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彩

注册日期:2014-10-02
访问总量:6450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你若懂我那该多好


发表时间:+-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你若懂我,那该多好"

借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诗句,发几句牢骚。生活中一旦有人说,"你不懂我",总会让人感觉,"哦,你有多深,动不动就说别人不懂你,其实我们都很了解你"。其实懂和了解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我看来,"了解"仅限于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等一些表象的东西的知晓。而"懂"则是两个人心灵的碰撞,是奢侈品,是可遇不可求。无论是在恋人、夫妻、朋友、亲人之间能够互相懂彼此的少之又少。 所以世上很多对夫妻虽然每天生活在一起,仍然无法排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伟人列夫?托尔斯泰在82岁的时候秘密离家出走,临死之前拒绝妻子索非亚的探望,这令索非亚非常难堪。这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前后为她丈夫养育了13个孩子。在她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的丈夫只在夜间爱我,而不是白天,我一生从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连伟人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常人。

"不懂"咫尺即天涯,"懂"天涯即咫尺。

这么珍贵奢侈的东西你遇到了吗?

如果有,请好好珍惜。

如果没有,请记住: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你若懂我,那该多好"!

浏览(2185)
thumb_up(0)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安好中国癌症信息网
    说的很好
    屏蔽 举报回复
  • 釉彩
    真的有同感
    屏蔽 举报回复
  • 豌博
    写的好,每个人就是自己的世界,对于灵魂深刻的人就是有灵魂爱,也未必能缓释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有时也难以名状我们还在想望什么,没有爱就更孤独
    屏蔽 举报回复
  • 马甲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其实,检验“懂”之难的最有说服力还不是生活中的了解,而是连用心写出的文字都读不懂,文中所举的托尔斯泰的例子除了说明耳鬓厮磨不等于懂之外,恐怕也表明他的那位妻子就是读了他的书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过去千百年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人们之所以要针对某些具体作者的作品建立什么学就是因为包括那些去研究那些学的人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读不懂那些具体的作者写出的文字。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