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虑了

注册日期:2008-02-01
访问总量:491822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你有扶门的习惯吗?(深度好文)


发表时间:+-

       

培养孩子教养,礼貌从细节开始,别小看一个扶门的小小细节,可能会为孩子未来带来很大的影响,我曾经就在销售人员的选拔上,优先录用了一个会扶门的候选人。

 

文|戴晓雪

 

记得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

 

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我去孩子学校,特别留意观察,我给后面的小学生扶门,发现没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去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

 

这使我想起郎咸平几年前说过的一件事。他总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要比他混得好。他的言语中带有酸味儿。有次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学弟去香港演讲,郎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饭,经过一扇小门。郎说:像我这种没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脚跨出门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学弟则本能地向后退一步,让别的人都过去之后他才过去。郎这回才悟出学弟比他得好的道理了。原来在美国选择人才还有另一个标准,即一定要做个好人,而像他这样目不斜视、扬长而入的就算不上什么好人了。

 

在我们看来是蝇头小事,别人则看成大事。你不扶门,美国民间第一个反应就觉得奇怪,然后判断你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教养,更谈不上举止优雅了。

 

一些国家的人看到我们不扶门这件小事特别不顺眼,而且更受不了你旁若无人地径直通过。别人扶门因怕门撞到你的脸,而不是为你专开绿色通道。

 

另一细节是,当遇到别人为你扶门时,虽然还有几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达过去。然后你也得接着扶,直等到后面客人鱼贯而入,或有人半途接棒,再缓缓放手,这才算完成了一套爱的传递的基本标准动作。

 

在美国的十多年间,几乎毫无例外的老美都扶着门让我走过去,我又不得不扶着门让后面一个人走过去,这个简单的扶门动作我学了好久,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从来不学扶门。

德国也是个扶门国家。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比中国人高,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让民众自觉提升素质。

 

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了。

 

当我给企业高层上课提及这个话题时,有位学员跟大家分享了个人的亲身经历。一天上班,他涌入了电梯。这时,远处有个糟老头模样的人朝着电梯方向跑得气喘嘘嘘。这时,电梯内的人分别按下了楼层按钮。

 

不知怎的,他的目光注视到那老者身上并动了恻隐之心。那会儿他用手扶着电梯门,等着老头儿过来。进了电梯里,老头儿问了他做什么,叫什么,随后他就随着人流进了办公室。一刻钟后,电话铃响了,说请他去董事长办公室。他进去一看,哟,椅子上坐着的不就是那个糟老头吗?他意外地被告知今天被提升了。董事长告诉他,他来公司多少次,今天终于遇到了意中人

 

有个小学生说,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位爱她的人,那就是她奶奶。最令她感动的不是奶奶给买好吃的东西、买好看的衣服或者做一顿丰盛的菜饭,而是看起来一个毫不起眼的动作——扶门。慢慢地,这孩子也开始学会为奶奶扶门了。有时候孩子对爱的诠释往往很简单。我们的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养,这让我们受过多年素质教育的精英,在国际商务场合常常显得不适应,而知识、文化、修养三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礼貌,也有人说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不过,往深里想,或许这里还有个面子的问题。我又不该他欠他,凭什么要给那么大面子拉住门给后面的陌生人提供便利呢?拉门恭候来人乃是宾馆服务员的事儿。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恐怕至今还是至简的大道、不烦的要言。如果我们的老总能像那位董事长那样及时奖励员工,那么这家公司的其他员工就会积极效仿;如果老总能利用权限形成内部制度,你的员工到了社会上也会自觉传递爱;如果老总还能自己给女士、下属(或自家太太)扶门,这更会让人民群众肃然起敬,他们内心定会萌生小女孩对奶奶的感激和尊敬。如果在一个企业里你看到上下互相扶门,这里就君子多、淑女多,门风正,人际关系和谐。

 

你习惯扶门吗?如你能因善小而为之,你就不愧为好人了。也请记得把它教给孩子。



转自世界华人周刊

浏览(2593)
thumb_up(5)
评论(8)
  • 当前共有8条评论
  • 多虑了 回复 甯宁寧
    朋友,好久不见,问声好!
    屏蔽 举报回复
  • 多虑了 回复 james204
    说的太好了,谢谢来访及留言.
    屏蔽 举报回复
  • 多虑了 回复 芨芨草
    对,谢谢留言.
    屏蔽 举报回复
  • 甯宁寧
    谢谢好分享,赞一个!有扶门习惯,来美前就有,是让对方感觉是不那么经意的。来美后,遇到大家都大大方方为他人扶门时,非常感慨和感动。。。回国内时,还是保持在美学会的大大方方扶门的习惯,竟管有的人过去时,一点表示谢意的肢体语言都没有,会苦笑一下,心里会解释,“人家还没有反应过来”。还一直就有说“谢谢”的习惯。记得八十年代初,到一个小商店买文具,卖完后,我说了一声谢谢,当时柜台里的那个女售货员,抬起眼皮像看外星人似得,注视我,没有笑脸,弄得我像做错事似得赶快溜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james204

    我喜欢这种习惯,也是一个人的教养体现。来到加拿大,大多数中国人也都入乡随俗,照此办理。即使不给别人扶门,但遇到别人给你扶门,也能释放善意,报以微笑说声谢谢!也遇到过极致的,母女俩(女儿大于20岁)给它们扶门,二位目不斜视,鱼贯而入,如入无人之境,就好像走的是自动门一样,真可谓有其母必有其女。坦率的讲即便是酒店和宾馆的服务员,一个有教养的人也会道谢的,这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平等尊重。

    屏蔽 举报回复
  • 芨芨草
    好文章。这实际上是一个能不能考虑到别人的问题。
    屏蔽 举报回复
  • 多虑了
    西游记, 你说的对,谢谢留言.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游记

    其实这些做人的素质是从小教育出来的。在美国加拿大,孩子在上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学校老师就教育孩子们吃饭时不许大声说话,吃蔬菜蘸酱不可double dip,(对比中国人用筷子反复去盘子里夹菜),玩滑梯时要排队,在与人交往时不许肢体接触要保持距离,玩具不够多时要轮流,等等。中国根本没有这种教育,再不善于观察学习,所以很多出国的人就显示出像没有教养的土鳖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