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简牍

注册日期:2014-07-07
访问总量:17619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


发表时间:+-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作者 陈坚

这幅高2.2米、宽6米、题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再现了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正式签字投降,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方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递呈降书的场景。(油画清晰大图请见:大图

那么,历史实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重庆《大公报》特派员鸿增亲历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这“最光荣最肃穆的20分钟”。下文是鸿增发自南京的航讯,登载于1945年9月10月重庆《大公报》。

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到九时二十分,是我们历史上最光荣最肃穆的二十分钟。在这二十分钟内,日将冈村宁次到我陆军总司令部签订了中国战区及越南百万日军的降书,何总司令应钦把这个八年苦战我千百万军民血肉生命换得的荣誉结果用广播传送给全世界。

全部的日军投降仪式简单肃穆,在军校的大礼堂 集了上千的人,但是除了何总司令讲了几句话和摄影机偶尔轧轧的声响,礼堂鸦雀无声,两千多只眼睛注视着讲台前用蓝白红围幔圈成的小方城,这里演出了历史的伟绩。

受降仪式会场入口处

陆军总部,就是中央军校的旧地,在这一天成了颜色的世界,各式各样的联合国旗在飘扬,金黄色的斗大的“和平”、“胜利”等字样缀在鲜红的横杆上,闪烁发光,出入的人不是全副戎装勋表满襟,就是西装革履胸前飘飞着粉红的出入证,这简直像是一场结婚的喜庆,所不同的是两个大典的主角何应钦上将同冈村宁次各自怀着一颗迥异的心情。

冈村来投降一路上怎样想,我不知道,但是他从中山路上一拐进梧桐夹道浓荫欲滴的黄埔路,看到两旁分布的我雄赳赳的卫兵,配合着万籁俱寂的沉静,当他的汽车慢慢驶来,他必定感到日本帝国的凄凉。是在做梦吧?平日前拥后护的“皇军”那里去了,怎么会驰进了中国兵的阵地?

南京受降仪式会场内部

迎面扑来的是覆以松柏的军校大门和上面迎风飘扬的四强国旗,在大门上有一个大红色“V”字,还有“和平”两个大金字。八年的战争,战争压迫着每个人的心胸,好象带着一张讥讽的面孔,和平终于微笑着出现了,在冈村一跨进陆军总部的大门,定会感到他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用不着枪和不离身的军刀,所以也就遵照我方决定,徒手而来。

离大门一二步就是二门,上面有“和平永奠”四个三尺见方的赵体大字,左右是中国的党国旗,假如冈村对和平还有点怀疑,那么这四个字应该使他定了心。同时这四个字也为他屈辱的使命解了嘲。无论怎样,反正结果是天下太平,日本人不是也自说是爱好和平吗?

冈村的汽车进了二道门,在一条笔直的水泥甬道上蹓,甬道的两旁每边是二十七组蓝白红三色竖木,每一个上面悬一面联合国旗,可是在那五十四面的万国旗里头找不到一面红太阳。这时已经是近九点钟了,蔚蓝的天空上出现了白日,旭日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礼堂的钟楼上面青天白日旗是那么鲜艳,这个不用细看,冈村在远处的路上必定已经看得清清楚楚,醒目的大礼堂前花池上一座松牌上“和平胜利”的四个大字和廊柱上蓝白红围布,柱间斑斑剥落的党徽已经重新油刷,焕然一新,冈村和小林,福田等一行七人穿过了四名分列左右的我方卫兵,终于跨进投降签字的会场。

冈村宁次等步入投降仪式会场

这时礼堂里挤满了等待的人,在礼堂的讲台上高悬着总理遗像,屋顶上垂下四方宽大的四强国旗,讲台前幔布围成的小方城里端坐着五位中国将军,何应钦上将居中,右面是顾祝同上将,萧毅肃中将,左面是陈绍宽上将,张廷孟上校。

在方城的左面是一列我方观礼将军,再后就是观礼的文官和中国的新闻记者。右面是一列盟国观礼代表,中有美、英、苏、法、荷、澳、加七国的军人。再后就是我方观礼武官和外国新闻记者,在他们的头上是十字交叉下垂的联合国旗,四面楼座的栏杆上也覆满了三色幔围,每根钢柱的顶头上有一个新生活标语牌,上绘“V”字,插有四强国旗,在楼座上还立着不少的观众。

冈村宁次一行七人由我军训部次长王俊引导入室,进到方城站在何总司令的桌后,一齐向他鞠躬致敬,何总司令也起立招呼他们坐下,众目睽睽的视线集中在七个光头戎装的日本将领身上,照相机和摄影机,在强光下摄下他们的面貌和他们的举止,于是签字典礼开始。壁上的钟正指着八时五十二分。

冈村入席就坐后,何总司令宣布照相五分钟,这时只见中外照相摄影记者在方城的外围跑来跑去的忙,中日代表对坐相视,默默无语。

何应钦(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呈递降书

八时五十八分,何总司令让冈村宁次呈出身份证明文件,坐在冈村左手的小林参谋长恭恭敬敬地从公文袋里拿出来,离席到何总司令面前一鞠躬呈上去,何总司令检视后,把预备好的日本降书交付冈村,由萧毅肃走过来递给冈村,冈村起立鞠躬,读后在上面用毛笔签了字,小林则起身为他磨墨,然后面呈交何总司令签字,于是历史性的一幕完成。

接着何总司令将蒋委员长的第一号命令交给冈村,冈村在受领证上签字,由小林把受领证呈缴何总司令,然后,何总司令宣布日代表退席,冈村等鞠躬后,由我方王俊中将领导出场,乘车驰去。他默默地来了,又悄悄地归去。

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的签字

摄影一阵后,何总司令开始广播,用清脆的语言喊出:“全国同胞,我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把这个愉快的光荣的消息──日军投降,报告给全国的同胞,播讲毕掌声四起,历一分钟之久。这一次的掌声是中华民族最欢快的表情啊。

浏览(2244)
thumb_up(9)
评论(14)
  • 当前共有14条评论
  • 马甲
    冈村宁次后成为蒋介石的高级顾问。蒋到台湾后冈村宁次还参与组织的白团成为蒋的高级顾问团,为此还惹恼了美国。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华山:岗村宁次,战犯人渣,照片不贴也罢。蒋介石对他的姑息,与麦克阿瑟对日本天皇的赦免,或可一比。

    关于受降仪式上何应钦的表现,后来确曾有人诟病。我在正文中补充贴了一段珍贵视频,准确记录了南京受降现场过程,下面另引述两段网墨评论。读者观后,自可明断是非。

    1。何应钦在接日本投降书时“弯腰”

    何应钦的“弯腰”一刻,正是由会场上对双方的不同安排导致的。图1中很容易看出,中方使用的桌子很宽,大约是日方的三倍;同时在何应钦正前方的桌上,还摆了一个方形的话筒。所以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将投降书递交何应钦时,不能让身子过于靠前(以免碰到话筒),以至何应钦不得不弯一下腰,才能将投降书接到手中。从视频中看,何应钦的这个屈身动作十分自然,绝非有意“还礼”。

    2. 冈村宁次未亲手将投降书交予何应钦

    事实上,小林浅三郎递交投降书只是仪式的一部分,全过程是:“何总司令命冈村大将呈出证明文件。冈村乃命小林总参谋长呈递何总司令,何氏检视后,当将该证明文件留下。旋将日军降书中文本两份,交由萧参谋长转交冈村宁次大将。冈村起立,双手接受。”冈村宁次签字盖章后,“一面命小林总参谋长将降书呈递何总司令,一面点首,若在表示日本业已无条件投降矣。小林总参谋长,当将冈村签名盖章之降书两份,谨慎持至受降席前,双手呈递何总司令,何氏加以检视后,即于日军降书上签字盖章,态度从容安详。旋以降书一份,令萧参谋长交付冈村宁次大将,冈村起立接受。”③

    从上面《中央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双方文件都是由参谋长代为呈递,顺理成章。而对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萧毅肃拿来的文件,先有“冈村起立,双手接受”,又有“冈村起立接受”,表现地相当恭敬。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紫儿MM:现在网上资料很多,想到个什么题目,能发现的资料往往超出想象。这幅油画作品,是国内一个军队画家画的,很有名的作品,收藏在中国抗战纪念馆。我以前看过介绍,画家说他查了很多史料,力图“真实再现”受降时的场景。我就想看看第一手史料中的介绍如何。呵呵,我觉得油画,准确地说还是“艺术再现”,当然作品本身还是很不错的,很有气势。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摩诃笨蛋:确实激动人心。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芹泥MM好!我感到读历史,来自当时当事人第一手的资料记载总是非常难得,因为以描述为主,少了很多后来写史的人一定要掺杂进去的偏见或谎言,也最能把人带回到某一个历史时刻。

    抗战胜利欢庆之际,也就是内战阴云腾空而起之时。8.13毛泽东在延安关于“摘桃子”的讲话,和8.15蒋介石发表胜利宣言后的郁郁寡欢,都表现出关于内战的酝酿。未了的宿怨,加上新的实力对比,内战一触即发,双方心知肚明。在对此问题的认知上,杜鲁门的政策好像显得有点天真,所以马歇尔的调停虽有诚意,却注定要无功而返。抗战甫定,兄弟相残,真是民族之大不幸!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马黑好!

    今天很巧,高伐林博也同时贴出了关于日本在“密苏里”号上向盟军投降的历史记载,行文更加详细,读起来引人入胜。我记得你的介绍,你外公曾经亲自参加过境外对日受降。敬佩!当年的影像资料有限,文字记载应该还是有的。我觉得你如果有意,可以像沐岚那样,通过查阅当年的报刊影印资料,来寻找更多的信息。
    屏蔽 举报回复
  • 华山
    先试一试从紫鸟那儿学来的贴照片的手艺,咱贴的是岗村宁次的照片,能否贴成功还是疑问,不成功还得请专家指教。

    <img src=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Yasuji_Okamura.jpg>

    回到正文。请注意看博文中受降的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那正在向日宼鞠躬。原因在于何是侵华日军“头号战犯”冈村宁次的师弟。本来递降书的应该是冈村宁次,结果换成它的副手小林。当这个何应钦弯腰接降书的时候,连美国代表都看不下去,马上表示抗议,然后又不得不重来一次.

    日本投降后,这个手上沾满中国军民鲜血的战犯岗村宁次被蒋介石包庇,逃脱了历史的严惩。蒋包庇它的目的是利用它为即将到来的国共之争服务。可惜岗村是个丧门星。当它接替中国战区长官时,日寇的命运已经气息奄奄;当它帮助蒋介石用当年华北剿共那套来对付解放军时,又被打得罗花流水。岗村后来跟蒋去了台湾,一直被国民党嘘寒问暖,最后终老病死。
    屏蔽 举报回复
  • 紫荆棘鸟
    海天从哪里淘来这些宝贝?
    屏蔽 举报回复
  • 芹泥
    这的确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如果你看海天MM上一篇转录的当时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Theodore H. White)描述的蒋公的广播情形,你会看到由于这次战争的残酷艰辛,上百万中华优秀男儿的牺牲,这种喜悦不会是轻快的。

    -------------
    “1945年8月,蒋安静地坐在重庆一间闷气的广播室里准备告诉中国人民战事业已终结。他和平日一样凝固地沉着。他的头顶剃得净光,不着丝毫白发的痕迹。他的咔叽军装上衣毫无瑕疵,不挂勋章,衣领紧扣在喉头,上有斜皮带勾扣着,一管自来水笔挂在口袋之上。广播室荡热,内中的二十个人汗流浃背,只有委员长看来凉快。他调整着角质框的眼镜,看了看面前桌子上紫红色的花一眼,慢慢地对着扩音器用高调而清爽的声音告诉人民仗已打胜。他说着的时候,室外的喇叭传播着这消息。街上人众认识了他明显的汽车,麇集在石砌的建筑之门外,他可以听到轻微的欢呼之声。 

    他的演讲历时十分钟。突然地他的头颅低垂,失眠的眼眶陷凹处见形,在这一刹那的松弛,他的平稳之外貌露相,紧张与疲劳在这胜利的关头显现在他人身上
    屏蔽 举报回复
  • 摩诃笨蛋
    真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幕,相比之下毛泽东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显得太无力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