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iteng

注册日期:2016-08-09
访问总量:176994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文人风骨:廷杖与谪戍摧不垮的“大明第一博学者”


发表时间:+-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很多人即便没读过《三国演义》,也至少知道这首开篇词。1994年版的电视剧,还将它谱成片头曲,经久传唱。寥寥数十字,苍凉中难掩历史之厚重,凄婉中偶露豪气之峥嵘。

  有不少人认为,这首词书写的,正是汉末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甚至有人猜测,词作者就是罗贯中本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首词,其实是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批改《三国演义》时,从别的作品中移植过来加于篇首的。它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史、政治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却又身受廷杖之刑、被贬云南三十余载,至死都没能得到皇帝赦免。

  他,就是杨慎。

    名门之后波折状元路

 

  杨慎出生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祖父做过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正德嘉靖之交的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出身名门,受教良好,杨慎少年时期就被誉为神童,十几岁便已名震京师。

  只是,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遂。

  据说,杨慎21岁那年参加科举,本来主考官已经拟定其为第一名,但可惜烛花落卷,将试卷烧了一个洞。为避免有人说这是故意留下的记号,杨慎只能被除名。

  好在,当时的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非常器重杨慎,三年之后,杨慎再战,殿试第一,高中状元。

  然而,新的麻烦又来了。

  由于其父杨廷和此时已是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当朝宰相,民间对宰相之子高中状元颇有微词,认为这其中一定有“黑幕”。

  最为著名的传言,就是暗讽李东阳在殿试之前,已偷偷将考题透露给杨慎,所以他才能独占鳌头。结果,杨慎又被人嘲讽为“关节状元”。

  但是,这些流言很快就不攻自破。杨慎中状元后任职翰林院,凭借一身才华获得朝野公认,后来甚至被誉为“有明第一博学者”。

  按说,再加上还有个后来又当上内阁首辅的爹,杨慎在仕途上的发展理应不会太差。可他为何又被贬谪云南三十余载,至死都得不到皇帝的赦免呢?

    大礼议之争受辱且被贬

  事情还要从明朝中期的一件标志性大事——“大礼议”说起。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正德皇帝突然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便根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奏请皇太后,迎立正德皇帝时年15岁的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嘉靖皇帝”。

 

  (朱厚熜)

  然而,杨廷和与新帝朱厚熜融洽的君臣关系,迅速被一件事所冲淡。那就是,关于对朱厚熜生身父母的历史定位与评价问题。

  按照杨廷和等人的想法,朱厚熜是入继明孝宗的大统,理应认明孝宗为父。这样一来,原本是伯父的明孝宗成了父亲,自己的亲生父母倒变成了叔叔和婶娘。

  这样的礼法让朱厚熜大为恼怒,“父母怎能乱换呢?”便执意要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在位皇帝对先皇的称呼),称伯父为“皇伯考”。

  事件斗争了整三年。在此期间,杨廷和虽罢职回家,但他的继任者们始终坚持其观点,任凭皇帝如何威逼利诱,就是不肯在“礼”这件文人眼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妥协。

  最后,在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七月,终于激化出“左顺门事件”。包括杨慎在内的180多位大臣劝谏皇帝不成,被锦衣卫们挨个按在地上,脱下裤子施以廷杖。

  有明一代,对文人士大夫阶层折辱最深的,就属廷杖之刑。这不仅因为廷杖之重,往往立毙人命,更重要的是,要“去衣受杖”。

 

  一旦受杖,任你是内阁大臣,还是文学宗师,都要被脱下裤子挨打。这种精神上的侮辱,往往比直接处死更令文人们痛苦。

  结果,先后有18人被活活打死。杨慎虽捡回一条命,但接着就被嘉靖皇帝永远贬谪到云南偏远之地,且嘉靖一朝先后6次大赦,都没有杨慎的份儿,足见朱厚熜对他内心痛恨之深。

    弹词滇云可叹跌宕命

  但官场失意的杨慎,在云南贬谪期间,没有让才华也跟着暗淡下去。

  事实上,被流放的数十年,也是他一生中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其文学创作成就,得到诸多名家推崇,论古考证之作,范围也颇为广泛。毕生著作400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明史》本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也是在这一时期,杨慎创作了《二十一史弹词》,以诗词结合之法,描述各朝各代之评述。其中,第三段“说秦汉”篇章,开头一篇便是“临江仙”。

  这首词后来被毛氏父子置于《三国演义》篇首后,竟与小说通篇契合,混如一体,从此家喻户晓。以至于后人几乎忘了它本是另一部弹词中的一部分,甚至连其原本所属的《二十一史弹词》,都远远不如这首词知名。

  但杨慎之后的命运,没有得到丝毫改变。

  根据明朝的规定,戍边充军者年满六十岁,可以申请回原籍养老。可是,嘉靖皇帝对杨慎的恨意始终未消,时不时就询问杨慎近况,弄得谁也不敢替他说话。

  直到杨慎68岁高龄,才得以以请假名义回泸州养老。可谁知,好日子过了还不到三年,嘉靖皇帝又突然问起杨慎死了没有。这可吓坏了四川的地方官,不得已又派人押送杨慎回到云南贬谪之地。到最后,杨慎仍是终老于云南永昌卫。

  然而, 面对如此命运,晚年的杨慎在回顾自己一生时却说:有可得利益时,绝不敢先人一步获取,需见义行德时,绝不会落后于他人施善。即便我的所作所为,可能无异于个人前程之锦绣,但只要对得起君王朝恩,也择而无憾。个人仕途起浮,无法与国运相拟,只要国顺民昌,能在此地安度余生,已是我生之福运。(“临利不敢先入,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遭逢太平,以处安边,歌咏击壤,以终余年。天之顾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  )

  如此大义和洒脱,正应了“临江仙”里的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浏览(467)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