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与兵法(9)
经方与兵法(9)
前些天,谈了些仲景先师在遣药组方时的“兵法”运用,当然有些兵法计谋是仲景先师之前代的,也有些是东汉之后的,但不论前后,经方里边的“兵家事”还真是颇多。下面,接着谈一个类似于“敌方计谋、我方破解”的医案。具体来说,便是:树上开花。
诸君知道,这“树上开花”之计,乃是《三十六计》第29计也。
原文讲的是:“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按我私意,也便就是制造“假象”或者反映出诸多“表象”,一时间许,让人看不准、吃不透,诱人上当也。最典型的战例,便是《三国演义》之中张飞马尾上系树枝飞扬尘土,疑惑并吓退曹军之事。树上本无繁花,“开”出花来;张飞原无重兵,借飞尘虚其势。此,若以病患论,便为本来大寒却张扬虚热,原是大热然现是寒象来了。
然而,这病魔的“树上开花”之“计”,若是遇见仲景先师,必是要“原形毕露”,迷惑不了他的。《伤寒论》第11条有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可谓看得真切!
其实,就某一病证来言,有时呈现的症状也是“五花八门”,若不仔细辩证,往往是会误诊失治的。然,纵研《伤寒论》,便会见得出仲景先师实乃破解这些施“树上开花”之“伎俩”的病证之高手也。例如《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证的论述。五苓散证,即太阳蓄水证,在《伤寒论》中与“胃中干”、胃虚停水证、蓄血证,都是详细鉴别,并且对其表现出来的水逆、水痞之症状也各有诊断,读之使人了然不惑也。
第71条:“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施于汗法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者,可能会有两个发展方向?其一是,“欲得饮水,少少与饮之”,也就是病人很想喝水,少少的给他点水喝,“令胃气和则愈。”其二是,其人“脉浮”,提示表证仍在;“小便不利”,提示热水互结;微热消渴者,必定是得了太阳蓄水证,那就要用五苓散方施治了。这一条,便是将五苓散证与“胃中干”鉴别开来。方法便是,胃中干者,少少与水即愈;蓄水证则是消渴。
第72条:“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也就是说,太阳病发汗后,脉浮,提示仍有表证;脉数,是发热;烦渴者,是心烦还口渴。口既渴,为胃中干,若与水则不渴,则愈;不愈,便提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得上承输布,与热互结;“心烦”为何?原因是热水互结,水邪上犯,扰乱心神所致。五苓散主之。
第74条:“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大家知道,中风是“发于阳也,七日愈”,然而其人“六七日不解而烦”。为何“烦”?定有里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是说其人口渴,然而水入则吐。这,是为何?一口渴,可提示其人膀胱腑受邪,气化失司,津液不得上承输布;水液停留下焦,与热互结形成水邪,水邪上犯,胃失和降,口渴欲饮水,遇水则冲,同性相斥,水入则吐。五苓散主之。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原本是用了下法,致使邪气内陷,故心下痞。若与瀉心湯,痞不解,说明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导致了“心下痞”,口渴燥烦,小便不利,水热二邪互结下焦无疑,五苓散主之。
第73条:“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第127条:“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以上两条,道出了太阳蓄水证与胃虚停水证的鉴别诊断,即为:口渴和小便利否。若口渴,小便不利,为蓄水证;若口不渴,小便利,为胃虚停水证。个中原因,当是胃虚停水证,是水液停留中焦,故而口不渴,小便利;而蓄水证,则因膀胱气化失司,致小便不利,又因津液不得上承输布,造成口渴也。
第125条:“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这一条,提示出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方法是,是否小便。若小便利,则为蓄血;若小便不利,则为蓄水,一目了然也。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纵然,太阳蓄水证呈有这诸多中焦甚而是上焦表现出来的症状,然而,得遇仲景先师“巨眼”,一剂五苓散,便得以“外疏内利,表里两解”也。
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磨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