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

注册日期:2007-07-04
访问总量:633477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那些年,我们开过的车(下)


发表时间:+-

上篇说到,1997 年老公找到工作要搬到芝加哥,我们买了一辆八成新的尼桑Altima。和我们以前买的两辆车不同,这辆车是在车行买的, 是我们第一次贷款买车(有工作了么,财大气粗了, 呵呵)。说起买车的讨价还价,也是一个后来我们经常提起的好玩事情。大家知道,在美国,“二手车销售员”(used car salesman)是一个普遍不被人喜欢的职业,这个词语本身也常被当作“满嘴跑火车”,“惟利是图”,“童叟有欺”的替代物。我们第一次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当然缺乏经验。不过老公是个天生的谈判家,也许因为以前在国内官场和商场都见过市面, 对销售员那套伎俩比较能有免疫力。我就不行了,一直都是学校里面长大,在这边虽然也有打工,但基本上不怎么了解商人那一套(尽管还是学商的,其实都是纸上谈兵,呵呵)。所以讨价还价一来一去之后,我就被销售员的那套糖衣炮弹给打中了,转过来帮着他说话(大概是觉得老公侃价太猛了), 气得老公跟我用中文说,“你到底算哪边的?”心说了, 怎么会有你这种胳膊肘往外拐的老婆?最后,我到底醒过来了,谈判以老公的条件告终。 这件事,以后成了老公笑话我没有社会经验的running joke,经常拿出来调侃一通, 我当然也只能承认那时的naivety。以后再买车,我只负责挑选这一程序,到了侃价这一个环节,就由他去负责。我在旁边一言不发,看他和销售人员你来我往,倒也是很好玩的社会观察。 

言归正传,这辆尼桑很快就证明我们当初的“买了便宜的好货”的侥幸心理大错特错了。老公每周一次从芝加哥到我上学的小城,虽然来回好几百英哩,照理说对埋数不高的车来说应该不是问题,但很快它就频频出状况, 光是中途死车,拖到附近车行修理的事情就发生好几次。有一次还因为车行周末不开门,只好由我们的朋友开车带着我去把他接回来,周一又送过去,等到车修好了才回到芝加哥上班。造成这些状况的问题有大有小,有时是电池出了问题,有时是其他问题,最常见的是它的alternator,出了好几次问题,尽管换了不止一次!那时又没有手机,通讯远不如现在方便,所以我经常是到了周五就提心吊胆,生怕这倒霉的车又出什么问题,把他丢在半道上。后来有朋友说,这辆车可能是以前被水泡过(水灾时泡在水里), 被车行修好之后拿来作为没问题的车卖给我们了。有了这个倒霉的经验,以后我们买车都不再买二手车了。不管怎样,新车应该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吧!!!

一年后,我博士毕业,在离芝加哥三个多小时的大学小城找到了教职。老公的每周一次的commute 又继续了一年,直到我一年后换工作也到了芝加哥。到芝加哥后一年,家里添了老二,我父母也每年在这里待上半年,所以换了一辆本田Pilot SUV。 我的马自达也换成了丰田Camry. 

新车就是不一样,这两辆车我们开了好几年,几乎没有任何问题。2008年我们搬去加州时, 还是开了Pilot 去的(顺便一路玩过去,开了一个礼拜才到; 另外一辆托运过去)。半年后回来时,我和两个孩子先飞回来; 老公因为还要处理一些公司的事情,比我们稍后两周回来; 新年前夕, 老公一个人开着那辆 Pilot后回来。他一个人开过犹他州的山区时,还经历过油箱差点耗尽的险情,后来说起来还心有余悸,对这辆 Pilot的感情也因此与其他的车有所不同, 毕竟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同伴呢。 

那辆 Pilot 后来老公做地下室的过程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 trunk 里面不知运回了多少各种装修材料。这车一直开到了快二十万埋, 除了每年定期的换油,和换刹车闸皮等小东西以外,从来没有出过需要大修的问题,老公常说这车是个“粗使丫头”, 呵呵。所以,两年前把它trade in,换成现在的 Lexus LX 350时,老公还真的很舍不得。还好那时地下室已经做差不多了,“粗使丫头”派用场的地方也少多啦。 

另外那辆 Camry,也是开了快200K,什么问题都没有。正在我们考虑要换车的时候,它被一辆卡车撞了 (total damage)。除了保险公司陪了两千多刀以外,拿到车行去居然还给了一千多的trade-in cash,算是完成了在我家的历史使命。 因为对这辆车的性能和性价比非常满意,我们转身又买了一辆同款不同色的 Camry。我的朋友们说我们家是丰田的忠实顾客,那可是不夸张的。 

这辆新的 Camry一直是我的座驾,直到了老大十五岁要学开车的时候,才慢慢成了他也用的车。孩子们学车当然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不正规了。要么是在学校正式注册驾驶课,要么自己花钱在外面上私人驾校。我们当时是选择的私人驾校。暑假期间每天去上课,满30小时后通过笔试, 然后由教练陪同开满十个小时。再由家长陪同,一直要开满五十小时才能去考学习驾照,比我们当时可是严格多了。 陪儿子练习开车也是考验我的耐心的时候,后来儿子要求多由老爸陪练,因为受不了我的一惊一吒。我也乐得把这个任务推给老公,毕竟他的开车手艺比我强得多,而且两个人在封闭的空间待一个多小时,也是父子交流的好机会呢。严师出高徒,儿子拿到驾照后这几年,没有得过一张罚单,我们的保险费也没有高出太多。 希望他保持这个优良传统! 

儿子上大学没有开车,但放假回来这车就是他在用。过去两个暑假,他在芝加哥附近的 Argonne 国家实验室实习,每周五天住在那里的宿舍里,周末回来。我们也趁机又买了一辆 Lexus GX 460。这车是八缸的,启动的时候轰然一响,像极了大卡车,所以我戏称它为我们的 “truck”。 不过八缸车到底是不同,力气大,冬天开底盘特别稳, 在芝加哥这样的气候非常合适。 而且它可以装六个人一只狗狗还绰绰有余,对我们这样家有六人的家庭来讲,是很需要的必备品。 

光阴似箭,转眼,老二也十五岁了。今年夏天,他将开始驾驶学校的课程。老大也将大学毕业。我们家的车辆成员添人进口的日子,似乎也不远了。。。

相关链接:

亲历丰田召回的遐想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NTYxMTQ=

从丰田召回看全球市场化环境下的公司困境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002/54820.html

地下室终于完工啦(图)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302/138591.html



浏览(4872)
thumb_up(4)
评论(39)
  • 当前共有39条评论
  • 硅谷人
    是的,回美国一年之后又选择再次海归创业,从事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谢谢昭君的关注。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牧人。

    想不到这篇还有评论:)。
    Acura中文是”讴歌”啊,这有什么说法吗?我们买那辆凌志大”卡车”时也看过几个别的车型,包括Acura, Audi, 最后还是觉得凌志总体比较好些。

    尼桑也有和凌志,讴歌相似价位的Infinity,但似乎表现不是很好。前年回国时好像听说这个牌子在国内惹上了什么官司还是有什么麻烦,没怎么跟踪。

    硅谷,
    嗯?你不是彻底归海回来美国了吗?怎么又再次海龟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硅谷人
    借用昭君的宝地,回归万维。我原先的博客“硅谷”总也无法登陆,之好重新再注册一个新的博客名。最近终于搞到了一个比较可靠的VPN,可以在国内任意翻墙看万维博客了。来美国之后的第一辆车很多人都会有一大段故事,我也要写一段凑趣。硅谷
    屏蔽 举报回复
  • lone-shepherd
    立兄说的极是,二十年前日产车质量一般,但是有一个不大的牌子 Subaru却非常之好。
    屏蔽 举报回复
  • lone-shepherd
    就整车性能来说、丰田可能是最好的;但是感觉上还是本田更精致、人性化。牧嫂就更喜欢本田和讴歌(Acura)。
    不过我试过凌志、不仅精致,开起来既稳又Smooth;不过价格比讴歌贵不少。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Silent,
    谢谢评论!全球汽车市场美日德三足鼎立的局面至少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韩国车最近十几年表现不错,从低档市场进入北美,然后慢慢上行,现在在中等价位已经很具竞争力冷。但总销量还是相对小一些。

    其实从汽车行业的竞争很能表现出一个国家总体的竞争力,因为汽车生产对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对质量要求当然也是必须的,所以它有别于其他一些消费产品比如计算机,电话等等。而且它的质量和性价比对成百上千的供应商也很高。其中某一个环节不够强就会影响全部。

    德国车一直以高质量著称,这 和德国的industrial engineering 传统很有关系。但在北美一直有维修不方便和昂贵的问题。估计和销量不是很大因此维修点不多有关。这些年似乎有所改变。

    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在八十年代失去了曾经的辉煌,除了来自日德的竞争以外,和它本身的结构也有很大关系。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不需要deal with 工会的问题,但三大美国公司却要背负高昂的我退休金和退休人员及其家属的医疗费用负担。这是一笔昂贵的legacy。当然08年以来国家买单,注入了很多纳税人的资金,这几家生产商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有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以前写guo不少,关于丰田召回单位,也有关于中国和印度公司以并购为手段进入国际市场定位一些案例分析。有两篇链接在这篇后面,感兴趣的我朋友可以看看
    屏蔽 举报回复
  • silent
    日本车和美国车,德国车好不好,自有公论。
    日本车公认维修少,resale的价格好。德国车看运气,出了毛病太贵。美国车,有进步,但是还是有差距。
    刚来美国,在dealer买的1990年的6年的corona,基本没有出过毛病。2000年还能卖2000块。然后买了新车pathfinder,15年就引擎出了一次毛病(花费1600修),火花塞换过500,也算很不错了。ACURA MDX,完美!! 11年了,从来没毛病!!!有人说美国车不错了,呵呵,who cares,我不买!
    德国车,奔驰宝马,就是得色才买的,修车贵,得色的代价! 
    朋友的宝马,开了6年后,每年都修,每次好几千,my god!
    屏蔽 举报回复
  • 芨芨草
    只见文,没见车呀。
    屏蔽 举报回复
  • naomama
    呵,呵,不出意料,薄幻妹路见不平拔车相助,迫不及待地抛出其心爱极品“2007年的限量版”150000KM 丰田RAV4. 并骇人听闻告诉大家“有时车子在坡上停了,别的车会后退,我的车没有这种情况”。我看薄幻妹想必是生活在寒冷北方,是装了防雪胎吧。于是薄幻妹立下血誓“下次还买丰田车”。令人不解的是,一段简短的留言,竟然要声明‘没有特意为丰田作广告’真有点此地无银。此留言显出妹子的媚日心态。
    屏蔽 举报回复
  • 芹泥
    文章拜读。 其实,刚来美国时,关于开车,几乎家家有一本故事,哪天抽空,俺也写一篇。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