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bug

注册日期:2010-08-12
访问总量:67142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闪侃奥斯卡最佳提名片


发表时间:+-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又来了! 我知道我们这里的华人朋友对这个“好赖无”的游戏感兴趣的不多。 如今我自己其实也不算什么热粉 --- 以前在不明真相的时候,还是热过一小会儿。。。今个儿在这里随便侃几句,作为茶余饭后的调剂。万一有某兄某日很无聊地说起, 至少你感觉有点ring the bell。

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by Alejandro G. Iñárritu, John Lesher and James W. Skotchdopole 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过气的老演员, 自己搞了个自编自演的舞台剧, 试图东山再起。 电影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个是: one single shot --- 就是采用一个连贯的镜头从头到尾把故事讲完。事实上,肯定不可能一天连续拍摄,其实是一种拍摄和剪接的技巧, 让你感觉是连贯的。 从拍摄来说, 难度是很高的, 因为你得事先预计好你的摄影机走向。 要我说, 这个办法对这个电影并不合适, 因为这个电影场景变化还是很复杂的。 有的镜头含两个以上的演员, 那么你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特写。 所以无法捕抓他们脸部的表情。 这种拍摄方法, 早在1948年,电影祖师爷Hitchcock 在他的试验性电影《Rope》中就使用过。 但Rope的场景集中在一个apartment里面, 而且它对镜头的计算精度比这个birdman 优越很多 (原因是,以前用胶片太贵了, 搞电影的这帮人也不宽裕。人家都是先一张张画storyboard在纸上谈兵练好后, 才上机,因此出来的结果都是expected), 所以观众不觉的演员们的面部表情没有完好的表达出来。Birdman 的第二个特点是: 写作手法。当男主人翁用真枪在舞台上对准自己脑门开了一枪后, 其实是“死了”。 但电影继续让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是用“死的瞬间和境界”来诠释“生还的意义和动机”的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然而, 这个手法在1962年法国奥斯卡短片Occurrence at Owl Creek Bridge中就有着生动的描述 --- 可见当时法国人的文艺思维意识是非常前卫的。 虽然说《鸟人》这部片子有这些突出地表现, 但是我个人觉得故事的plot写得很不够; dialogues 也比较平凡(有很多无意义和重复的对话感觉在混时间)。所以它不能成为我心有所属的最佳。不过目前据说是奥斯卡呼声最高的片子。

Boyhood by Richard Linklater and Cathleen Sutherland 这部片子内容其实很平凡。 就是描述美国一个普通小男孩的12年成长过程, 采用“跟拍”长达12年的手法。 观众对这个片子的看法比较两极。 一方面觉得这个片子的内容切实反映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 对话方面写得栩栩如生。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电影没有“实质”的故事。 欧洲人估计对该片也不以为然。据悉该片曾在去年的柏林影展中输给了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国新锐悬疑片《白日焰火》。BOYHOOD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拍摄了十二年。 所以从制作上来说, 难度很高。 因为这十二年中, 他们的拍摄计划要不断地更新。但对很多观众来说, 作出这样的“牺牲”没有意义。 因为他们并不能从你的努力中收获更多。 我尊重和仰慕电影艺术家的执著。 但实话说, 这部电影的内容的确太平凡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十二年不懈地努力和代价, 我也不会给它太高的评价。该片据说是当前呼声第二的最佳。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by Tim Bevan, Eric Fellner, Lisa Bruce and Anthony McCarten 目前呼声屈居第三的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在我眼里应是第一名。 这部由残疾天文物理学家 Stephen Hawking的生平改编的电影(剧本改编于 Hawking前妻Jane Hawking的书),无论在剧本,拍摄, 剪接, 音乐, 表演都呈现一流的水准。由于是英国的production, 所以从拍摄(shots and set design) 都比较classic, 几乎没有采用近日在好赖物横行当道的handheld 或 steadicam等。所用的动镜头全是用升降和轨道拍的。 从电影的拍摄中, 也无不体现老牌英帝国主义的严谨。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他们的dialogues, 没有多余的废话。年轻的Eddie Redmayne有极为突出的表现。 估计奥奖男主非他莫属。

The Imitation Game by Nora Grossman, Ido Ostrowsky and Teddy Schwarzman 同样是英国的production, 所以从拍摄(shots and set design)来说, 如同上面的The Theory of Everything,都比较classic。我个人喜欢他们电影中的dialogues外, 也比较喜欢该部电影的色彩。 该电影也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改编的。讲的是一个电脑的发明先驱,如何帮助英军解码德军的战略部署。 其中还穿插一个homosexual的side story。 很喜欢影片结尾的处理 --- 男主人翁关掉了灯 , 走进了他心爱的“人”(电脑)的身边。这种寓义echo 着一个事实:他最后不堪煎熬,自杀了。男主Benedict Cumberbatch也有相当突出的表现, 但估计很难打败对手Eddie Redmayne。这个片子据说为奥斯卡呼声第四,在我的心目中则排行第二名。

American Sniper by Clint Eastwood, Robert Lorenz, Andrew Lazar, Bradley Cooper and Peter Morgan 这部片子,主要是突显美国人的 patriotic的精神。 尤其是最近又出现新一轮的恐怖活动。 加上最近法庭又在审判枪杀英雄Chris Kyle的杀手Eddie Ray Routh。所以这些外在的因素给这个片子加了不少筹码。作为电影本身,个人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一开场,就出现了最精彩的片段。 之后,虽然男主人翁不断地出行,遗憾的是却没有给人递增的感觉 --- 比如从故事的intense方面和主人翁的情感变化方面,等等。另外音乐方面也没有起到很好地烘托作用。其实,精心的音乐布局可以为电影增色不少,比如上边的两个英国片。这是该电影的不足之处。话说回来,政治正确也是一大难题,不好把握。能拍出如今这样的效果,也是很难为他们了。如果不是因为与其他的拼比,也算不错的电影。cooper 虽说是当红炸子鸡,不过他的表现并不突出。

Selma by Christian Colson, Oprah Winfrey, Dede Gardner and Jeremy Kleiner 这部电影主要是Martin Luther King的生平电影。 没有特别的表现和手法。 去年有关黑人的电影《12 Years a Slave 》(2013)已夺冠, 估计不会因为照顾黑人再给一奖。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by Wes Anderson, Scott Rudin, Steven Rales and Jeremy Dawso 这部电影最为突出的是色彩。 故事讲的是一个lobby-boy在偶然和必然的机会里, 成为了一个曾经壮观华丽的hotel 的老板, 整篇就是透过他的flashback对前老板的回忆。 我觉得故事方面。。。假如能多写些较为深度的plot和twist来强化它的娱乐性会更完美,尽管依然可以保持其夸张的comedy手法。 可以说, 目前这个电影主要立足于style。 如果你的优选是基于style, 那当然无疑是个很难得的好片。 现实中的电影行当,的确很少有人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因为多数人都追求剧情,所以这种将style做到极致的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毕竟电影跟小说不同,是讲究视觉的 --- 如果你在视觉上有突出的创意和表现,也未必不能称之为佳品。有消息称,它在内部的排名甚至超过the imitation game。

Whiplash by Jason Blum, Helen Estabrook and David Lancaster 老实说, 这部电影本人没有看, 没有自己的感受。 所以不敢多言。

Ida Poland; Directed by Pawel Pawlikowski 这部外语片大热门故事本身很单薄。也许对那些走过或走向“神”的怀抱的人来说,因为有更贴切的体验,他们会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衍生复制,而获得深层的共识和理解。然而,对于一些普通观众来说,会有感内容比较空洞。尤其是习惯于快节奏的现代人,会觉得节奏太慢了。于是,领悟的程度也因此会受到制约。不过从拍摄的艺术角度和追求来说,还是相当有特色和韵味的。 特别是它采用黑白片加上3x4的screen, 有点儿复古的味道。

Leviathan Russia; Directed by Andrey Zvyagintsev 据说这部电影与Ida有得一拼(外语片)。 只是这部片子有不少action, 会被人曲解太commercial。 通常, 电影评奖都不会给具commercial价值的电影。 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你不能选“票房与娱乐性强”的电影, 但似乎这些评判自己心里都有那么一把尺 --- 能不选commercial电影,就尽量不选。当然, 也有很多双料冠军的电影, 比如titanic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所以, 人为的事没有绝对。

然而,我最崇尚的Christopher Nolan的《Interstellar》(2014)没有得到奥斯卡的青睐。 也许是在意料中;也许这是fate --- 有些人并不为获奖而生。


其他参考博文:

天婴:最佳外语片《修女依达》

电影入围提名得奖三部曲

我所知道的电影评奖一二事

精彩绝伦的《Interstellar》

借花献佛,祝大家中国新年愉快, 身体健康!




浏览(2480)
thumb_up(16)
评论(38)
  • 当前共有38条评论
  • ladybug
    阿立,那你得开个博呀,不然我找师傅都无门,学习进度肯定不行。还有,我觉得如今三好不够用吧?可不可以多来几个好?
    屏蔽 举报回复
  • 杭州阿立
    小瓢虫智商情商都这么高!

    再跟阿立学点打酱油,捣糨糊,就是三好学生了。。。 :-)
    屏蔽 举报回复
  • ladybug
    我妈说我来着。。。我以为是我妈自创的, 结果那天用手机打中文居然自己跳出来了。 哈哈!

    听起来你也时常用“洋泾浜”吧? 那好, 这个"credit "送给你,作为我们的见面礼物!
    屏蔽 举报回复
  • 杭州阿立
    除了赞和佩服,还能说什么!

    只是疑问,“洋泾浜”是哪个网友教你的?这个也不留给阿立。:-)
    屏蔽 举报回复
  • ladybug
    阿立好!
    我是学双语的。大学毕业后去中文电视台工作。这里也有很多博友帮我, 比如多思, 瑾子。他们时常纠正我的错误。他们都说目睹了我的进步。我觉得语言其实有很多共性。写文的逻辑和感情是一样的。英语和中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屏蔽 举报回复
  • 杭州阿立
    小瓢虫:

    谢谢介绍。

    好奇的是,如果可以问的话,你的中文怎么这么好?因为看别人评论英语好像是你第一语言。。。
    屏蔽 举报回复
  • ladybug
    寡人:也祝你新春愉快!看来咱俩切磋英文切磋出感情了哈!你是old school 我是 young hip咱俩各负其责木有冲突。

    你说得对,有时看完电影再看评论会更有收获。我自己也常常看film critic 的评论,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当然对我来说,有一定的职业需要,不过我想,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也很cool啊。而且你知道得多,enjoy的范围也增大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寡人
    瓢虫妹妹新年好!看了几部你上面提到的片子,现在也知道最终花落谁手,再来看你的影评,觉得还是非常精准的,不愧是业内人士。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影片的理解,谢谢。
    屏蔽 举报回复
  • ladybug
    不过,幸福,不管怎么说要谢谢你的关心!欢迎你常来,在我这里,你说什么都不算唠叨。你知道,我是非常喜欢与你交流探讨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ladybug
    幸福,如果咱俩是同类,那握手拥抱!不过,从你做菜方面的精致,看得出你非常有灵气和智慧啵。。。你说的封闭,我倒是不觉得。感觉很多人跟你互动啊。你每次也很及时回人家的评论(我每次都有点担心是不是回得不及时,有怠慢人家。这的确是个难题)。不过,倒是感觉到你有那么一点艺术家的个性。

    没关系,其实国内的人可能也不太喜欢读我的这种洋泾浜。我也是图个便利,没去找相应的中文。感觉写文读文都是缘分。我一般写的东西也只是给小众读者的。心里早有准备。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