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当劳

注册日期:2012-02-25
访问总量:31593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鬼面风炉


发表时间:+-

   风炉是茶道中不可缺失的道具,也应是茗香茶语的话题。风炉与釜(烧水锅)紧密结合.由铜,铸铁,揉泥或木材等制成.日本风炉形状各异,但基本式样是遣唐使时期僧侣从中国带来的. 唐代《封氏闻见记》中有茶道的记载。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更详细介绍了一种风炉的形状:“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 “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日本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茶道。如著名的表千家,里千家茶道代代相传至今。茶道具如茶碗,茶叶盒,风炉等都成了收藏的古董。在国内现在也兴起南部铁器收藏热,但是类似风炉的古董就稀少了。这里就介绍一个生了锈的铁制鬼面风炉(附图).

   该风炉全体形状像个鼎,高约16CM,腹部直径约18CM.如茶壶一般大小,较适合做摆件.釜形似蘑菇,肩宽身细如杯,双层构造内铜外铁.釜肩挂在炉口,底悬于炉膛.釜盖呈古镜形,直径约7 CM.蜗牛盖钮,周边饰以霰纹和釜口纹饰融为一体.所谓霰纹就是麻麻点点鸡皮疙瘩模样.再看风炉,铸铁制炉口直立像中山装的领口,回纹(又称雷文)装饰。两耳是鬼面(也像狮面)口衔铁环。炉腰两提环之间开了两个窗口,口形精美有些苏州园林窗户的风格。三个乳足稳定着炉身。炉底外侧有模糊的字,可惜锈得无法分辨了。炉底内侧有三个足形成的窝窝用于存炉灰,另有Y字形隆起,利于木炭通风。底部不开洞是防火的考虑吧,因为茶室是榻榻米的。据资料记载,第六代千家原叟宗左(觉觉斋)喜爱用万字纹或回字纹装饰的鬼面风炉。他应是清朝康熙年代的人了。细细观察这个铁质风炉和唐代陆羽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为了防止其继续生锈,把旧风炉放到火上烤烤似乎效果很好。近日日本三重县的松阪出土了一个土制的风炉(网上图片),存入了博物馆。

   如果为了喝茶,弄个罐头瓶当茶杯(最近在国内火车上看见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茶道不仅仅是喝茶,它发展成了溶美术,工艺,诗歌,书画,插花,建筑,料理和点心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参观过设在半山腰的日本茶室,对茶道没有研究,没什么印象。但是收藏一个有年代的鬼面风炉不亦乐乎。

如古鼎形

两耳是鬼面(也像狮面)口衔铁环

三个乳足稳定着炉身,釜和盖。

以上是本文介绍的铁制风炉


网上图片,揉泥制风炉出土文物。


浏览(1842)
thumb_up(0)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劳当劳
    问好华蓥,
    你说的对。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卍字纹长颈壶,于1980年在青海省民和县出土。可见卍字纹和回字纹都是那个时代就有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劳当劳
    谢谢二位网友光顾。
    用“板風炉”古狗就有了,当然炉膛还是泥的。
    另外万字纹是这个卍。
    屏蔽 举报回复
  • 云乡客
    “风炉与釜(烧水锅)紧密结合.由铜,铸铁,揉泥或木材等制成.”

    对于茶之一道略知于无,读先生博文才知道风炉还有用木来制作的。“古狗”一番,图片看了一些,仍然不能理解,心想这木造的炉子就不怕被烤坏了吗?焦木的味道怎么样也会影响茶香吧?

    望先生能解我的疑惑,谢谢!
    屏蔽 举报回复
  • 华蓥
    这种炉真没见过,器形有点青铜器的感觉。但那圈回文很熟悉,这种回文装饰在中国的瓷器,漆器上都很常见。其实回文装饰出现得很早,最早在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就有见到,但这种一正一反的回文装饰应该是从明早期才开始出现的。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