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
罗非鱼
罗非鱼,又名吴郭鱼、非洲鲫鱼、越南鱼、南洋鲫等,原分布于非洲等区域,是世界水产业目前收成重量位于第一的重点科研培养的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罗非鱼通常生活於淡水中,可以存活于湖、河、池塘的浅水中,也能生活于出海口、近岸沿海等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因此在许多地方成为入侵物种,并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名单。绝大部份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此鱼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
该等鱼种在1954年前后传入到华南,作为一种淡水塘养鱼类,因其形似鲫鱼,原产非洲,称为非洲鲫鱼,简称非鲫。又一度因自越南传入,而称之为越南鱼。后认为其不是鲫鱼,而是属鲈形目(鲫鱼属鲤形目)。1981年郑葆珊在《广西淡水鱼类志》中将此鱼称为罗非鱼,属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得名自越南语中鱼的发音为“罗非”,可能是广西养鱼者对此鱼来自越南的称呼。
台湾水产史料记载两位台籍日本兵吴振辉及郭启彰于1946年从新加坡返台时,引进莫桑比克口孵非鲫,俗称“莫桑比克种”、“在来种”或是“土种”吴郭鱼,又称“南洋鲫仔”、“黑鲫仔”。
二战后期,日军节节败退,为在困境中能够自给自足,日本帝国水产株式会社(帝水会社)在新加坡成功繁殖一种非洲鱼,取名为“帝水鱼”,1945年日本投降后,旗津籍的渔业专家,当时担任机场书记员的郭启彰被送入集中营,等待遣返,与好友屏东人吴振辉决定引进这种帝水鱼,两人在1946年4月18日晚间潜入养殖场,用布作鱼网,捞起出生不到五天、约三、四百尾鱼苗带回集中营,放在浴室内。却被想不知情的同袍李讚生误会为脏水,倒入水沟内,剩下十六尾。郭启彰返乡后,发现三尾已死,只剩下八条雌鱼、五条雄鱼,共十三尾,这就是台湾吴郭鱼的由来,后人为了纪念两位引进的功劳,特別取两位先生的姓氏来命名为“吴郭鱼”。
在台湾,吴郭鱼扩散速度惊人,会剥夺原生鱼种的生存空间,属于入侵物种。若从河川捕捉到勿放回河川。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罗非鱼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养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年产量为1.5百万吨,这数量相当于三文鱼的年养殖产量。
养殖罗非鱼有很高的经济利益,因为其天然抗病性强,能以谷物、藻类及腐败物为主食,幼鱼存活率高,养殖所需空间及其小,再加上罗非鱼成长快,6个月即可达于上市之体型(12-15厘米)。若水温较高则终年均能产卵。
印度摩达杜古·维杰·古普塔博士发展并散布淡水养殖(罗非鱼)的廉价技术,获得2005年世界粮食奖。
2011年开始中国大陆与越南逐渐提升养殖比例,借由填补缺乏鳗鱼苗供给养殖的现象,使得市场货源大幅度提升。
1969年,郭河所长以莫桑比克种(Oreochromis mossambicus)雌鱼与尼罗种(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雄鱼杂交育种成功,名为“福寿鱼”,俗称“改良种吴郭鱼”。此一鱼种使台湾吴郭鱼养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5年,水试所更成功以尼罗种雌鱼与欧利亚种雄鱼杂交育成单雄性吴郭鱼,俗称“单性吴郭鱼”。此后,水试所大力推广民间养殖“单性吴郭鱼”,台湾吴郭鱼养殖由此进入商业化阶段,并开始大量出口至欧、美、日等国,创造了极大地经济效益,故又被称为台湾国宝鱼。台湾鲷协会长年积极进行国内外优良品种与品系在换肉率、抗病性、取肉率等方面的比较与研究,并成功开发出新的品种,称为“台湾鲷”。
…………………………………………………………
在北美的中国食品超市中总能看见活的非洲鲫鱼;价格可以接受。不过在短短十年里,活的非洲鲫鱼从每磅1.6美元上升到5美元。这好像给人们的印象是成本上升。我认为因为是活鱼,运输成本会很高;另一方面是这十年美元贬值得也很厉害。
非洲鲫鱼味道还可以,且刺不多,但我已经在近年来发现此鱼有病变,好像体型改变得厉害。如果真的非洲鲫鱼有病变影响产量,从而使价格提高,大概也合乎逻辑。原来中国大陆海边养殖虾,一度产量很高;后来中国大陆的虾广泛病变,大大影响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