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中国人的高校情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情结在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中是根深蒂固的。既然是这么回事,高校就成了中国人光宗耀祖,升官发财,成名成家的必经之路。
美国的华人,为子女进“常青藤大学” 忙得不亦乐乎,这叫“爬藤”。于是乎,什么“哈佛倆姐妹”的经验讲座应运而生。在国内,所有的高校,凡是“XXX学院”的,一律,摸摸脑袋,全改成“XXX大学”。似乎这“大”字就是比“学院”更高一等,更来得吓唬人似的。几位教授就是这么告诉我的:“把名字改大了,可以吸引好学生,招收到好学生”。那么,学生就是冲着学校的名字来的,越大越好,这不成了“爬大”?
其实,大学是文科,理科,和其他科目的综合性的学校。学院是单科性的学校。这里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如果讲专业的话,有些学院恐怕比大学还更强些。例如,麻省理工学院 (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是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实力肯定比哈佛大学的理工科强。罗德岛艺术设计学校(RISD,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是美国,甚至是国际上最顶尖的艺术设计专科学校。人家连学院都不叫,还管叫学校呢,可谁敢小看它?
我的同父异母的大姐和姐夫,是“北京航空学院”的教授,我们叫了一辈子的北航,现在要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来的“空”字还不够,狠命加了一个“天”字,学院改叫大学,够厉害吧?但我总感到叫起来心里不踏实,有点大而空的感觉,还是原来的“北京航空学院”来得亲切些。
中国人挖空心思在学校的名称上做文章,还闹出不少故事。南昌原来有个江西大学,水平不咋地,在改学校名字的浪潮中,它与江西工学院合并,花了巨资,修了一扇奢侈豪华的大校门,并把校名改成南昌大学。这么改头换面,真的以为自己是名校了,竟然把自己“南大,南大” 地叫着。这下可惹恼了南京大学:“俺们大名鼎鼎的南京大学,它的简名,是归你这样叫的吗?”。我在中国的这段时间,他们正在闹着,后来怎么解决,我就不知道了。
上海所有的学院全改成了大学。例如,原来的上海师范学院,现在叫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纺织工学院变成了现在的东华大学。其他地方的学校也如此,比如,青岛海洋学院改成中国海洋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改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名字都是在“单调上升”的。
水涨船高,学院升级到大学,那么学校里的各个系也跟着升级到学院,那么各个系的系主任就变成院长了。
所有的学院变成了大学,学院又是谁来当呢?那么,三本的中专技校就变成学院了。以此类推,一直推到野鸡大学。于是乎,什么“东方的哈佛”,“诺贝尔学院”纷纷出笼。就像在美国的学校,名字叫的恐怖的,几乎全是野鸡大学。什么“西太平洋大学”,“加州国际大学”。。。恨不得叫 “环球大学”, “宇宙大学”得了。
中国人是非常在乎大学名字的。记得以前,中国科技大学看中了隔壁烟草学院这块风水宝地,虎视眈眈地想吞并过来。烟草学院很愿意把自己的校舍和地盘合并给科大,但有一个要求,烟草学院的学生要得到科大的毕业证书,也就是说,要对烟草学生和科大学生一视同仁。好的,好的,科大同意了。老奸巨猾的科大,悄悄地在毕业证书上写着:中国科技大学-( 小小的字)烟草学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假的科大人,这下恼怒了烟草学院的学生,他们大打出手,坚决要去掉小小字“烟草学院”,他们要在人前人后,做真正的科大学生。但是真正的科大学生不同意,他们是全国高考高分录取的精英,哪能和烟草人为伍。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的科大校长,被搞得焦头烂额。
国内学校的规模是扩大了,名字也叫大了,也就是说,硬件很好。但是软件没跟上。感觉学术界还是有股浮夸之气,不太习惯,也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