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圣诞老的童心
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出于好奇,我也通过Google等全球追踪路线,观察圣诞老人驾驯鹿分送礼物的行程,从北欧,到非洲、亚洲,最后才到北美。有人计算了一下,假设全世界有20亿小孩,花24小时分发礼物的话,圣诞老人给每个小孩送礼物的时间只有0.00004秒,鹿拉雪橇真是神速啊!
据说圣诞老人确有其人,但今天还有圣诞老人吗?应该说,圣诞老人还活在传说中,活在孩子的想象中,也活在现实中。每年的圣诞节期间都是各种慈善机构最忙碌的时候,这些“圣诞老人”不一定身穿红色大衣,但他们一定是乐善好施的人。
在西方,有一个“政治正确”禁忌,大人不能告诉孩子圣诞老人不存在,以免伤害了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感到失望。据说在美国有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圣诞老人是假的,结果遭到家长投诉,差点儿被学校开除。圣诞老人激发了无数孩子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
圣诞老人在中国曾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应该明确告诉孩子,圣诞老人不存在,孩子太天真了不好,将来会难以适应现实社会。有家长给孩子送了一两年礼物就烦了,干脆直接告诉孩子,礼物不是圣诞老人是送的,而是父母买的。但还有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打破他心中的童话。现实与梦幻是两个极端,家长和老师应该在中间取得平衡,而不是随便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没有童话。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几代人过去后,整个民族想象力呈现明显萎缩趋势。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力,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曾创作出《西游记》的中国为什么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这样的作品来了。
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能没有童心,不能没有想象。比尔盖茨因为幻想未来每台桌上都应该放上一电脑,于是有了计算机革命。乔布斯的幻想孕育了智能手机革命。马斯洛曾研究过一些所谓“自我实现的人”的创造性,这些人物包括罗斯福、斯宾诺莎、歌德、爱因斯坦等历史名人。他发现,这些人的创造性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而且他们的人格特质在某些方面与童心的表现很相似,具体表现为: 第一,自由地感知。富有创造性的人都有一种儿童般的天真的认识,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第二,行为自然自发,更倾向于表现。儿童总是生活在此时此地,而非生活在过去和将来,也不计较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要哭就哭,要笑就笑。自我实现的人也颇能达到这种“率真”的地步,他们比普通人更自发、更倾向于表现,其行为似乎是自然表露出来的,较少受到阻碍和自我批判。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早地泯灭了孩子的童心,制造出一批批少年老成的孩子,令人悲哀。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业上的成功非常重视,宁愿以摧残儿童的童心为代价,也要达到目标。孩子从小就进入激烈的竞争,年级越高,作业越多,游戏越少,孩子们的童心被忽视、被压抑,最终慢慢地消失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没有爱心,只注重功利的人,一个缺乏情趣、无幽默感的人;一个心灵空虚、缺乏创造精神的人,一个盲目服从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人。
为了人类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应该把童心还给孩子。明代奇才李贽写了一篇《童心说》,指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而失去童心的结果是严重的:“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抵;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中国古人提倡回归本真,过一种“见素抱朴”的生活。而在基督教思想中,孩子被看作是天国里最大的,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