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詠梅

注册日期:2017-04-01
访问总量:17241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粤语可否成为独立语种?


发表时间:+-

这篇文章是对上一篇《加利西亚笔会和语言权利》在文学城发表後引起的一些读者评论的回应。原文发表在香港网媒《众新闻》上。


我最近在海外中文网站《文学城》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了语言权利和粤语的地位,在这个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议。这篇文章是我到西班牙的加利西亚地区参加加利西亚笔会主办的国际笔会年会受到的一些启示所写的。

加利西亚语是西班牙的一个地方语言,在近五千万的西班牙人口中只有四百万人使用,不到10%,但仍然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之一。加利西亚语与葡萄牙语很接近,属於同一语系,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加利西亚语实际是葡萄牙语的一个方言,因此文化意义的加利西亚地区实际还包括了说加利西亚语的葡萄牙北部地区。

加利西亚歌手在加利西亚笔会主办的国际笔会年会上,演唱加利西亚歌曲。

由於国际笔会尊重任何一个语言的权利,不论其语种的大小和使用者的多寡,在国际笔会中一个国家往往有多个语种的笔会。比如瑞士就有四个分会;瑞士法语笔会、瑞士德语笔会、瑞士意大利语笔会和瑞士罗曼语笔会。国际笔会甚至还有一个翻译和语言权利委员会这样的架构。这让我思考在中国各语种和方言的权利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更深一层的思考是,方言和一个独立语种应该如何定位和区分?加利西亚语既然是葡萄牙语的一个方言,何以能够独立为一语种?除了语言学的界定,还有没有其他因素,比如政治上的考虑?由此再想到了粤语的地位。

我在国际笔会年会上曾亲眼见到一位捷克作家和一位斯洛伐克作家交谈。捷克和斯洛伐克曾是一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後来在该国民主化後和平分手。我好奇问他们以什麽语言交谈,捷克语还是斯洛伐克语?他们说两种语都讲,因为两种语言相互之间完全可以沟通,说斯洛伐克语的可以听得懂捷克语,反之亦然。

在欧洲,两个血缘很近,彼此不需翻译即能够沟通的语言很多,比如俄语和乌克兰语,有在这两个国家生活过的朋友告诉我,其差别就像四川话和普通话一样。另外北欧的瑞典语、丹麦语和挪威语之间也彼此能够沟通。

但众所周知粤语和中国官话(包括普通话、四川话、长江中下游的多种方言)之间是无法沟通的,但有一亿两千万人作为母语的粤语却是被当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原因何在?我的猜想,原因可能是粤语的书面语仍然是以标准汉语书写,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政治上的,是中国大一统意识形态不能接受一个地方语言的分离。

文章在文学城贴出後,评论多是反对,不出其然,论点还是出於大中华意识,甚至暗示我是宣传港独,完全没有明白我只是谈语言的权利和强调要保护人类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在一亿两千万讲粤语的人口中,港澳人士其实只是极少数,广东省讲粤语的有四千万,是最大宗,这和港独有什麽关系?而且我本人母语是四川话,粤语会听但说得不好。这些争论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测,粤语无法成为独立语种,政治原因要大於语言学的原因。欧洲提倡多元化,他们看重的是语言的差异,但在大中华的中国,中央集权,大一统意识形态,只能有一种语言独大,其他语种和方言就只能在压制中逐渐式微了,由此语言的丰富多样性也将在中国大地上走向消亡。

补记:加利西亚现代艺术中心Cidade da Cultura de Galicia(下图)是一组非常有名的现代建筑群,外观仿效周遭山峦起伏的地形,为加利西亚地区的建筑瑰宝。参加加利西亚笔会主办的国际笔会年会,让我看到一个人口很少的小民族,如何成功地在优势的他民族文化包围中,顽强地维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而他们的努力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也获得其他语族的尊重。

加利西亚现代艺术中心Cidade da Cultura de Galicia


浏览(931)
thumb_up(4)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文庙
    您提出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不是问题,而在一些华人心目中,却是政治问题。中国丢失了语言多样性,是文化的损失。

    粤语是南宋时期,逃难汉人保留的最古中原语言,即真正的汉语。孙中山差点将其定为国语。而今天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其古代基础是"胡话”。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文章很多,不做多的介绍。

    本人并非讲粤语人士但,数十年前,曾研究过中原汉人的移民史。

    "在许多南粤人家里,都有一笔清晰的来自中原某地的家族谱,世代相传:“我们是真正的唐人”。远在南宋或更早的时期,大量躲避战乱的汉人南逃。许多家族在广东南雄县珠玑巷建立了立足点,并由此分布到了广东各地。发展到近代,已有了数千万人口,并已分布到全世界各地。他们的传统观念极强,还保留了远古的汉话和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建立民国后,差一点把粤语定为国语。如果还有疑问,请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吧!民国陈炯明治粤期间,提出了“粤人治粤”的口号,他最后贫困交加谢世于香港。但无论是在民国,或是中共建政以后的相当时期内,这段历史只能在粤人家中口语相传,难有文字记载。大批大陆难民来港,包括了许多文化人才,当然还是广府地区人士为主。为抗衡港英时期独尊英语的教育模式,1963年,一批知识分子建立起了《中文大学》。1967年大陆在破四旧立四新,而这所大学首次推出了民族化,本土化的推广中文运动。从发音,选字开始,一步步挖掘了粤人粤语为正宗中华文化鼻祖的事实。粤语的复兴,随着香港电影电视的传播和普及也广泛影响了后来开放的广东和东南亚地区。"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