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小记
发表时间:+-
人总是要死的,离去的大多数是因病治疗无效。医疗条件再好的今天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
小时候在村里。老人除外,男人生病的很少,女病人相对多些。有病没病主要看能不能吃下一碗饭,一天的体力劳动能不能撑下来。撑不下来头晕眼花的,那就算病了。当时是医疗费很低的合作医疗,即便如此能不去医院的也尽量不去。农民的财富就是体力,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也舍不得花那点药费钱。女人因为有生育和体力等等原因,常有病休在家的。老病号都有些迷信,喜欢找算命先生,也相信鬼魂附体。熬过的中药渣和一个小筛子总是倒在田埂的十字路口。据说这样才有药效。有了病还害怕去治,没病体检的事是没有的。后来在国营单位享受公费医疗。社会进步了人也娇贵起来。怀疑有个毛病就去医院使劲检查。甚至睡眠不足也要去开点谷维素,刺五加什么的。关键是不花自己的钱,时间也富裕。生在福中不知福,要出国。离开了故国的国营单位,从此评先进,评职称,分火腿,分房的事跟自己没了关系。停止了午睡习惯,轻易也不上医院看病了。在出国后的不适应期里,由于语言和工作的压力,身体也有不适的时候。有时突然鼻子出血,手腕上竟然出现了可疑的红点。为了维持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这些就顾不上了。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自己又仿佛回到了没有保障的农村时代。没有了午睡,意外地改善了晚上的睡眠。没有了国营单位的保险箱,人也活下来了,而且活得更朝气。
日月如梳,转眼年过半百。现在每年公司都要求体检。日本的医疗设备和体检条件比较好,在外国旅行者中也是有口碑的。甚至有人为了体检来日旅游。体检时,医生态度很好。小护士像唱歌一样呼叫你的名字,哄小孩一般,“吸气,吸气,使劲吐。再来一遍,成功!”。最难受的是喝钡餐拍胃部X光。这回偏偏遇到一个实习的新医生。指令下的不熟练,正面侧面左转右转,让人晕头转向。体检后腹部两天不舒服。最后实习生一丝不苟,给个“要精密检查”的结论。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职场的家庭的琐事,谁还没有个“农夫心里如汤煮”的时候。如果此时正赶上体检,被挂上也是不奇怪的。如果依我还是看能不能吃下一碗饭,没有必要再检查。为了让老婆放心,对公司也有个交待,还是去做了胃镜检查。日本的大医院如大学的附属医院都叫病院。只有小的专科的医院才叫医院。大医院设备好科目全。但是它排队时间长,医生也是从各个小专科医院轮流来当班的。专科小医院离家近,看病效率高。院长都是医学博士,有行医资格的。还有个方便的是它星期六也能诊疗。在小专科医院做胃镜检查是方便的。上班时在网上查好医院的电话地址,预约完毕。星期六骑自行车趿拉个拖鞋就去了医院。小医院是靠近车站的小二楼。院长是个近七十岁的老先生,手下有三,四名女医护人员,包括他的老婆。一楼候诊室的墙上挂着几张从1992年到近年的行医执照,室内布置有些成旧。在二楼推开一个手术室的门时,另一个门还像风箱一样拉风。木质楼梯窄还有些颤悠。第一回主要是看看体检纪录,量量身高体重,测血压和问诊。第二回才是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的早上,不吃不喝。由于前面有人先做,等了一个小时。在我和老医生谈话时,一个有些古怪的六十多岁的护士站在一边听着。冷不丁递过半瓶盖浆糊样的东西让我喝下,也不说是什么药。迟疑了一下喝下,甜的。估计是麻醉药。然后让我拿好东西到二楼等待。二楼两个长沙发上放着毛毯和方块枕头。两个人在那里翻杂志等待。我也拿起一本《周刊文春》打发时间。很快医生来给别人胳膊上打了一针,让她自己揉搓胳膊。接着医生又拿了个牙膏样的药来,挤到那人口中嘱咐她含10分钟。这时那个六十来岁的女护士登场,手里拿着个喷雾器。对着那人口里喷两下,说“咽下。”接着重复喷咽了三,四回。我看见那女的口水从嘴角流了下来。她被请进了手术室。轮到我了,同样打针,含膏药,喷雾,咽下。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体会了“黄连苦胆味难分”。此时舌头已经没有了知觉,没法做下咽动作了。等那女的出来在沙发上躺下时,我上了手术台子。老医生在我手上再打了最后一针麻药。然后拿一根足有一米长无名指粗的黑管子,往我口里塞。舌头虽然麻醉了可是食道处感觉很清醒。塞了三,四回就是进不去。几次我差一点吐出来。老头一再让我肩膀放松,低头。可怎么也过不了关。当眼泪出来的时候,终于摄像头进了胃里。我也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医生让我自己看屏幕,还一一解释。食道,肠,胃,胃酸等等。古代皇帝也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看自己的胃袋。胃粘膜正常,有点红的地方有些炎症。检查完以后,我也躺在沙发上睡一会儿。由于很清醒,先下楼结账,有医疗保险自己只付30%。在自来水池前洗手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像兔子一样血红。今天的罪遭大了!我轻松地骑车回家,早饭就午饭一起吃了。正在悠闲地看着电视,突然觉得全身轻软万籁俱寂。瞪着眼睛飘飘欲仙。原来麻药劲姗姗来迟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只能查病,很多时候治病还要靠自己调整身心。养胃也是养身,凡事不必太认真。
小时候在村里。老人除外,男人生病的很少,女病人相对多些。有病没病主要看能不能吃下一碗饭,一天的体力劳动能不能撑下来。撑不下来头晕眼花的,那就算病了。当时是医疗费很低的合作医疗,即便如此能不去医院的也尽量不去。农民的财富就是体力,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也舍不得花那点药费钱。女人因为有生育和体力等等原因,常有病休在家的。老病号都有些迷信,喜欢找算命先生,也相信鬼魂附体。熬过的中药渣和一个小筛子总是倒在田埂的十字路口。据说这样才有药效。有了病还害怕去治,没病体检的事是没有的。后来在国营单位享受公费医疗。社会进步了人也娇贵起来。怀疑有个毛病就去医院使劲检查。甚至睡眠不足也要去开点谷维素,刺五加什么的。关键是不花自己的钱,时间也富裕。生在福中不知福,要出国。离开了故国的国营单位,从此评先进,评职称,分火腿,分房的事跟自己没了关系。停止了午睡习惯,轻易也不上医院看病了。在出国后的不适应期里,由于语言和工作的压力,身体也有不适的时候。有时突然鼻子出血,手腕上竟然出现了可疑的红点。为了维持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这些就顾不上了。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自己又仿佛回到了没有保障的农村时代。没有了午睡,意外地改善了晚上的睡眠。没有了国营单位的保险箱,人也活下来了,而且活得更朝气。
日月如梳,转眼年过半百。现在每年公司都要求体检。日本的医疗设备和体检条件比较好,在外国旅行者中也是有口碑的。甚至有人为了体检来日旅游。体检时,医生态度很好。小护士像唱歌一样呼叫你的名字,哄小孩一般,“吸气,吸气,使劲吐。再来一遍,成功!”。最难受的是喝钡餐拍胃部X光。这回偏偏遇到一个实习的新医生。指令下的不熟练,正面侧面左转右转,让人晕头转向。体检后腹部两天不舒服。最后实习生一丝不苟,给个“要精密检查”的结论。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职场的家庭的琐事,谁还没有个“农夫心里如汤煮”的时候。如果此时正赶上体检,被挂上也是不奇怪的。如果依我还是看能不能吃下一碗饭,没有必要再检查。为了让老婆放心,对公司也有个交待,还是去做了胃镜检查。日本的大医院如大学的附属医院都叫病院。只有小的专科的医院才叫医院。大医院设备好科目全。但是它排队时间长,医生也是从各个小专科医院轮流来当班的。专科小医院离家近,看病效率高。院长都是医学博士,有行医资格的。还有个方便的是它星期六也能诊疗。在小专科医院做胃镜检查是方便的。上班时在网上查好医院的电话地址,预约完毕。星期六骑自行车趿拉个拖鞋就去了医院。小医院是靠近车站的小二楼。院长是个近七十岁的老先生,手下有三,四名女医护人员,包括他的老婆。一楼候诊室的墙上挂着几张从1992年到近年的行医执照,室内布置有些成旧。在二楼推开一个手术室的门时,另一个门还像风箱一样拉风。木质楼梯窄还有些颤悠。第一回主要是看看体检纪录,量量身高体重,测血压和问诊。第二回才是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的早上,不吃不喝。由于前面有人先做,等了一个小时。在我和老医生谈话时,一个有些古怪的六十多岁的护士站在一边听着。冷不丁递过半瓶盖浆糊样的东西让我喝下,也不说是什么药。迟疑了一下喝下,甜的。估计是麻醉药。然后让我拿好东西到二楼等待。二楼两个长沙发上放着毛毯和方块枕头。两个人在那里翻杂志等待。我也拿起一本《周刊文春》打发时间。很快医生来给别人胳膊上打了一针,让她自己揉搓胳膊。接着医生又拿了个牙膏样的药来,挤到那人口中嘱咐她含10分钟。这时那个六十来岁的女护士登场,手里拿着个喷雾器。对着那人口里喷两下,说“咽下。”接着重复喷咽了三,四回。我看见那女的口水从嘴角流了下来。她被请进了手术室。轮到我了,同样打针,含膏药,喷雾,咽下。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体会了“黄连苦胆味难分”。此时舌头已经没有了知觉,没法做下咽动作了。等那女的出来在沙发上躺下时,我上了手术台子。老医生在我手上再打了最后一针麻药。然后拿一根足有一米长无名指粗的黑管子,往我口里塞。舌头虽然麻醉了可是食道处感觉很清醒。塞了三,四回就是进不去。几次我差一点吐出来。老头一再让我肩膀放松,低头。可怎么也过不了关。当眼泪出来的时候,终于摄像头进了胃里。我也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医生让我自己看屏幕,还一一解释。食道,肠,胃,胃酸等等。古代皇帝也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看自己的胃袋。胃粘膜正常,有点红的地方有些炎症。检查完以后,我也躺在沙发上睡一会儿。由于很清醒,先下楼结账,有医疗保险自己只付30%。在自来水池前洗手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像兔子一样血红。今天的罪遭大了!我轻松地骑车回家,早饭就午饭一起吃了。正在悠闲地看着电视,突然觉得全身轻软万籁俱寂。瞪着眼睛飘飘欲仙。原来麻药劲姗姗来迟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只能查病,很多时候治病还要靠自己调整身心。养胃也是养身,凡事不必太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