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

注册日期:2007-07-04
访问总量:633477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谈谈最近中资公司在美国的并购热潮


发表时间:+-

2016年三月,美国万豪酒店集团(Marriott Group) 宣布,将出资$12.2B 并购 Starwood酒店集团公司(SPG)。SPG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多个连锁酒店体系(Westin, W, etc)。此举将使合并后的万豪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公司,坐拥5000多个位于全球100多国家的酒店。这个结果可以说是非常戏剧性的, 因为就在几天前,SPG 才收到来自中国保险业巨头安邦集团的收购意向 --安邦愿意以外16B的巨资购买已经在和万豪谈判并购具体事宜的SPG,而且出资高于万豪,大有“横刀夺爱”之意。有读者朋友可能记得,安邦公司在不到两年前刚刚买下位于纽约曼哈顿市中心的老牌酒店华尔道夫(Waldorf Astoria, deal priced at $1.95 B),而且现在还同时在与Blackstone谈判以$6B 买下其旗下Strategic Hotels and Resorts 联锁酒店业的事宜。不少观察者认为面对Anbang 这个半路杀出的出手阔绰的买家, SPG 很可能中途“变心”,转卖安邦。最后万豪为了“表示诚意”,不得不添加价码,将买价提高到12.2 B(并且增加了现金支付的份额)。SPG最后接受了万豪的新deal, 让安邦铩羽而归。

http://www.wsj.com/articles/marriott-to-acquire-starwood-hotels-resorts-1447673866

(Marriott wins bid to buy Starwood)

http://www.wsj.com/articles/starwood-receives-unsolicited-offer-complicating-tie-up-with-marriott-1457954245 (Anbang's unsolicited offer to buy Starwood)

而同时进行的另外一家中资公司的并购则似乎要顺利得多-- 2016一月26,中国的家电巨头青岛海尔也在多轮谈判后,宣布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达成协议,将以$5.4B的价格买下该公司其旗下的家电业务(GE Appliances and Lighting)。当然这个并购协议还需要通过FEC 和国会相关委员会的投票才能真正实现,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并购不会遇到几年前华为购买3Leaf遇到的障碍,很可能会很快获得批准,成为近期中资公司在美收购热潮的又一成功案例。

http://www.wsj.com/articles/chinas-haier-to-buy-ge-appliance-business-for-5-4-billion-1452845661 

随着中国政府对中资公司在境外投资的限制放松,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在国外寻找并购对象。下面这个链接里有一个interactive map, 可以点击各州查找中国公司在该州的投资量和行业分布。很有意思的资料。

http://rhg.com/interactive/china-investment-monitor

http://money.cnn.com/interactive/economy/chinese-acquisitions-us-companies/

中资公司大举进军美国,主要出于什么样的策略考量?它们又将遇到什么样的挑战甚至障碍呢?下面就让我们用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案例来做个分析吧。

大家知道,通用电气公司(Genearl Electric)是美国的老牌公司,拥有上百年的辉煌历史。家电和照明产品曾是该公司的旗舰产品(公司最早的logo 就是一个电灯泡形象)。从八十年代开始,在当时的CEO杰克-威尔奇的领导下,通用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企业重组计划,并成功地实现了威尔奇的愿景 -成为世界上最值钱的公司("Be the most valuable company in the world")。在威尔奇的领导下,通用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包括医疗器械(大家熟悉的MRI医用扫描器材和其他许多医疗设备都属于它的产品范围),工业机械(发动机,飞机配件等等),并在九十年代增加了金融业务和娱乐广播业务(GE旗下拥有NBC的电视台)。最近几年,它又进入了新能源等新兴工业领域。当然,在不断增加新业务的同时,通用也经常壮士断腕地砍掉一些现有的业务部门,尤其是那些表现欠佳,或者所在市场已经不再具有发展前景的产品或者部门。这些公司业务的变化当然不是容易的决策,每次都会伴随着大量的裁员和整合过程,但通用在过去三四十年中已经成功地 许多这样的并购和出售业务,这种举措对该公司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经过多年的策略变迁,通用电气公司早已成为一个产品高度多元化的公司,对传统制造产品如家电产品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小。从下面的最近三年的主要业务部门的销售量和利润率的比较就可以看出,该公司最大的销售贡献者是“通用金融”部门,业务收入高达$42B, 占公司总量的1/4强, 利润率也高达16-18%;业务收入第二来自“Power and Water”, 也就是生产各种发电设备和水力设备的部门,在2014年该部门占据公司总业务收入的将近20%,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20%左右。第三名则是各种飞机部件(包括发动机)生产部门,接下来并列的两个部门是传统能源(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医疗产品”。而老牌的家电部门,只在销售量上占据第六位,仅仅高于最新加入的新能源部门和交通产品部门。而在利润方面,家电业务则是仅仅高于新能源部门,2013-2014年的利润率仅仅在4-5%之间(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个利润率和行业平均水平差不多).



Revenue(Millions)Profit(Millions)ROS
GE Segments201420132014201320142013







Power &   Water27,56424,7245,3524,9920.1941660.201909
Oil & Gas18,67616,9752,5852,1780.1384130.128306
Energy MGMT7,3197,5692461100.0336110.014533
Aviation23,99021,9114,9734,3450.2072950.198302
Healthcare18,29918,2003,0473,0480.1665120.167473
Transportation5,6505,8851,1301,1660.20.198131
Appliance   & Lighting8,4048,3384313810.0512850.045694
GE Capital42,72544,0677,0197,9600.1642830.180634







Total152,627147,66924,78324,1800.1623760.163745

(Source: Compiled from GE annual report)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早已不再是公司当年的旗舰产品,而是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部门。这本身也很可以理解,毕竟作为一个一直“与时俱进”的行业领袖,通用公司在产品和行业更新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家电部门早在2008年就已经被公司试图剥离出去(当时的卖价是$8B)未能成功;而就在海尔与通用达成购买协议之前,GE 还与瑞典家电巨头 Electrolux 达成购买协议,但这个开价为$3.3B 的deal未能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以至于通用重新在市场上寻找买家。这个deal遭到反垄断部门的反对,主要是因为 Electrolux 已经是目前美国第三大家电供应商,拥有大约10%的市场销量(第一名是沃普,占据超过30%的市场销售额,第二名则是通用家电人16% 市场占有量;最近几年来自韩国的LG和三星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异军突起,分别已经占有大约10%的市场份额)。但海尔因为目前在美国市场占有量很小(不到5%),所以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http://www.cnbc.com/2015/12/07/ge-says-has-terminated-agreement-to-sell-appliances-business-to-electrolux.html 

说完了卖家, 让我们再来看看买家吧。 青岛海尔想必各位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个中国的家电巨头, 可以说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一个范例。在国内市场占据老大地位之后,海尔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入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但似乎过去十几年的各种举措都不是非常成功。至今,海尔在美国家电市场的占有率也不到5%,而且只是在最底端的小型冰箱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它的个人小型冰箱在大学生这个独特的市场中有较大的占有率, 最近几年开发的小型葡萄酒冷藏箱也有所斩获,但主要还是在低端市场,而且主要的销售场所也只在沃尔玛连锁店)。 因此,购买老牌家电品牌如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对海尔来说当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它将“继承”“接管”拥有一百来年品牌历史的通用电气家电产品,而且也可以将其产品研发部门,生产设施等等全部买下。这里要说一句的是, 通用的家电产品几乎95%在美国本土生产,而且市场也绝大部分在美国本土,可以说是通用这个大型国际化的公司中本土化最高的部门(这也许也是它利润相对低下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目前美国制造业的各种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海尔买下通用家电之后,是否会继续这个策略,还是会将部分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国内以便获得更好的成本效益?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尔购买通用家电业务,看上去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对卖家来说,将已经对自己没有太多“油水”的老业务以合适的市场价格卖出,绝对是一个好买卖;而对于急于打开美国市场的海尔来说,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当然,用$5B 的价格,买下年利润只有$430M的家电部门,是否估价过高(要知道,瑞典公司 Electrolux的开价只是$3.3B -- 当然那个deal没能成功)?当然,仅仅在六年前,GE 还曾试图以$10B 的价格出售该部门。六年时间里, GE 家电的销售额下降了18%,但卖价也降低了40%。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尔此举若能成功,似乎还是捡到了一个较大的"便宜"。

当然,买下之后是否能够实现初衷,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不过,从以前的几个类似案例来看, 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小鱼吃大鱼”买下知名产品品牌之后,成功整合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大概要算大陆的联想集团(Lenovo) 在十年前买下IBM PC 业务的案例了。当时,联想在国际PC 市场上的占有量只有大约5%;Lenovo买下IBM PC 后的十年里,它的市场占有达到了20%(当然这中间有一大半是来自IBM PC 本身的市场占有量,但联想能够保持这个份额,还是很不容易的)。当然,电脑如今早已成为夕阳行业,利润也相当薄弱。所以,联想早就开始进军更加有前景的手机市场。一年多以前,联想再次花费$2.9B, 从刚刚在三年前花费四倍价格($12。5B) 买下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谷歌手上,买下Motorola Mobility 的手机务(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 谷歌之所以高价买进低价卖出,主要原因是它先前花费巨资买入的摩托罗拉的上千个相关专利并没有转给联想-- 联想只是拥有对这些专利的 licensing rights而已)。对于在美国手机市场占有率为零的联想来说,拥有85年品牌历史的摩托罗拉,也许能够为它提供一个急需的产品平台,开始在美国这个巨大的手机市场上的扩张。加上联想通过之前的IBM 并购,已经拥有了整合美国公司结构和文化的丰富经验。相信这个并购举措也能获得相对的成功。

中资公司大举进入美国,究其成因,当然是中美两国目前经济现状使然。但也提出了许多政策和策略方面的挑战和难题。未来十年二十年,又会有哪些来自中国的公司会成为“老牌”美国品牌的新主人呢?中资公司大举“enter the US”,和八十年代日本公司在美国的购买风潮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和中资公司过去几年的其他一些并购  相比, 这些最近的举措是否标志着中资公司在国际并购市场上的实力增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过去的一些相关文章(见文后链接)。

一家之言, 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发表观点,参与讨论。


相关链接﹕

有关吉利并购沃尔沃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003/58089.html


谁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从力拓事件谈起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0907/44773.html


腾中欲购捍马-- 一厢情愿还是公关炒作﹖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0906/40306.html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汽车行业应对日元升值的启示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003/57727.html


雅虎为什么对微软说不﹖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0802/17155.html


 


浏览(3962)
thumb_up(5)
评论(14)
  • 当前共有14条评论
  • 昭君
    <p>关于万豪收购喜达屋(这个翻译很传神,呵呵)的最新进展:安邦在本周早些时候再次加价,但昨天(3/31)宣布退出收购谈判,给这个一波三折的收购  画了一个戏剧性的句号。下面这篇文章对涉及此  的三方有较好的分析:<br/><br/>http://www.nytimes.com/2016/04/01/business/dealbook/starwood-hotels-chinese-suitor-<br/>backs-out-of-bidding.html?emc=edit_th_20160401&nl=todaysheadlines&nlid=183951&<br/>_r=1<br/><br/></p>
    屏蔽 举报回复
  • lone-shepherd
    <p><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medium;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好像万豪对SPG的并购出变数了,安邦加价了。</span></p>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QWE, 

    谢谢评论!
    华为在中国公司里面大概算是比较注重自主创新的了,好像专利不少。应该有更多这样的公司。海尔在创新方面也比较努力,但在美国市场还是不大能打开局面,除了小型冰箱,酒柜和小型空调等“  ”方面。也许这和消费者对家电品牌的关注比较有关系。人们一般不大愿意花很多钱购买不怎么知道的家电品牌。所以从这点上看,购买通用家电的思路是对的。

    牧人, 
    现在来万维基本就是周末才有时间,刚刚从芹泥那里到你园子里看了看,好热闹。貌似我上篇回根儿的“更成熟了”还被你引用了呢:)。敬佩你为维护万维的自由和公平环境的努力。

    我也觉得海尔可能会逐渐将GE 家电的生产移到中国本土,虽然现在双方都承诺说不会关闭在肯塔基的家电生产园(那是GE过去几十年来花费了很多精力打造出来的,仅仅在08年之后就投入了十亿美元优化它的生产线),也不会有员工会失业。但长远来讲是否能保持这个承诺就难说了。 

    刚刚看到,海尔的这个并购已经在本月早些时候通过司法部的审查,基本上可能会在今年夏天完成收购的具体手续。
    屏蔽 举报回复
  • lone-shepherd
    这两天牧人打理自家园子,昭君的这篇文章没来得及光顾。

    资料很翔实,这些收购体现了国内民营企业的自信。
    牧人的看法跟海天类似,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谈不上成功、因为那时PC业务走下坡路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他们对摩托罗拉的收购有可能是成功的范例,因为聪明手机目前的利润率还不错、联想的手机研发已经有一定规模、加上摩托罗拉的研发实力、品牌知名度和销售渠道,有可能在北美和国际市场杀出一片天地。
    海尔对GE家电业务的收购也可能双赢。家电对GE当然是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对海尔就不一定了;有了GE的技术和研发,海尔可以逐渐将制造移到中国、那里的制造成本远低于美国,而品牌和销售渠道更是千金难买。
    屏蔽 举报回复
  • QWE
    中国有些公司的技术上也超过西方竞争者,例如华为的技术就逐步超过竞争对手爱立信。有钱就是爹,的确如此。2008年华尔街大银行本来就该全体倒闭,但是FED偷偷印钞,用巨额无息贷款提供给华尔街大银行,反而在大危机中趁机猛赚一笔。FED印钞无上限,关键是这钱贷给谁,拿不到钱就死,例如雷曼和熊死登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Color99:

    谢谢再次评论和分享你对中国企业的分析。同意国内的很多企业赚钱是由于其特有的垄断地位,比如银行,电信,石油,化工等方面。房地产也是中国企业赚钱的一个来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大企业都有房地产业务,这大概也是中国特色了。还好, 海尔好像不是这样。

    至于企业整体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前一阵写过一篇关于国家创新能力排名的文章。后面一些评论比较有水准。昨天又看到另外一个相关排名,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主要作者是一位华裔学者),这个排名是韩国第一,现链接在这里: http://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15-innovative-countries 
     

    万维其实有很多很有水平的作者,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现在还在写的不多了。我很怀念几年前这里的氛围,有好些志趣相投的作者在这里写博,也有不少好的交流。有时看看过去的文章后面的评论互动,也很感慨时光的流逝。我这次也是休博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回来又写的。现在基本上是争取每周末能贴一篇文章。不知能坚持多久:)。

    教授,
    你总是实话实说,呵呵。
    屏蔽 举报回复
  • 起码货美国工科教授.
    color99,

    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

    都混到这年头了,您老人家要还管人家钱是从哪里来的?哈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color99
    万维德原创文章普遍质量较低,连国内的一些网站都不如,像高伐林就干脆整天从国内的共识网搬运文章过来。昭君和少数几位作者的是例外,对你的文章我是多加留意的。
    国内很多企业的行为我们是看不懂的。我和它们有一些接触,也只略知一、二。
    像现在要关停和下岗工人的煤钢国企,原本就没有给国家赚多少钱,前几年却拼命扩张。现在投资巨大,刚建好或建了半拉子的矿井直接废掉,国家还要每年成千亿的补贴它们的下岗人员。
    和国内企业打交道,觉得它们的技术人员水平奇低,常疑问这样的企业怎么活得下来?但是这些企业有的还财大气粗。
    国内企业赚钱,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垄断企业,如银行、电信、石油一类。它们赚的钱是全民买单。
    二是资本市场圈钱,所谓辛辛苦苦做实业,不如到资本市场讲个小故事。它们是让股民买单。
    三是地皮涨价。老一点的厂子从市区搬到郊区,,就能大赚一笔。
    四是各种贷款。银行曾经注销过成万亿贷款的坏账。现在又积累了几万亿,又准备注销了。不少企业都玩过金蝉脱壳的把戏,现在又有大放水的机会了。
    我观察国内那些财大气粗 能玩收购的企业,并不是技术或产品有过人之处。它们的钱多,并不是产品的质高利厚赚来的。
    所以怎么玩,都玩不过靠自身技术的三星等韩国企业。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欧阳,

    谢谢评论!很高兴能解答你的一些疑问:)。跨国公司并购是我的专业范围,所以我一直对相关案例很关注。这个有可能会扩展写成一个案例。当然要写成真正的案例还有很多数据要收集,到时再汇报。
    屏蔽 举报回复
  • 欧阳峰
    非常好的介绍。不仅以事实回答很多我想知道的问题,而且提供事实以外的专家解读。赞一个!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