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简牍

注册日期:2014-07-07
访问总量:17657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ZT)


发表时间:+-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风格作曲家中的三巨头。的确,他们三位带给了我们那个年代最伟大的音乐。舒伯特的名字有时候会加入其中,不过基于以下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对他展开讨论了:舒伯特创作的几乎都是新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而非古典风格,直到他短暂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他留下了一些杰出的大型作品,但数量上远不及上述三位。

在重点指出三位作曲家的差异之前,但笔者想首先简言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以往或之后的音乐风格相比,曲式(style)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运用奏鸣曲式(sonata)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奏鸣曲式在当时十分普及,它渗透进了每种体裁的音乐中,甚至包括歌剧和宗教音乐。这三位作曲家各自创作了一些奏鸣曲式同其他曲式杂糅的作品。回旋曲式(rando)和变奏曲式(variation) 就经常与奏鸣曲式混搭。

简言之,奏鸣曲式的开头简单而调性稳定,越超中段发展则越为紧张,而在结束部分,乐曲会回归简单和舒缓。高潮总是出现在中间段落。你通常在这个部分发现乐曲最为复杂的结构(texture)、跨度最大的音调转换和最激越的节奏。

海顿并不是奏鸣曲式的创始人,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他对曲式的把握十分精准,同时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在奏鸣曲式的乐章中,他将假再现(false recapitulation)用在发展部临近结尾的地方。这种方法可以捉弄听众,让他们误以为再现部已经开始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乐曲依然在发展部不稳定的和声中继续推进。当然,这样的假再现部分要发挥效果就必须简明扼要。在短暂地捉弄一下听众之后,音乐将进入真正的再现部。

除了假再现部之外,海顿还喜欢利用出人意料的急转给听众带来惊喜。突如其来的曲调变化,始料未及的节奏及和声变换,一段将乐曲引向与预期完全不同的乐句……海顿的袖子里藏着好些逗人的包袱。他是一个能给听众带来惊喜天才,即使依然是在奏鸣曲式的范畴内。他的音乐充满了个人气质(idiosyncrasies)和异乎寻常的想法。他不断尝试令听众吃惊的新方法。他喜欢用突然而始料未及的停顿或延长音(fermata),毫无征兆地打破乐曲原有的进程,使听众惊愕。他喜欢紧凑地跳用相隔甚远的音调(juxtapose),突然毫无预兆地从一个音跳到另一个很远的音上。而莫扎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将一个较远的音呈现给听众,以使他们有所准备。

海顿喜欢在主题中以简单的动机为跳板演进为千变万化的乐思,贯穿整个乐章。他许多的乐章都是单一主题的。实际上,一位法国的评论家写道,海顿只需要一个主题即可创作一篇交响乐章,而能力稍逊的作曲家则需要若干个。莫扎特当然不是“能力稍逊的作曲家”,然而他也喜欢在一个乐章里使用多个主题, 而且对此驾轻就熟。莫扎特使用多个主题,却能使它们浑然一体。 被称为“巴黎交响曲”(no.32)的第一乐章就有诸多主题,但它们听起来并不是一盘散沙。

许多书中都指出,贝多芬热衷于将海顿的单一主题和莫扎特的多重主题复合在一起,创造出听起来像是第一主题的变奏或衍生的第二主题。如同所有泛泛之谈,这种说法虽不算确切,但多少有些道理。贝多芬的一些作品可以这样分析,比如第五交响曲的开篇乐章,但贝多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莫扎特是个矛盾体,他比海顿更保守而循规蹈矩,但他的音乐却无与伦比。海顿十分善于震惊听众,而莫扎特则很少这样做。他的音乐更有条不紊、温文尔雅。尽管他让自己的音乐十分节制,但他依然留给我们众多卓越不凡的杰作。

海顿倾向于让主题以与呈示部不同的顺序在再现部中呈现;而有的时候,他不会在再现部中完整的表现主题。莫扎特很少为他的主题重新排序。莫扎特能够不断重复他的主题是因为它们充满了抒情的旋律。

虽然莫扎特的最后创作的三首交响曲极其出色,甚至能与海顿的作品平起平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谈到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s)、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s)和交响曲,海顿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杰作。当然,拿一个只活了不到36岁的人和一个活到77岁的人相比,这并不公平。

在歌剧方面,莫扎特是无人可及的。海顿曾公开承认莫扎特的歌剧比自己的作品优秀很多。古典协奏曲在风格上与古典歌剧十分接近,在其中一方面成功的作曲家通常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不俗。这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莫扎特创作出如此伟大的协奏曲,而海顿的大多数协奏曲却如同他的歌剧一样,只是泛泛之作。顺便提一下,海顿最伟大的协奏曲当属他的小号协奏曲(trumpet concerto),虽然它比海顿通常的作品更保守,但这首小号协奏曲的确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它能与胡梅尔那首伟大的小号协奏曲相提并论。

在宗教音乐方面,莫扎特也比海顿优秀很多。海顿曾说,他的兄弟迈克尔是一个比自己更出色的宗教音乐作曲家。如果你去听海顿为天主教堂谱写的弥撒曲,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合唱交响曲。他的弥撒曲和交响曲间并不存在风格上的差异。他并没有把握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的精髓,而莫扎特则对巴赫、亨德尔以及其他巴洛克时期教堂音乐的大师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埃斯特哈齐家族退休后两次游离伦敦的旅行中,他开始熟识亨德尔的清唱剧(oratorios)。基于对亨德尔的新的理解,海顿带给我们两部伟大的清唱剧:《创世纪》("Creation")和《四季》("Seasons")。在我看来,这两者都远远超越了他的弥撒曲的成就,虽然他在最后一首弥撒曲中,终于让交响曲与合唱的风格达成了尽如人意的统一。

贝多芬受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深刻影响。他在音乐中对二者兼收并蓄,同时注入自己独特的个性。就笔者所听,贝多芬似乎受海顿的影响更大。即使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明显是在效仿莫扎特。从海顿那里,贝多芬喜欢上了假再现部。也是从海顿那里,贝多芬发现了他喜欢的表达方式:突然而毫无征兆的停顿和出人意表的延长音,而贝多芬甚至比海顿更热衷于此。贝多芬当然也不失海顿生机勃勃的智慧。海顿音乐中的幽默风格几乎可以在贝多芬创作的每种体裁的音乐中找到,无论是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还是交响曲,他有时极其严肃,有时又十分诙谐。他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充满了海顿似的幽默和智慧。

利用动机推动整个乐章就是贝多芬从海顿那里学来的。他增加了发展部的长度和紧张度。贝多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创作奏鸣曲式的乐章。他有时会很简练,快速的从第一主题转换到第二主题,然后在呈现完第二主题后立刻结束呈示部。有时候,他会像莫扎特那样在主调上用一系列的第一主题,然后又呈现一组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有时候他的奏鸣曲式的乐章极富争议。另一些时候它们多少有些不拘一格。贝多芬在奏鸣曲式下的创作,其多样性是惊世骇俗的!

在生命的晚期,贝多芬愈发迷于对位法(counterpoint),特别对赋格(fugues)情有独钟。同时他也对变奏曲式兴味渐浓,有时他会在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中应用这种曲式。实际上,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乐章可以被看作是奏鸣曲式、主题和变奏曲的结合体。

我们很难描述贝多芬的音乐。于笔者而言,贝多芬主要呈现出三种表达模式。他的诙谐幽默;他的戏剧性——他的音乐有时候是如此戏剧性和充满力量,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就是他梦幻及内省的一面。我明白将贝多芬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划分为三类是很肤浅的,虽然难以尽善尽美,我也只能姑且如此了,深表歉意。


原文:Haydn, Mozart, Beethoven, similarities & differences

出自:musicanthology.org

原译: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 (转载略有改动,并配图)

译者:卡列宁的微笑

浏览(4277)
thumb_up(0)
评论(24)
  • 当前共有24条评论
  • 读思享
    康乐君:如果用你的标准,我既不能算球迷也不能算乐迷,因为都极少能为什么兴趣爱好,“专门为此放下其它活而腾出时间看,还有事前事后跟踪主要信息”。足球我只能每两年看看欧洲杯和世界杯,听音乐主要靠开车或者在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顺便兼顾。比起古典音乐,我对流行音乐的兴趣更浓一点。不过你说的对,我周围的朋友,真正喜欢这些的确实也不多;有时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想在朋友圈发,都不知道谁会跟我一样喜欢那些话题。你说很多女士,“最大的兴趣就是买房子、装修房子、烹调、当推妈推小孩考取奖学金等”,这话虽然有些不顺耳,倒也基本属实。我对这些没多大兴趣,常常自责自己太不生活化。

    非常同意康乐君对thesunlover先生那些文章的评价!我这一篇,称得上真正的抛砖引玉了。康乐君能够回国去指教专业的乐评人,水平自然也很高。古典音乐我不敢妄语,流行音乐方面,我觉得国内的所谓专业人士说出来的话常常令人匪夷所思。倒也不一定就是专业水平不够,而是眼界,胸襟和治学的态度。thesunlover先生的文章,至少在这些方面令其人难望项背。
    屏蔽 举报回复
  • 康乐园小夜曲
    读了thesunlover兄的长篇好文,非常佩服,一定要大顶一下,以后还要再慢慢欣赏您的大作,因为一口气读完很多东西根本还消化不了。

    thesunlover兄是否曾是音乐评论业界的人士呢?要有这样的心得体会写出如此深奥和系统的评论,非绝大部分音乐爱好者力所能及的,如果您不是音乐评论专业人士的话,那就是华人古典音乐爱乐者里面层次最高的一小撮,其实专业乐评人士也很难有水平写出这么高档次的文章,我认识一个在国内某著名大剧院专职写乐评的主管人士,呵呵其水平跟您thesunlover兄比起来落后了两条街,甚至跟我比都落后了一小截,有一趟回国我还在其面前当起师傅呢。
    屏蔽 举报回复
  • 康乐园小夜曲
    海天君请不要客气,有空聊聊天不要把之上升到接待和公关的层次。

    说到狐狸型,不知道我算不算是同类,从读中学开始我好象就不务正业,没有主业也不知道什么叫副业,学习和工作在几个不同领域里面乱混,日常爱好也是一样,但无论做什么都是半桶水或者1/4桶水,从来没有决心和毅力把水桶加满而是挑着半桶水到处乱闯丢人现眼。

    估计您因为身为女士没有关注这点,如果仔细想想,你可以找到两三个又喜欢足球又听古典音乐的女士吗?我说的是在60、70后人群里面找。喜欢的意思不是指吃晚饭时打开电视机看到有足球或者音乐会就随意看20分钟的那种,是指专门为此放下其它活而腾出时间看,还有事前事后跟踪主要信息的这般爱好。别说女士,我在上百个稍为熟悉的大学中学同学里面,今天都看不见同时喜欢这两种东西的男士了,过去有的但他们都已经起码放弃了一项或者已经全数丢掉。实际上我平时接触交往的女士不算少,但觉得她们最大的兴趣就是买房子、装修房子、烹调、当推妈推小孩考取奖学金等等,哈哈我最怕前面那两项,因为去这种聊天场合多了家里的老板要跟着学就麻烦了。

    很笼统地说到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我觉得女性要稍增多些理性,而男士要稍加感性。

    您前面提到柴可夫斯基,哈哈他的作品是我最喜欢听的,柴一、四、五、六交响曲,柴小协、柴一钢协、天鹅湖、1812序曲,......,伴随我生活了几十年啦。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康乐君:没想到您又回访,怠慢了!这座偏院我自己也不常来打理--事实上主院我也不打理,到万维其他博主处拜访也是偶一为之,失礼之处不知多少。

    康乐君已经不止一次提到,喜欢某事的女士你是第一次见到。我猜康乐君平时生活中的交往的朋友,往来肯定以男士为多。其实兴趣爱好,本无多少性别属性,更多是看个人性格吧。通常女人比较感性,男人比较理性,依此取向发展兴趣。我觉得我是两者都有的那一类,跟很多特别感性的女友相比,我确实更多偏爱一些理性的东西(我觉得芹泥也是这样)。有趣的是理性的女人容易让男士称奇,感性的男人则易被女人引为蓝颜知己。

    我是非常典型的狐狸型“学者”,兴趣广泛,不求甚解。如果康乐君也是这样,那我们的交集可多着呢! 政治性的话题我也会偶尔关注的,不过我对事理的兴趣大于对观点的阐述和维护,所以懒于辩论。
    屏蔽 举报回复
  • 康乐园小夜曲
    您好海天君,真想不世界杯足球沙龙之后不知不觉地走进您的古典音乐分院,其实我沙发留言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您的别院,很有幸我成了第一个在您别院留言的混混,当时我是第一趟看到读思享这个ID,也没有看院子的标签和注册日期等等,还以为这是万维的一位新开博者。

    说起来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哈哈,在芹泥君的哥德尔沙龙之后是世界杯沙龙,想不到您还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在您博客里面好象没有古典音乐的东西吧,但歌唱歌曲方面的的确不少。

    我那里能跟正宗资深古典乐迷沾上边,业余爱好的时间很长这倒是真,属于几十年都停留在边听边学的那个层次,除了音乐我自己也是运动“健将”,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都玩,您再看看有那些项目又是你的爱好。说实话象你这样爱好足球和古典音乐的女士好象我还是第一趟碰到。

    期待您这个别院里有一个音乐小分院。

    【难为您还记得“海天相约”那码事。那位博主退隐江湖了,现在扛这杆旗的好像就我一个小番,lol.刚才去您的院子里看了看,原来康乐君是正宗资深古典音乐迷。太好了,以后多指教啊!这个小院,我是想做成个读书房,学习和交流的地方。音乐是我喜欢的话题,尽量多包括。】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thesunlover: 问候先生!请原谅回复得迟了,因为我在细细阅读你介绍的文章。怎么说呢?这是我所读过的质量最高的音乐评论系列,不仅对音乐有精深的见解,文采飞扬,而且具有既广阔又深入的历史视角,使人读者从全方位重新认识贝多芬,并且了解一段欧洲文化与革命史。这样的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够的,我收藏了,慢慢详读。

    敢问那个系列是否是先生的原创?这厢深施一礼!这样好的文章,先生应该多让一些人读到。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沐岚好! 我印象中,MM是深通乐理的。上次还同你在讲听些什么容易让人更开心。我觉得能让人静下心来聆听的,就错不了。MM最近听了什么音乐可推荐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读思享
    verona:欢迎到访!确实,作为听众,无论作品大小,主题单一还是复杂,哪怕只是某一个乐章,只要是有特质的完整呈现,都可能让人印象难忘。作为听众,我们欣赏的是一个个音乐作品本身,作曲家的整体风格和结构解析是属于比较专业的范畴。贴这篇,也就是试图在那个层面有所了解和认识。多交流。
    屏蔽 举报回复
  • thesunlover
    谢读思享君提示!

    这是两篇海外版贝多芬评论、研究文章,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见解,截然不同于30多年来流行于中国大陆的贝多芬观。

    我是火焰非刀剑 ── 论贝多芬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0892.html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0924.html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1010.html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1238.html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1801.html

    我是沧海不是云 ── 贝多芬“永生的恋人”探秘(上)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1899.html
    屏蔽 举报回复
  • 沐岚
    谢谢海天MM介绍如此高水平的音乐文章,学习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