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卜仕

注册日期:2012-10-22
访问总量:4969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对“隔代修史”的理解


发表时间:+-

    历史记录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便后人吸取,变得聪明些,少犯前人的错误,但是事实上,人们还是经常重蹈覆辙。这更能证明历史的重要性。中国自古有修史的习惯,记录了华夏文明的五千年过去的历史,但是有个传统就是隔代修史,思之原因有二:

        本朝修本朝史,本朝人均在台上,封建社会,唯上是从。修史只能是歌功颂德。修出来的史书也毫无价值,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本朝能做的事就是如实记录事件,不加述评,存档留待后人评说。《二十四史》也是这样修下来的,成为汉民族绵绵不断的文化脉络。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需要时间沉淀,去除浮躁。本朝人处在事件中很难客观、理智、认识和评价与自身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所处时代。爱也好恨也好,时间会抹去一切。只有等到一个朝代终结,修史的人,平心静气的书写着别人的事时,才能客观公正,当然不可避免的带有修史的人个人角度,但是已经没有官方的顾忌和个人私情的干扰。这样修史才可能是“信史”。

   书写历史前提是真实可靠,否则就成为毫无价值的“秽史”,被人耻笑。修史人秉笔直书,所以当代人是无法书写当代历史的,修史的前提是所有资料公开,没有任何顾忌,因此,只能隔代修史

浏览(2428)
thumb_up(0)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四两醤
    这个都历史家自己不地道造成的。历史本来是国君出钱维护的数据库,本来是留给新国君独享的,结果却有的史家利用职权将这些资料公诸朝堂,影响决策。自然造成出钱的国君要关心数据库里有什么不利于统治的东西会被别人利用了。比如那个董狐就很不地道,将资料在朝堂上公开。好多年之后造成赵家被灭。历史只能是国君一人可看的。比如中国人的家谱都不让别人看的,哪有像现在那样上网沦为宣传品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四两醤
    都是孔老二将历史搞成宣传品造成了。历史的可信度不如小说。即使隔一千年再修史也是不可靠的。比如你要宣传人道主义,自然不能写刘邦屠城了。否则如何能推出刘邦得天下是因为仁义来教育(或者善意地欺骗)后人?记得当年汉朝时从夹壁找到一本书说周武王牧野一战是“血流漂杵(橹)”,根本不是“仁者无敌”,当场引发思想混乱。哈哈。

    我认为读史如审犯,还是审高智商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罪犯。不是一顿皮鞋棍棒就能让他们招的。

    据说当年毛泽东四渡赤水,快要到安顺场时,怕得要命,到处找人问当年石达来覆没的事。结果等渡过去一看,根本没传说的那么神。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