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罡博士

注册日期:2015-07-26
访问总量:15406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我们真的了解美国吗?


发表时间:+-

F1.jpg

最近写了一篇博客文章,“对比波士顿 ,上海广告太暧昧变态”,看了个别网友的评论后,不由得又一次想道:我们真的了解美国吗?

这个问题似乎很好笑,不是吗?这么多出生在中国的人在美国生活工作,这么多在美国生活工作过的中国人回流中国,还有这么多的专家教授通吃中美两地,我们怎么会不了解美国呢?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吗?下一篇再谈。

我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是1991年我到爱荷华大学读研究生院后。赴美之前,我试图阅读所有找得到的和爱荷华大学有关的书。其中之一,是当年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美国是个裸体》;里面有个章节,描述他在爱荷华河的上游、珊瑚湖水库大坝下钓鱼的经历。在他的描述下,美国的鱼太好钓了,太傻了,太好玩了。我从小就喜欢钓鱼,在国内读小学、高中、大学的时候,暑假有机会就会过几下钓鱼瘾,他的描述令我向往。

的确,爱荷华河的鲤鱼,很好钓。但很快的,我就不屑用最廉价的面包搓成团,轻而易举钓腥味很重的鲤鱼了,我开始用昂贵且耗损很大的假鱼和jig钓突眼鲈鱼(Walleye)。在这个过程中,偶尔我会和岸上的或船上的美国钓客为占有自己前面的一片水域,相互吆喝过,有时我错有时他错。

在美国,鲤鱼泛滥成灾,被视作垃圾;美国人钓上鲤鱼,会问周边的中国人:要不要?但钓Walleye,就不容易了,大家就没那个风度了。

冯骥才的描述,只是文人走马观花的肤浅印象。

又一次想到这个问题,是在年初中国股市触发了熔断机制之际。熔断机制源于美国,经专业人士引进到了中国,但使用后出了问题,才知道原来引进时并没有真正搞懂其工作原理,专业人士并不专业。

这次我的博文“对比波士顿 ,上海广告太暧昧变态”发布后,有的读者提出反驳:美国很多地方也很开放。我上个世纪就到美国了,这点我怎么会不知道?但在美国,裸奔也好,脱衣舞厅也好,可以什么时候想玩就玩、什么地方想开就开、什么人想进就进吗?

这里涉及一个公共环境的精细管理的问题。地铁与广场属于公共平台,这种地方的广告,很invasive,发布时是不是应该尊重一部分人的感受,不要太offensive?特殊群体如果有特殊口味,自己悄悄去做就是了,凭什么他们可以占用公共平台?即使他们真的成了社会主流,就不能施舍一点人文情怀,体谅一下弱势群体?


承蒙我的学生家长的厚爱,为我设置了微信公众号,国内关注我的朋友,以后不用翻墙,可以通过微信订阅我的文章:


浏览(5450)
thumb_up(9)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太山

    作者的问题出在:

    1. 谈中国, 非生拉活扯扯进美国; 反之亦然. 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2. 孤立看问题, 而几乎完全回避了中国(或任何一个欲谈论的国家) 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某些最普遍状况和这些状况后面的共同本质. 

    根据什么用波士顿对比呢? 换言之, 对比了波士吨就能得出什么有意义或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的结论呢? 

    性泛滥与性变态属于当今, 人类特定经济模式所决定的欲望(标准)泛滥, 危机四伏的人类世界最普遍的现象.

    3. 定律: 丛林世界, 即, 人类非理想世界环境条件下, 各国道德水平的体现是守恒的. 简言之, 一个国家在某方面体现出相对的道德优越那一定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另一方面存在更缺德的状况.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