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

注册日期:2007-07-04
访问总量:633477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下)


发表时间:+-

1950一6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除白天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外,晚上和寒暑假都是在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中度过的。因此,我们姐弟及表兄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外婆身边度过的。最多时外婆身边竟有5.、6个孙辈和她生活在一起。

孩子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教育问题都由外婆承担。责任之大是可以想像的。当时虽然物质匮乏.一日三餐比较简单,每个人的衣物也不多。但一家的吃食、衣服被褥的洗洗涮涮、还是很大的工作量。更何况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全靠从井里提水,尽管外婆家的小天井里有一口她终生至爱的水井,但要从井里提水也是十分费劲的:一根长长的竹竿下端绑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木捅,木桶放入水面后将竹竿用力向下撸,待水涌进桶后用力将竿往上拉,直到把桶提出。夏天和秋天水量丰沛倒也不难,但到冬天和早春井水枯竭,提水时外婆必须双腿跪在井边,身体尽量向井中探去,方能让木桶够着水面,这个动作是很危险的。我们长大些后也曾提水,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何况外婆视力不好再加上三寸金莲,这提水对她来讲还真是件不轻松的活!但她老人家却十几年如一日且一年365无风雨无阻。这绝不是今天的年轻人能想像出的艰难!

外婆不仅负责一日三歹和洗洗涮〩,还要为我们缝缝补〩。那时人们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谁不穿补丁衣服呢?谁又不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呢?这六个孩子该衣物的缝补、鞋袜的制作全由母亲和外婆承担。那时做鞋从自已做布垫起工序满多。记得小时从学洗衣到纳袜底鞋底这些活都是外婆教我们的。

5,60年代,人们的早餐最好的就是自制的泡菜就稀饭。中午和晚上大多是仅有一道菜。现在极普遍的面条那时都是高档食品(当然是在南方)。可那时吃面条几乎没有什么调料,只放点盐。我们家算情况好些的,还有两味上等调料一酱油和猪油。酱油是按滴数分配,猪油则是外婆用筷子头上蘸的一点〩。就是这样的面条一个月能吃上一两次就令全家人高兴了。另外.外婆还会做一道令我至今难忘的美食一一锅巴。偶尔外婆会用红薯或南瓜焖饭,节日也会做豆花。凡是做这些吃食时.孩子们会早早的在灶台边围上一圈。这时外婆会笑嘻嘻的问:“今天的灶台要倒了?”到饭食好了,一双双眼睛眼巴巴的盯着锅底那既香又脆的锅巴。这时、外婆将锅巴分成几个小团一人一份,吃得每个孩子满脸的笑容。除了人人都有的一份,外婆还会考虑有特殊需要的情况,如生病的孩子。但我记忆最深的是姐姐和我的凉拌菜和泡酸菜。那时我们读高中时一日三餐在学校吃集体伙食,外婆心疼我们,每晚晚自后回到家时,碗橱的角落里总放着一小碗这样的莱。我们俩吃着吃着既饱了胃又暧了心。

长大了,自已当家作主时也曾度过好长一段穷日子。说是穷,但比之那时的外婆不知好了多少倍。这时才体会到外婆那时要安排好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有多难。她竟然能如此有条不紊的度过那艰难的岁月,真让人由衷的佩服。

小时候的事我记不太清楚,但‘外婆的家就是我的家,有外婆在就有了家,就有了安全”这种感觉是我永生不忘的。我几岁时,外婆家在大舅家后院,从大街回家要经过一条长近二十米的又窄又暗的过道。每当晚上从外面回家时,一进过道口我们就开始叫:“外婆、外婆“,再走进去时必能看到外婆屋外桌上昏暗的灯光。只要见到这豆粒大小的光亮我们心里就不怕了!因为我们知道此时外婆必定坐在桌旁等候着归来的孩子。待到我们读高中时,外婆家改道从后门进入。回家时要路过一条更长的也是又窄又暗的小道。我们从小道口就开始叫外婆以给自己壮胆,直到听到外婆一声长长的“哎!‘’提着的心才放下了。所以从小时起外婆就是我们的保护神!

外婆对孙辈的付出绝不止于生活上的照顾,她老人家对我们的教育也令人终生难忘。她教给我们好的行为习惯,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外婆的教育从”站有站相,坐有坐姿,睡有睡相、吃有吃相”开始。站姿不必说,坐姿除一般概念外加不能盘腿而坐,不能抖动,不能晃悠。离桌时务必清理桌面,并将凳子放于桌下。睡相即睡前将衣服,鞋袜置于固定位置以便起床时快捷。上床后两腿微屈侧身而卧。吃相就更多了:拿筷子时手指不能翘起,以防夹菜时指向别人、夹菜时筷子不能和别人的交叉、不能在莱里搅来搅去、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不能发出叭啦叭啦的声音等,真是既全面又具体。

外婆的教育也包含为人处世方面。那时,父母周末和假期才回家。也许人小不懂事,也许不知如何表达,也许是对父母有点陌生感,我们总是不大关注父母的情绪和需求。这时、外婆就会教我们:”去问爸妈要不要喝水?””想吃点什么?””哪里不舒服?”或直接让我们给父母盖上毯子、送杯水等。让我们从中学习关心、尊重。对集体对别人的态度往往也是从外婆那里学到。她常说:”在外面要长眼睛会看事”。“力气不值钱,用了它又长出来了。”意思是叫我们在外面要注意有没有需要帮助的,需要出力的,遇到了要主动去帮助,不要吝惜自己的力气。她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她说;”一颗粮,几滴汗。”她还说:”小偷针,大偷金。”外婆的教育还包括励志和理想教育。她几乎目不识丁,也几乎足不出户,但对要有志向,要对国家作出贡献的道理却一点不比别人少。她一生最尊重品德高尚,好学上进有作为的人。她经常教导我们:“要守纪律、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做个有出息的人;切不可游手好闲,吊儿浪当”等等。同时,对我们的点滴成绩进步她都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和赞誉。记得我备战中考时,外婆总是在一旁为我打扇,不时为我倒水;高二时我参加了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演出,回家后外婆对我说:“都说你演得好,普通话也说得好。”哎呀,那叫什么普通话噢,说了二、三十年到今天还一口”椒盐普通话”(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这些情景今天想起来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很难令人置信的是60多年前的外婆竟然还会心理辅导!那时,谁身上长了小包小块,或哪儿有点痛,外婆就用手按住那不适之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这即被外婆称作”咒羊子”。还别说,这方法那时还真灵,过不两天你一定会消灾除病了。很好笑的是我们几姐妹刚开始发育时感觉前胸有小块硬块且隐隐作痛,也请外婆”咒羊子”。这羊子当然是越咒越大,此时外婆就说这羊子不咒了,它自己会好的。现在才知道这些‘’羊子‘’哪里是咒好的?外婆是用此法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减轻思想压力。当然,这些病痛本身并不严重,假以时日自然就好了。但这种方法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还真帮了这个大家庭不少的忙呢!外婆也懂营养学啊。小时候全家人偶尔会被父母的亲朋好友邀请作客,临出门时我们必定会听到外婆的叮嘱;少吃饭多吃菜。这句在今天几乎全民都知道的话,对六、七十年前既不讲”三高”、也不讲”膳食的宝塔型结构”的人们,那绝对是经典之言了。因为那时的人,尤其是小孩吃饭能吃个肚儿圆就心满意足了,哪还知道什么营养不营养?外婆真有一股神奇的力量!i

外婆的教育艺术也是值得一提的。除心理辅导外,外婆的语言直白,简炼。比如:“书读到肚皮头,贼娃子都偷不走。”,“天地君亲师,老师是供在神龛上的。”又如;
“穿衣不提领,必定有点蠢。’“小偷针,大偷金”。再如前面提到的”一颗粮,几滴汗。”若谁吃饭时手不捧着碗,她会说你是”猪拱槽”。这些十分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人易懂难忘。

外婆对我们真是恩重如山!她不仅养育我们成长还教会我们做人。我越到老来越感到她老人家对我们的教育是那样丰富而厚重。难怪每年清明祭奠外婆时大家都会争相回忆外婆的点〩滴〩。二弟常说:”外婆教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一生都用不完。”只可惜我们对外婆的回报太少太少,怪只怪自己那时太不懂事,工作了也没给外婆买过什么好东西,更没让她能安享晚年,病了也未能服侍在身旁,以致她老人家老来常常一个人蜷缩在那间又小又暗的屋子里,在思念和回忆度过那寂寞难敖的晚年。每每想到此都会令人心痛心酸,也是满满的汗颜!外婆,请你原谅你不懂事的孙女!


外婆去世前一个星期接到母亲电话赶回去时,外婆因长期卧床长了两个较大的褥疮,疮痛之极。可是我和姐姐为她擦洗身子,清理褥疮,敷药时她却强忍疼痛,不想让我们难受。我们守了她一个礼拜后离开,可我们前脚刚走外婆就仙逝了!这么多年我们姐弟都要祭奠外婆,我只要在国内也必定前往。外婆的墓地偏居小县城一隅。地点偏僻且一段小路崎岖难行,好在墓后有两棵树夏天为怕热的外婆遮阳,前面有小小的作坊,它些许能陪伴寂寞孤独的外婆!

而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一我在心里常常对外婆说:”外婆,谢谢你的养育之恩。愿你在天堂快乐_幸福!”

     "外婆,我爱您!我下辈子还做你的孙女。我会做得更好!”

     外婆,安息吧!


相关链接: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上)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605/256796.html


老冬儿:忆外公(下)
http://blog.creaders.net/u/3969/201605/256709.html


百草园:2016梦之旅:祭悼外公
http://blog.creaders.net/u/2025/201605/256753.html

百草园:忆海拾贝 -- 我的外婆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NTg0NDU=



浏览(3053)
thumb_up(11)
评论(14)
  • 当前共有14条评论
  • 昭君
    海天,百草,绿岛,
    谢谢评论和支持!

    屏蔽 举报回复
  • 百草园
    对外婆的爱跃然笔下。我觉得人小时候的感情最纯真。
    屏蔽 举报回复
  • 绿岛阳光
    向您的太外婆致敬!我父母都是家中的老小,我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祖辈,见到有人回忆祖辈就羡慕妒忌不恨,呵呵。
    屏蔽 举报回复
  • 海天
    昭君:你妈妈笔下的老外婆,真是很可亲可敬,正如你所说,身上承载着很多中华传统美德,而且在日常点滴中言传身教给后辈。阿姨写得非常细腻动人,请向她问好!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岌岌草:呵呵,是啊。其实西方也有很多饭桌上的礼仪和讲究,比如嘴里有食物不能开口说话这一点,我觉得就很好:)。紫鸟,谢谢你给自己答疑!我想大概是这个道理,井口不大,所以不能用太长的竿子,但又不能太凑近井中央,因为老外婆个子小,重心靠上,所以很难把握平衡。你真是一个喜欢动脑筋的好同学:)!
    屏蔽 举报回复
  • 紫荆棘鸟 回复 昭君
    昭君,我想了想,估计是这样的,可能井口不大,夏天呢,水位高,竹竿不必和水平面多么垂直就可以按下水桶,所以你老外婆正常站在井边就可以了。但冬天水位如果很低,水井比较深的话,那么竹竿可能需要和水平面比较垂直才能按下水桶,否则竹竿就会戳到井边。因此你外婆的手要尽可能伸到水井中央位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老外婆因为上了年纪,可能会一个跟头栽下去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芨芨草
    “睡不语”不好控制,总不能谁说梦话就一个耳刮子把他打醒吧。“食不言”有可行性,但先得加上“嚼无声”,否则没人说话,光听见“呱唧呱唧”的声音,也不好听啊。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芨芨草,是啊,那时的人的确淳朴多了。这也是文革那些政治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环。加上后三十年的物欲至上,现在中国社会这些传统美德早就剩不下多少了。我在万维这么多年,还就这一个马甲,不打算换了。谢谢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冬儿,谢谢共鸣!你说的'食勿言'这句话我外公也常说,不过这个现在遵守的很少了。因为每天一家子就只有吃饭的时候会坐在一起,再都'满屋的和尚静悄悄',那可太闷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芨芨草
    昭君妈妈写的文章真好,很感人,很真实,写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那时候吃是第一大事,“民以食为天”。从老外婆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辈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素朴的态度,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知道现在还能剩下多少了。传昭君一个绝世武功,不收手续费:到《康熙字典》里找几个冷门字,给自己再披一件马甲,让众网友谁都不知道这件马甲怎么念!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