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邪恶的中国人"傅满洲:他"做"了什么
提起傅满洲,在西方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上世纪,这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可谓是“自古以来”最奸诈、最邪恶的人。而从名字可以得知,这个人是华人,他也是所谓“黄祸”的代言词。?
傅满洲可谓是无恶不作,“他的手指一动就是一个威胁;他的眉梢一挑就是一个恶兆;他的斜眼一眨就是一种恐怖”……他被视为一个带有很多中国元素的险恶人物,喜欢制订阴险狡诈的计划,目的是向西方复仇。在1932年《傅满洲的面具》中有着如下骇人台词:“你们想不想娶这样的处女做老婆?那么征服吧!繁衍吧!杀光白人,抢走他们的女人!”
傅满洲的形象
“傅满洲”是当时超过毛泽东蒋介石而存在的最鼎鼎大名的“中国人”。他的存在影响了以美英为主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陈旧看法长达90年之久。
二十世纪的美国荧幕上,有一个形象占据了好莱坞市场,这个人就是傅满洲。傅满洲是谁?在英国,有个笔名叫萨克斯?罗默的三流推理小说家,傅满洲即是他笔下最著名的人物。
傅满洲第一次登场是罗默1912年开始连载的小说《神秘的傅满洲博士》,小说中傅满洲的对手英国苏格兰场的警官丹尼斯?内兰德?史密斯紧急追踪这位“恶魔”,史密斯是福尔摩斯的侄儿,他也有一位皮特里医生(Dr Petrie)相伴。史密斯声称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英国政府的利益,而且是为了整个白种人的利益。”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傅满洲逼迫美女就范
这一姿态立即赢得了美国人的共鸣,美国人“同仇敌忾”,该小说很快就在美国以《邪恶的傅满洲博士》之名重版。神秘的傅满洲博士,随着好莱坞电影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傅满洲神秘、邪恶而又极具毁灭性、颠覆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喧嚣一时的“黄祸”思想的集大成者。
罗默这次的小试牛刀,使他在英美两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将近二百万美元的稿酬也使他一夜暴富,得意之余他甚至将笔名Sax缩写成美元$的符号!
此后,他便陷入了疯狂的“傅满洲”模式中,从1913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的1959年。一共创造了十三部长篇傅满洲小说,这些小说按时间顺序分别是《邪恶的傅满洲博士》、《傅满洲博士归来》、《傅满洲的手》、《傅满洲的女儿》、《傅满洲的面具》(、《傅满洲的新娘》、《傅满洲的踪迹》、《傅满洲的愤怒》、《傅满洲总统》、《傅满洲的鼓声》、《傅满洲的岛屿》、《傅满洲的影子》、《傅满洲博士重现江湖》和《傅满洲皇帝》。此外,还有一个中篇《傅满洲的愤怒》,三个短篇《傅满洲的眼睛》、《傅满洲的命令》、《傅满洲的头脑》。好像只要他愿意,傅满洲身上的各类器官都能拿来做题材。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傅满洲逼迫美女就范
在他所有这类小说中,,傅满洲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一个十足的恶魔,他瘦高、秃头,倒竖着长眉,面目阴险狰狞,走路没有声音,举手投足都暗示着阴谋与危险,令西方人憎恨不已而又防不胜防。
小说中反复说明他代表着一个崛起的亚洲政权,其行为是由亚洲文化和种族决定的,异国情调和阴险邪恶交织在一起。
罗默这样描述他:“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瘦高,耸肩,像猫一样地不声不响,行踪诡秘,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秃脑壳,细长眼,闪着绿光。他集所有东方人的阴谋诡计于一身,并且将它们运用发挥得炉火纯青。他可以调动一个富有的政府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而又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想象这样一个邪恶的家伙,你的头脑里就会出现傅满洲博土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黄祸’的形象。”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傅满洲逼迫美女就范
更让人惊叹的是,傅满洲博士拥有了海德堡大学、索邦学院和爱丁堡大学三个学位,甚至还是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克里斯丁大学法学博士以及哈佛大学医学博士。除了英法文外,还会说流利的汉语、印度语及阿拉伯语,“能够与绝大多数的野蛮人畅通无阻地交流”。他身高近丈、博学多才、智可比天,是拥有古今中外所有科学知识的博物大典。然而,他却是英国警署苏格兰厂紧盯着的头号大恶棍,极其险恶,各种狡诈伎俩的发明者,无数犯罪集团背后的黑手,堪称为第一号邪恶博士。请看他的长相: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阴险,两只小黑眼,一张黄脸皮。对,傅满洲人如其名,是位华人。
傅满洲自1913年在萨克斯?罗默笔下诞生以后,很快成为英美国家人尽皆知的角色,随后便开始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广播故事里和电视剧当中。
西方关于傅满洲博士的电影一共有十四部,分别是《黄爪》(1921)、《傅满洲博士的秘密》(1923)、《傅满洲博士的秘密续集》(1924)、《神秘的傅满洲博士》(1929)、《傅满洲博士归来》(1930)、《龙女》(1931)、《傅满洲的面具》(1932)、《傅满洲的鼓声》(1940)、《傅满洲历险记》(1955)、《傅满洲的脸》(1965)、《傅满洲的新娘》(1966)、《傅满洲的复仇》(1967)、《傅满洲的血腥》(1968),最后一部《傅满洲的奸计》问世时已是1980年。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傅满洲选择的死亡之女
在电影中,傅满洲都是幽闭在自己的黑暗世界里,构想、策划种种邪恶的勾当。他在唐人街建立了一个随时准备颠覆西方世界的黑暗帝国。他的出现即象征着恐惧和死亡,“手指的每一次跳动都具有威胁,眉毛的每一次跳动都预示着凶兆,每一刹那的斜眼都隐含着恐怖”。
傅满洲如同幽灵一般无所不在,他的分支机构遍布远东、中东、近东;他残暴成性、诡计多端,精通五花八门、鲜为人知的酷刑,掌握着东方神秘的杀人手段,并且能调制稀奇古怪的毒药,“他关于有毒昆虫的知识可能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无人可敌的。
同样,在纯毒物学的范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他的周围总是聚集着一群爪牙和帮凶,随时听候他的差遣,傅满洲则是邪恶世界的主人。他掌握着西方先进的科学,又精通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东西合璧的智慧使他具有超人的能力,最为可怕的是,他仿佛具有不死的神力,他的计划虽然不断地被白人警察挫败,但他又总能不断地生出更阴险的计谋。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
经常是在这部片子中遭到惩罚死去,在下一部电影里又奇迹般地复活,他所代表的“黄祸”似乎成了永远也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罪恶,从而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惊险罪恶的故事。
为什么“傅满洲”系列能如此卖座?傅满洲神秘、邪恶而又极具毁灭性、颠覆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喧嚣一时的“黄祸”思想的集大成者,而“黄祸”又和19世纪中后期的华人移民密切相关。
英国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并将香港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自然也就给华人移民英国开了一道绿灯。19世纪后半期,在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华人移民。就英国来说,最先入境的华人是海员,1868年,第一艘中英直接贸易汽轮启用,并开始雇佣华人海员。此后,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多吃苦耐劳的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到英国,成为可以雇佣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煤炭工业发达的威尔士南部港口城市卡迪夫和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更是出现了大批中国海员,并有华人经营的洗衣店和餐馆。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挑选美女
然而,就在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英国出现不久,就因外表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成为了英国媒体嘲笑与攻击的对象。《南威尔士每日新闻》谴责中国人吸鸦片、赌博的恶习,并因此污蔑华人种族低劣、道德败坏,不仅和白人争夺饭碗,还因旅居海外的华人是清一色的男性而担心混血通婚,从而威胁到白人种姓的高贵与纯洁。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辛亥革命等中国本土的动荡让越来越多的华人取道香港来英国,英国的各大城市皆有华埠,华人社区的壮大让英国人感到恐慌。早在傅满洲的形象出现之前,英国媒体就有将华人妖魔化的倾向。
英国人似乎忘了,是英国人自己在洋枪大炮的保护下把鸦片卖到中国去的,回过头来,当华人移民把鸦片馆开回到英国本土时,反倒让英国人如临大敌了。
早在维多利亚年代,鸦片馆就被视为是堕落的恶习,到了爱德华时代,随着媒体对义和团运动的许多耸人听闻的报道,英国人对华人的厌恶和恐惧更为加剧,在当时的中产阶级的杂志、花边小报和漫画书中,无不充斥着心狠手辣的华人,意图要摧毁西方的故事。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投入蛇池
华人的大黑手瘦骨嶙峋,狡猾的黄脸上露着狰狞,刻薄的嘴唇抿成一条细线。1911年,英国内政部居然散发宣传册《华人在英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公然警告英国人说将有一个“巨大而震荡的世界末日,会决定究竟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将统治世界”。各种小报对唐人街黑暗面的报道更是此起彼伏,在英人眼中,唐人街就是鸦片馆和结帮拉派的犯罪团伙的象征。
相对于英国,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始于1848年之后。1848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消息传到中国,饱受战争和贫穷折磨的华人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很快,第一批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旧金山,开始了淘金梦。初到加州的中国人温和善良,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受到了加州人的尊敬和礼遇。但好景不长,新鲜感过去之后加州人就开始挑华人移民的毛病了。
随着华人的不断涌入,华人异样的穿戴、语言和生活方式逐渐引起白人的反感,华人为了保护自己,远离白人集群而居,这也使白人感到疑虑。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误解,他们认为华人不愿意同化,只想挣完钱走人,因而一种排华情绪开始滋生。1853年,加州州长约翰?毕各勒首倡排华,并重点强调要剥夺华人的政治权力。从那以后,华人在美国的命运就开始走下坡路,不时受到反华暴徒的袭击。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傅满洲逼迫美女就范
“淘金热”退去后,其他许多国家的移民相继离去,但华人仍然留下了,他们在被遗弃的金矿上继续用自己的智慧淘金,1862年参加了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修建工作。
在修铁路的七年当中,种族歧视日益严重,由华人承担的无不是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但华人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有时铁路必须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崖峭壁上通过,陡峭幽深的悬崖令人头晕目眩,不寒而栗。
但中国人用野藤和芦苇编织成能容纳几个人的大筐,从悬崖上吊下去,打炮眼,装炸药,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铁路来,一些华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冬天他们就在冰天雪地里生活和工作,在希拉山脉铺设铁轨时,突然的雪崩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当春天终于来临时,尸体就从融化的雪里裸露出来,和生前一样,手里还握着镐和锨,就像是他们苦难生活的冷冻见证”。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
在整个铁路修建过程中,华人劳工承担了一半以上的路段,但在1869年5月1日的铁路落成典礼上,却根本找不到华人的身影,他们的功绩就这样被埋没了。不仅如此,华人的勤劳和能力也招来了白人劳工的怨恨,他们痛恨华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于是从1871年开始,反华白人开始了针对华人的疯狂暴力行动,他们捣毁财产,杀人放火,无所不用其极。尽管一些白人平权主义者出于正义感替华人辩解,但更多的反华主义者千方百计地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中为排斥华人寻找借口。
种族的不同在白人看来是最根本的理由。在美国种族主义者眼里,华人是和美国人完全不同的一个民族,与美国没有任何联系,他们说不同的语言,穿不同的服装,秉承不同的传统,他们从来没有把美国当做自己的国家,也不愿意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
反华主义者还宣称一个不能同化的族群的存在,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并危及到国家的安全。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观念使他们把华人看做一个低等而堕落的民族,说华人抽鸦片、赌博、迷信,崇拜神像,是一个没有自我尊严、没有雄心大志、不热爱自由的民族。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死亡之吻
可以想象,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傅满洲”,即符合了人们对东方人邪恶的想象,又达到了西方人最终胜利的臆想,当然会被广泛接受了。
“黄祸论”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人以己度人的想象。早在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这一说法,并命令宫廷画家赫尔曼?奈克法斯根据他想象中的黄祸景象画了一幅画,制版印刷后送给其他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画的名字就叫“黄祸”。
画中七位天使一样的人物分别代表德、英、法、美、意、奥、俄七个西方国家,她们拿着长矛与盾牌站在一处悬崖上,背景是一个大十字架,悬挂在头顶上。大天使米歇尔站在悬崖边,面向大家,庄严而神圣地说:“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国家!”而在悬崖陡谷隐约的另一边,半空中悬着一团奇形怪状的乌云,乌云中闪现着一团火焰一般的佛陀坐像,骑在一条中国式的恶龙身上。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
威廉二世捕风捉影的“黄祸”幻影很快以宣传画的形式在西方世界流传开来。在美国人看来,华人劳工在劳动力市场与种族观念上已经对美国人构成威胁。1898年,美国将这幅《黄祸》图画印刷发行。而英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使他们在胜利的得意中也隐隐感到某种恐慌,觉得中国总有一天要对大英帝国采取报复行动。
20世纪开始的那一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这是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又一个引起西方人广泛关注的事件。在此之前,所谓的“黄祸”恐慌只是一种传说,并没有多少西方人真的相信它会发生。
而到了19世纪的最后一年,相信世界末日的西方人还没有从末日审判的恐慌中回转过来,忽闻在已经备受打击、衰朽不堪的中华帝国内部,出现了反抗八国联军的野蛮洪流。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傅满洲逼迫美女就范
有关义和团事件的报道一时间填满了西方的各类报纸杂志,在一些传教士的报告中,极尽地描述他们的同伴和妻小在中国如何被砍头,又或被野蛮地折磨致死的血淋淋场景,同时,使节、士兵、商人也以各种形式介绍他们在北京教堂与领事馆里被围困,以及那些笼罩在死亡恐惧中的日日夜夜。
传教士的书信、政府的报告和西方几乎所有有关义和团的报道都在重复着同一个故事,描绘着同一种恐怖的场景。
现实基础上的道听途说与极力渲染,使得远离中国的西方人开始在想象中勾画可怕的“黄祸”景象:洪水一般野蛮残忍的黄种人,头上、腰上缠着染着血的红布,挥舞着大刀长矛,野兽般地嚎叫着,漫山遍野地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受害者哭声恸地,四周火光冲天,这场杀人狂潮卷过之后到处废墟一片,这是多么可怕的、地狱般的场景!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
此后数年,西方媒体中依然充斥着这种想象性的描述,如美国《时代》杂志刊登文章,称“中国,不管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人民,已经对我们发动了战争,北京的屠杀已经开始而且还将进行下去。所有的西方文明国家必须武装起来复仇,必须像对待食人生番那样对待中国人,将北京夷为平地”。“白人妇女们正在遭受难以名状的野蛮折磨,据我们所知,有些受难者竟连续几天忍受可怕酷刑的折磨,痛苦难以细说,印度雇佣军起义的暴行也没有这般残酷。”“孩子们被当着父母的面杀害,妇女被强暴奴役……毋庸置疑,文明世界不可能忍受这种残暴的屠杀,我们必须复仇……”
不久,义和团事件过去了,显然,它的结局并没有威胁到西方国家。1911年,革命党在中国几个城市起义成功,满清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但“黄祸”恐慌在西方并没有消失,那些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中国移民,仍不时唤起他们的噩梦。
恰恰在这个时候,也就是1912年,清朝刚刚灭亡,通俗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就开始创作有关“傅满洲”的系列小说,傅满洲成为西方本土上中国移民的“黄祸”化身。罗默把西方人熟知并且恐怖的义和团事件嵌进了傅满洲系列小说,将中国人塑造成了迷信、神秘、野蛮的定型化形象。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
罗默提及中国的义和团时,既轻蔑又好奇。在他眼里,义和团象征着中国神秘的一面,义和团成员宣称他们有盖世的武功,迷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保佑他们刀枪不入。这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无孔不入的枪弹的做法,在罗默看来极其荒谬,是野蛮、不开化的表现,而相比之下,西方人则是文明、进步的代表。
他的这种思想我们很容易在小说中找寻到。在《邪恶的傅满洲博士》中,有一个遇到危险的白人里夫?J.D.埃尔赛姆(Rev.J.D.Eltham),他是一个“好战的传教士”,“带领十多个受伤的士兵和一名德国医生,在南阳的一家医院与二百多名义和团战士浴血奋战”。
这种描述显然是荒诞的,一位英国传教士、一位德国医生和十几个伤残的士兵竟然能抵抗二百多名身强力壮的义和团战士,罗默为了渲染、夸饰西方人在文化、体力和宗教上的优越性直接忽略了历史事实。种族优越论、白人中心主义使他采取西上东下的思维模式,在他的意识中,中国人尽管是“黄祸”,带给他们恐怖与威胁的梦魇,但仍然在各个方面都比白人低劣。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剧照,傅满洲捕获的美女
如果说小说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电影中给人的那种对东方的扭曲解读,以及邪恶东方人的视觉冲击就更加明朗。《傅满洲的面具》影片中,一开始就定下了邪恶、残暴、反动的基调。在一片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莱昂内尔爵士带领的探险队正踽踽而行,内兰德?史密斯在其中担任要职,他们的目标,是要在戈壁滩上寻找成吉思汗陵墓。傅满洲也同样希望得到陵墓中的宝物——成吉思汗的面具和宝剑。内兰德一方非常担心:如果傅满洲戴上成吉思汗的面具,拿到成吉思汗的宝剑,整个亚洲都将揭竿而起,进而扫平欧洲。但是这些东西落到英国人手里,它们仅仅是不可多得的考古文物,还会被送往大英博物馆供世人瞻仰。
因傅满洲的党羽绑架了莱昂内尔,探险工作陷入了困境。不久,莱昂内尔的女儿希拉和她的未婚夫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前去发掘成吉思汗的陵墓,借此机会找到父亲。但对东方有着丰富知识的内兰德?史密斯并不乐观:东方人有办法把世界上最坚强的意志摧垮,这个办法就是酷刑,就是傅满洲的刑讯室。
电影中,卡洛夫扮演的残酷无情的傅满洲,他倚在一面哈哈镜前,呷饮着一种看起来令人恶心的药剂,热气缭绕,模糊了他那张阴险的脸,哈哈镜也将他那本来已经十分丑恶的面目扭曲得如同魔鬼一般。
电影《傅满洲之血》讲述傅满洲发明了一种武器——死亡之吻。他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经毒蛇咬过之后,再勾引亲吻敌人,即可毒杀对手。图为《傅满洲之血》电影海报
傅满洲先和绑架来的莱昂内尔聊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动用刑。心理变态的傅满洲不仅用私刑折磨、惩罚被他抓来的人,还给他的刑罚取了很萌的名字,像“金孔雀堂”、“银手指屋”、“鳄鱼地窖”等等,并且单人单间、“因人而异”地施以酷刑。对莱昂内尔,傅满洲用持续不断的、震耳欲聋的铃声来折磨他,把他绑在一只大钟上,让铃声大作,直至把莱昂内尔的耳膜震破。
与此同时,盗墓活动还在进行,傅满洲的爪牙进到成吉思汗的陵墓里面,先是匍匐在成吉思汗的脚下,向他表示敬意,然后将陵墓里的陪葬品洗劫一空。
随后傅满洲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参加者身着各式各样,却不伦不类的东方服装。傅满洲穿着精心准备的中国服装出场了,将他的女儿隆重推出,而她则宣称成吉思汗已经魂兮归来,要带领东方人对抗西方世界,拥戴者呼声震天。
《傅满洲之血》剧照
最后,傅满洲戴上成吉思汗的面具,拿着成吉思汗的宝剑,身后簇拥着一群嗜血的东方人。画外音传来:“我们要碾碎我们的敌人,占有他们的妻子。”当然,西方导演永恒的情节套路仍然是邪不压正,最后一刻,白人英雄出现了,一番神勇之后,歹徒纷纷人头落地,白人英雄则凯旋而归。显而易见,隐藏在电影背后的是西方人臆想亚洲人会在波拿巴式的领袖指引下,将整个西方世界卷入战争的恐惧。
在《傅满洲的面具》表现出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鲍里斯?卡洛夫扮演的傅满洲凶狠歹毒、残酷无情,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黄祸”恐慌。这部影片的导演让卡洛夫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傅满洲凶狠歹毒的一面,他先是通过一面哈哈镜出现在观众面前,脸上挂着阴险的微笑,从对别人的残酷折磨中获得病态的快乐,这样的形象与以往好莱坞电影中惯常塑造的驯服、谦卑的中国人大相径庭,也与多年之后克里斯托弗?李塑造的权威傅满洲形象构成对比。卡洛夫扮演的傅满洲淫荡、好色,而克里斯托弗扮演的傅满洲冷漠、无情。此片中内兰德?史密斯老态龙钟,一点也没有福尔摩斯的风采,而在罗默的原著或是在克里斯托弗主演的傅满洲电影中,内兰德则是拳脚厉害的白人英雄。
影片中酷刑十分的触目惊心。一位受害人被倒立着绑在一只巨钟里面,将葡萄挂在他的嘴边,并不断地向他泼洒盐水;另一位受害人被吊在一张床上,下面是布满鳄鱼的深坑,随着旁边计时沙漏的流失,床也越来越摇摇欲坠;还有的被夹在两个带钉子的夹板之间,或者被绑起来注射从蜘蛛身上提取的毒液。能想象出这样桥段来,与其说傅满洲是个变态的虐待狂,倒不如说制作这部影片的西方人有一种虐待狂或受虐狂倾向,西方人把所能想象出的最恶毒的东西一股脑儿全都加在中国人身上,然后再加以痛斥。
《傅满洲之血》剧照
影片《傅满洲的面具》由于不是一部功夫片而令一些西方观众感到惋惜,但影片灌注着引人注目的异国情调。内兰德为搜查到傅满洲的巢穴,先是进了一个鸦片烟馆,继而看到由真正的中国京剧演员坐镇的咖啡馆,然后穿过一个隐蔽的活动门,看到了一尊藏在寺庙底下的雕像,最后来到傅满洲藏身的蛇窝。还有博物馆里的地图墙,陵墓里面五颜六色的中式服装,嵌在墙洞里的床……真正让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人大饱了一次眼福,算得上是当时惊险电影中的精品。
由于好莱坞的世界电影工厂的广泛影响力,傅满洲系列电影在英、法、德、意、西等主要西方国家公映,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1942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正式抗议,好莱坞暂停傅满洲系列电影的拍摄,但傅满洲形象己经深入人心,无法抹灭。
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红色威胁论的兴起,西方对中国共产党产生恐惧,随后朝鲜战场上中美两军的交锋更加深了西方人的恐惧,西方社会又掀起了新一轮拍摄傅满洲系列作品的热潮。傅满洲及其幽灵已经随着中美关系的变换时而出现、时而隐匿了近一个世纪,他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形象,更是负载着深刻文化与意识形态内涵的异国形象。“傅满洲”几乎成了中美关系的晴雨表,表述着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和对华态度。
《傅满洲之血》剧照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这种一厢情愿、不负责任的想象开始淡化。西方观众要求更多更深刻的国际元素。或者说,他们只是渴望在电影中看到除了傅满洲这类形象之外的其他东西。直到上世纪60年代李小龙的横空出世,好莱坞才重新开始审视黄皮肤的价值。随着中国的崛起,东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西方人也渐渐消除了对“黄祸”的恐慌,越来越多人认清,“黄祸”不过是西方人的文化自虐,“傅满洲”也就逐渐的被更多真实再现中国现状的影视作品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