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里

注册日期:2013-05-20
访问总量:37742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闲扯声乐


发表时间:+-

   先前爱写“浅谈”这个,“浅聊”那个的,这次换个口味来个“闲扯”。扯”与“谈”不在同一个档次,“扯”要庸俗得多。你看那“扯”字,就有拉扯之意,拉拉扯扯便是不情愿,有强迫他人之嫌。扯,胡扯瞎说;谈,似懂非懂,略知皮毛;若是“论”就不同,深入浅出,据理论证。所以用词须谨慎,扯,谈,论不可相提并论。在下自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岂敢称之为“谈”?“扯”已是高抬了。


《闲扯声乐》


   目前网上有不少声乐爱好者喜欢展示自己的歌喉,歌喉是一种既不花钱,又不分场地就可以表演的与生俱来的随身乐器,能说就能唱,走哪唱哪。声乐是人性的,最能表现歌者的个性,动听的歌曲犹如情意绵绵的话语一样令人陶醉。网络唱歌相似于酒吧里的卡拉OK,无论优美动听也好,鬼哭狼嚎也罢,没人在乎你。反正都是来娱乐的,不必计较那么多。动听的,多品味几遍;刺耳的,一笑了之。

   尽管如此,想唱好歌曲应该是业余歌手共同的心愿,没人想把歌唱坏的,但如何唱好歌曲却是个复杂问题,由于各人发音器官的生理条件不同,音色有它的属性,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学哪行成哪行那么简单,只有认准了方向才能避免走弯路。有关声乐知识资料在网上有很多,感兴趣的声乐爱好者可以去搜索一下。万维人才济济,也有不少声乐方面的专家学者发表过精彩的论述。本人不才,愿与大家一起切磋。首先我得声明一下:对声乐我是外行,只凭感觉,耳闻目染的感觉。

   首先我想与大家讲一下“天赋”问题。天赋是什么?与生俱来的智商和体能,智商越高,接受能力就越强;体能越大,成效就越明显。说实在的,成才靠天赋,天赋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以前我不信智商这套,认为人生下来的那一刻都是一样的,后天的努力与否使得彼此之间的差距拉大。成功靠努力,不奋斗就不可能有成功。兴趣受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不然,大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也有类似身体外形上的高矮胖瘦一样的智愚差别。比如搞美学的,假如自身的荷尔蒙激素不亢奋,想象力不会丰富,创新艰难,单靠模仿借鉴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发现多数大文豪的学历都浅,有的连大学门也没进过。这说明天才是有的,他们的思考和接受能力比普通人强许多倍。

   世上很多天才由于种种原因被埋没,幸运儿寥寥无几。一位邻居家的儿子,在三岁时听了几遍电视主题歌就会哼,而且音特准。吃美食津津有味时,必边嚼边哼。我认为他是个学音乐的好材料。但这孩子太皮不听话,又有父母娇宠,不忍剥夺孩子的自由权,就这样一直拖了下来。“子不教,父之过。”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干任何事情都有代价,有得就有失,光环的背后饱含艰辛,取舍两难。

   按专科录取的标准:一位歌唱演员首先必须具备一副好嗓子(先天声带发育良好,没遭破坏),然后才能考虑日后的学习训练问题。一副好嗓子通常包括音质,音色和音域三个方面:

   1)音质要求清晰明亮,没有杂音。从生理的角度看:沙哑声绝大部分是后天损坏的,如常吃刺激性食物,乱喊大叫使得声带长期充血,渐渐产生变形。更多的是病变损坏,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如经常感冒发烧,长期鼻塞咳嗽,用口呼吸造成咽喉干燥等。当声带遭到损坏之后,带肌组织增生或残缺造成声带接触面不平整,从而发出噪声。另外,声带老化也会产生沙哑噪声。从理论上解释为:所谓噪音都是些与基音的振荡频率不成比例的杂乱声响,这些杂音与基音不协调,听起来有刺耳的感觉。如果大家对以上所述理解不透的话,可以从形象上解释为:喉咙有粘着物,发声就会沙哑;破锣破鼓破喇叭,破裂部位振动不成比例产生噪音;一架材质低劣价格便宜的乐器与一架材质优质价格昂贵的乐器,质地与谐振有关。总之,音质有先天优势。

   2)音域决定前途,音域窄没有前途,特别是美声唱法类。有人认为:音域虽经训练后得以拓宽。但不是绝对的。比如二胡比提琴少了两根弦,音域就窄多了。声带也一样有先天优势。

   3)音色是划分歌者分类和属性的标准,决定你的取向。这牵涉到泛音,泛音的多寡与歌者声带形状及共鸣腔体形状有关,因人而异。音色是天生的,世上极少人有相同的音色,所以音色的鉴别可用于刑事侦破,等同相貌和指纹。音色最为复杂,比如殷秀梅和李谷一的音色明显不同,关牧村与殷秀梅又不同。音色与音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特征,一个是质地,两者不可混淆。

   以上三点是基本要求,另外有若干个附加条件:1,形象问题,毕竟演唱者上舞台是供人欣赏的,必须赏心悦目,如长得怪异是不行的。2,牙齿是否整齐,舌头是否灵活,咬字是否清晰。3,有无呼吸道疾病,如咽炎,鼻炎,支气管炎等。

   招收人才首先要考虑被选者的先天条件,而不是靠后天的努力,这点是铁定的。如在选拔和培养篮球和排球运动员时,首先考虑的是身高,不够格的要淘汰掉,说得难听点就是“朽木不可雕”。

   天赋是优先的,凡努力无果的人不妨往这方面反省一下自己,不必怨天尤人。

   也许有人会说:杨坤的破锣嗓子,腾格尔的撕心裂肺,他们不是照样唱吗?而且他们的演唱方式被人作为经典来模仿,至今两位歌手仍坐在导师的位置上对选手们评头论足。拜托,我无话可说,牛仔裤剪个洞更时髦,裤裆撞死狗跳街舞更性感,吃腻了山珍海味觉得臭豆腐香。充其量只是换换口味而已,不值得提倡。

   当以上几点要求都过关的话,就具备了录取资格。一旦学员被招收,就要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及技巧训练。有特种音色的人可选入独唱。若干年后,大部分学员会被淘汰,淘汰之人或去各地新陈代谢,或改行做其它工作。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气是首要的,其它都是次要的。

   1)运气。唱歌要用到气,练气是基本功,这也是专业与业余最明显的区别所在,专业歌手必须讲气。也没什么丹田不丹田的,不必有意识去造作,快吸慢吐,顺其自然。一般歌者怕唱低音,唱低音时声带间隙变宽,会漏掉很多气,特别是长音,很多歌者都坚持不下去,行家里手一听就摸清了歌者的功底。反之,唱高音时声带间隙变窄,气流细急,反倒省气。中音就不用说了。看谱时要确定换气点,唱歌与说话一样,句子结束时换气感觉较为自然,也可根据情感需要稍微变动。若歌手想展示自己的本领故意不换自然好,但在其它地方偷气被听众发现,反而得不偿失。在没有休止符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在中途毫无理由换口大气!连音不能无故中断,分切音不可顿挫,等等。气功不仅是技术问题,还牵涉的职业道德问题。

   2)疙瘩。由于运气,声带和共鸣腔体的运用不同,高中低声切换部都会产生疙瘩效应,好像变了一个人的声音似的,初学者尤为突出。经过训练,高中低过渡圆滑,疙瘩都会消除。假声(海豚音)不可常用,形成习惯很难改。

   3)属性。音色决定发展方向,民族唱法的特点是清,散,柔,细。需要压扁口腔来减少浑音(或谐回音)来达到清散,舌头在狭小的空间内举足轻重,柔细在其中。美声唱法的特点恰恰相反,追求浑厚,音量,最大空间地利用共鸣腔体来产生回音震荡。唱美声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不适合所有人。有人认为嗓音没有属性,学哪行是哪行,这是不对的。不排除体能大的有兼容的可能性,现实中上这种人还不少,金氏唱法(有人称之为民美派)中就融入了不少美声元素。我个人认为:分清自己的属性,不赞成反串,特别是对一些有特殊音色的人来说。稀有性,独特性才是最难得宝贵的,不要荒废了资源。

   4)特技。所谓特殊技巧即是缺陷美,起始于一个个意外失误,原本是不规矩的东西,后来发现它有特效,故竞相模仿。比如滑音,泛音,飘浮音,以及节奏中有意识地错位,延迟等特殊技巧都是加强手法。运用好了是画龙点睛事半功倍,运用不好是画蛇添足倒胃口。

   5)动作。舞台表演动作与时代接轨,不同时代有着各自不同的表演动作。早期清闲时动作慢条斯理,以高贵文雅为主,属于唯美派;文革时期需要表现斗争意识,那时的肢体动作大多是激烈夸张的,多以“向前进”动作为主,前倾动作是主流,属于战斗派;目前是工业发达,市场竞争激烈的年代,工作压抑,思想颓废。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后需要减压,需要宣泄心中的压抑情绪,因此,通俗唱法诞生了。通俗唱法的基本表演动作为:摇头晃脑,挤眉弄眼,声嘶力竭,鬼哭狼嚎,歌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从美学的角度看是不美观的,歌手好像被打一样痛苦万分,被刺一样胡蹦乱跳,属宣泄派。

   6)流派。对流派的形成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被动式,即当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时自然而然形成的;另一种说法是主动式,从失误中得到启发,加以创新,被后人模仿而形成流派。文学艺术都有流派,包括写作,绘画,摄影,舞蹈,音乐等。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流派是人为的,刻意去模仿就没有意义了,何况文化艺术的主观性强,很难鉴别高低好坏。

   以上是我对声乐的些许感觉,抛砖引玉。每个歌者都有自己的歌唱特点,认准方向避免走弯路。由于业余歌者一无时间,二没导师,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必步步艰辛,祝福你们。


休里

November 1st, 2016




浏览(1255)
thumb_up(3)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休里 回复 木桩

    谢谢。有时觉得自己很冒失:别人弹琴,你关注她的手咋的?对不起啦。

    屏蔽 举报回复
  • 木桩

    我一生痴迷音乐,只要和音乐有关的,我都要关心。我从小学习音乐,开始是小提琴,后来是钢琴。我的手指不长,手也不大,在钢琴键上跨度为9度。我的钢琴老师说我的手长得很合适弹钢琴,大概是我的手掌比较厚,能用力。有的文章描写女人弹琴:十指尖尖,玉手芊芊,这还能弹钢琴吗?哈哈!

    先生的文章不仅文学功底扎实,还有循循指导的功能,木桩对您尊敬有加。

    屏蔽 举报回复
  • 休里 回复 木桩

    木桩好,

    声乐方面我是外行,只是平时与这类人接触多了,多少了解一点吧,不过器乐懂一些。我也知道这篇短文会令一些人沮丧,但现实的残酷的,必须点醒一下。不瞒你说,我曾经一度痴迷音乐,我的情感经历几乎件件与它有关,故不愿提及。

    我是鲁粉,写作多以幽默,灰稽的方式表达。口气有点像在讲台上,总改不了乡村教师的毛病。让你见笑了。

    哦,我记起你了,你好像会弹钢琴。手指够长吗?跨度多少?

    屏蔽 举报回复
  • 木桩

    我是个业余唱歌爱好者,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以前也短暂学习过唱歌,就被那些“丹田不丹田”的吓了回去,感觉自己不是那块料。

    非常折服先生的文笔,希望先生常发表!

    屏蔽 举报回复
  • 休里 回复 笑哈哈

    乐感也有先天优势。我现在越来越感到发掘人的潜能很重要。

    屏蔽 举报回复
  • 笑哈哈

    乐感也是必备条件.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