  • 椰子
    你的文章生动而又蕴含着许多信息和思想,美国卫生局那篇就非常尖锐。谢谢你,活泼的人在纽约!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