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船游散记(六)
发表时间:+-
(二)卢克索神庙
从卡纳克神庙沿着尼罗河向西南方向走 2.4公里,就是卢克索神庙。它是供奉太阳神阿蒙、阿蒙太太姆特和两人的儿子月亮神孔斯的神庙,先后由几位法老建成。法老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约公元前1425年)、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391年-1353年在位)、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公元前1303年- 1213年)都参与了建造。图坦卡蒙(公元前1332-1323 BC 在位)作过整修。亚历山大大帝作过改建。
在古罗马时代,它被当成 要塞。基督教变成罗马帝国国教后,神庙内建了四个教堂。此后神庙逐渐被泥沙掩埋,直到1884年才开始被发掘,1960年发掘工作才完成。因为被长期掩 埋,它的保存相当完好。如今看到的主建筑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与拉美西斯二世留下来的,是公元前14-13世纪的作品,相当于咱们的商代。
卢克索神庙鸟瞰
在 古代,卡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之间有大道相连。每逢新年,古埃及人都要在卢克索神庙庆祝奥皮特节,将阿蒙、姆特和孔斯的神像从卡纳克神庙抬到卢克索神庙。 连接两个神庙的大道被称为斯芬克斯大道。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道路两边蹲坐着上百座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它们是内克塔内布一世(公元前380年 -362年在位)建造的:
我怀疑这条大道被后世拓宽了。即使是古罗马人修筑的大道也未必这么宽敞。当然,这纯粹是外行胡猜。
这 个狮身人面像保存得相当好,我称之为“东方蒙娜丽莎”,盖我觉得它长了个姣好的东方少女面孔,面带蒙娜丽莎式神秘的微笑。奇怪的是它又长了胡子,不知何 故。从它的面容来判断,古埃及人应该不是白种人(所谓高加索人)。法老们也无不长了黄种人面孔,这与古希腊雕塑完全是两回事。
斯芬克斯大道尽头,就是神殿的门楼。门楼前原有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四尊立像和两个方尖碑,都是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如今只剩下了两尊坐像、一尊立像和一个方尖碑:
右边那个方尖碑只剩下基座,碑身如今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据说两个方尖碑并不等高。古埃及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了错觉,让人们看上去误以为两碑等高。因为“雌雄碑”少了一个,如今游客已经无法检验此说。
方尖碑的左方地上还安放了一个法老的头,估计是原来的立像上的:
方尖碑四面都刻满了象形文字的铭文,据说都是颂词,大赞大颂拉美西斯二世的英明神武。两边门楼前面都有浮雕,记载了拉美西斯二世大败赫梯人的英雄事迹。左墙上的浮雕刻画的是拉美西斯二世正在追击敌人:
这 幅凹浮雕很值得细看(请点击图片查看原样大图,万维读者可以到《芦笛在凯迪》去看,或是点击右键另外开窗),盖它的构图非常奇异,实行了江青同志首倡的 “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乍看上去,画面上似乎只有一个人物,便是驾着战车张弓搭箭的拉美西斯二世。但图中其实有千军万马,只 是他们都很小,在上下左右环绕着主角,表现出敌军被拉美西斯二世一人杀得尸横遍野的壮丽景象。
尽管那时三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在我这外行眼 中艺术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拉美西斯双臂上的肌肉相当丰满,而且符合解剖。哪怕是背景中那些小人物的线条也非常流畅,尤其是无数奔腾的战马都画得非常好,远 远胜过后世汉砖上的浮雕。那新颖的构图我觉得似乎也可以采纳到现代艺术中去。当然,这又是外行胡说八道了。
门楼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高21米。以门前站着的人与坐像和城楼相比,您立即就能悟出那门楼其实不是泥砖砌成的(这是很容易发生的错觉),是用巨大的沙石砌起来的——谁也没本事造那么大的泥砖:
实际上,整个神庙除了方尖碑是用红色花岗岩制作外,都是用一种特殊的土色沙石建造。这种沙石称为“努比亚沙石”,是特地从所谓“上埃及”远道运来的。
进 入门楼后就是第一院,因为由拉美西斯二世建造,又称为“拉美西斯二世院”,院子左侧是道墙,正面是通往第二院的柱廊入口处。这道墙是后世入侵者,其实是后 建的清真寺的地基,占去了庭院几乎一半面积(请参看上面的鸟瞰图)。原来的庭院应该由三面回廊环绕,但面对读者那面的柱廊如今只剩下了残柱,右侧的柱廊则 保存下来了:
据维基百科介绍,右侧柱廊后有女王哈姬苏(公元前1473-1458在位)建造的一座小圣堂,由三座屋组成,分别献给姆特、阿蒙和孔斯。院的内墙上画有祭祀的场面以及拉美西斯的儿子们。可惜我事前未作家庭作业,自然不知道,而导游又没介绍,是以没去。
庭院右后角的柱廊保存得最完整,柱子间都有巨大神像:
这种柱子我们在卡纳克神庙已见过,据说是模拟纸莎草造型,我自己管它叫“蘑菇柱”。不过,埃及那么干燥,估计不产蘑菇,不会是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
在庭院中向左侧抬头仰望,可见高高在上的一座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位于一座教堂的遗址上,建造时,神庙已经被埋在五米深的泥土下了。后来就连清真寺本身也给泥土掩埋了。考古学家们把它发掘出来后,决定予以保留。
再 往里走,就到了通往第二院的柱廊入口。该柱廊造型类似卡纳克神庙圆柱大厅的正中柱廊通道,据说是柱式模拟盛开的纸莎草花。我个人叫它“喇叭柱”。个人觉得 比“蘑菇柱”漂亮多了。该柱廊为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由7对柱组成。奇怪的是,拉美西斯二世比阿蒙霍特普三世晚生90年,所建柱廊却远不及他建的漂亮。
柱廊入口处是两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右边那尊保存完好,其照片经常出现在旅游广告上,最常见的广告词是:“3400年过去了,他依旧对你们微笑。”不知道在神州大地上建起来的毛主席的红宝像,寿命能有此绵长否?
走进柱廊,那熟悉的震撼感、颤栗感再度攫住全身:
进入柱廊后走几步,就能看到两侧柱子间的坐像。左侧的比较残破,似乎是三个人,为难得的大理石雕塑(埃及似乎不盛产大理石,不像希腊罗马,)。不知道是谁,导游也没说清楚,网上也查不到:
右侧的坐像则保存得相对好些。也是大理石雕像:
维基百科上说是太阳神阿蒙与姆特,导游小穆却说那是图坦卡蒙和他夫人。他还强调指出,这是古埃及唯一建造过的帝后雕像。一般都只有法老像,没有夫人像。我怀疑此说是否可靠,回来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家旅游网站也说他们是图坦卡蒙伉俪(http://www.egyptianholiday.net/luxor.htm)。但图坦卡蒙18岁就死了,在位不过9年。这种boy king,有那能耐压服世俗抵抗,为夫人立像么?留此疑问,敬候贤者。
走出柱廊,就进入第二院,也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故又称“阿蒙霍特普三世庭院”。三面为柱廊环绕,这是庭院右方的柱廊:
柱子造型很别致,柱顶仍呈蘑菇状,但柱身分为8束。维基百科称其为“纸莎草捆柱”,本人简化为“草捆柱”。
站在院中回望来路,自左至右依次为柱廊通道、门楼一角与清真寺:
庭院正前方则是个柱殿,由8 X 4(横8纵4)根草捆柱组成,也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
细看草捆柱,建造工艺难度相当大:它的横截面不但要呈八瓣花朵状,柱高还有一定的弧度,下部收束呈腰鼓状。这就决定了各柱的曲率必须统一变化:
如今的青年大概不知道什么是腰鼓了,就连我这老爷爷也是儿时见到的。刚“解放”那阵,全民效法陕北农民打腰鼓,尤以大学生最积极,将其视为革命化表现,一直打到50年代中期。
柱殿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小神殿,分别供奉姆特和孔斯。墙上有许多壁画:
前 段南京中学生丁锦昊(现在的人咋那么有钱?连中学生都能到埃及旅游了)在卢克索神庙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被国人拍下来贴到网上,轰动全国,一时闹得沸 沸扬扬,连英文维基百科的《卢克索神庙》词条中都列入了“丁锦昊事件”。这次我去,丁的涂鸦已经不见,却看见了“外国丁锦昊”留下的污迹:
可见烂仔全世界都有,并非中国专利。不过,希望国人不要因此豪情顿生,觉得“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有的,东方无产阶级照样有”。个人觉得,丁锦昊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反映了国民的文明觉悟正在提高,希望这可喜的势头能长久保持下去。
穿过柱殿,就到了第三院,一望即知那是罗马人的作品。后墙是凹进去的神龛,神龛两侧是由希腊人发明、罗马人改进的科林斯柱式,上方是罗马人发明的拱券。整个格局早在庞贝城就看熟了:
与 前面两院相比,第三院实在寒碜。我猜这是罗马人当年把这儿当要塞时,顺带建起来的一个供奉皇帝的小庙吧,一如当年江苏苏区的“列宁室”一般。既非专门的神 庙,当然气派就没法跟卢克索神庙相比。即使如此,罗马皇帝似乎仍没有埃及法老威风。虽然也同样被封为神,但神像毕竟没有埃及法老的大。当然艺术水准则不可 同日而语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参观了这俩神庙后,我暗自庆幸按意大利——希腊——埃及的程序旅游的决策英明至极。设 若我先到埃及,后去希腊,看到帕特农神庙还有什么震撼感?那是公元前5世纪的作品,比卢克索晚了近千年。规模不论,建筑工艺水平也似乎反而不如。例如该庙 使用的多立克柱式下无柱础,柱顶也只是个简单的平台。哪比得上这儿的“喇叭柱”与“草捆柱”?
所以,文明不一定如革命乐观主义者们坚信的那样,只会进化,完全可能倒退,甚至覆灭。
从卡纳克神庙沿着尼罗河向西南方向走 2.4公里,就是卢克索神庙。它是供奉太阳神阿蒙、阿蒙太太姆特和两人的儿子月亮神孔斯的神庙,先后由几位法老建成。法老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约公元前1425年)、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391年-1353年在位)、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公元前1303年- 1213年)都参与了建造。图坦卡蒙(公元前1332-1323 BC 在位)作过整修。亚历山大大帝作过改建。
在古罗马时代,它被当成 要塞。基督教变成罗马帝国国教后,神庙内建了四个教堂。此后神庙逐渐被泥沙掩埋,直到1884年才开始被发掘,1960年发掘工作才完成。因为被长期掩 埋,它的保存相当完好。如今看到的主建筑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与拉美西斯二世留下来的,是公元前14-13世纪的作品,相当于咱们的商代。
卢克索神庙鸟瞰
在 古代,卡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之间有大道相连。每逢新年,古埃及人都要在卢克索神庙庆祝奥皮特节,将阿蒙、姆特和孔斯的神像从卡纳克神庙抬到卢克索神庙。 连接两个神庙的大道被称为斯芬克斯大道。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道路两边蹲坐着上百座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它们是内克塔内布一世(公元前380年 -362年在位)建造的:
我怀疑这条大道被后世拓宽了。即使是古罗马人修筑的大道也未必这么宽敞。当然,这纯粹是外行胡猜。
这 个狮身人面像保存得相当好,我称之为“东方蒙娜丽莎”,盖我觉得它长了个姣好的东方少女面孔,面带蒙娜丽莎式神秘的微笑。奇怪的是它又长了胡子,不知何 故。从它的面容来判断,古埃及人应该不是白种人(所谓高加索人)。法老们也无不长了黄种人面孔,这与古希腊雕塑完全是两回事。
斯芬克斯大道尽头,就是神殿的门楼。门楼前原有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四尊立像和两个方尖碑,都是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如今只剩下了两尊坐像、一尊立像和一个方尖碑:
右边那个方尖碑只剩下基座,碑身如今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据说两个方尖碑并不等高。古埃及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了错觉,让人们看上去误以为两碑等高。因为“雌雄碑”少了一个,如今游客已经无法检验此说。
方尖碑的左方地上还安放了一个法老的头,估计是原来的立像上的:
方尖碑四面都刻满了象形文字的铭文,据说都是颂词,大赞大颂拉美西斯二世的英明神武。两边门楼前面都有浮雕,记载了拉美西斯二世大败赫梯人的英雄事迹。左墙上的浮雕刻画的是拉美西斯二世正在追击敌人:
这 幅凹浮雕很值得细看(请点击图片查看原样大图,万维读者可以到《芦笛在凯迪》去看,或是点击右键另外开窗),盖它的构图非常奇异,实行了江青同志首倡的 “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乍看上去,画面上似乎只有一个人物,便是驾着战车张弓搭箭的拉美西斯二世。但图中其实有千军万马,只 是他们都很小,在上下左右环绕着主角,表现出敌军被拉美西斯二世一人杀得尸横遍野的壮丽景象。
尽管那时三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在我这外行眼 中艺术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拉美西斯双臂上的肌肉相当丰满,而且符合解剖。哪怕是背景中那些小人物的线条也非常流畅,尤其是无数奔腾的战马都画得非常好,远 远胜过后世汉砖上的浮雕。那新颖的构图我觉得似乎也可以采纳到现代艺术中去。当然,这又是外行胡说八道了。
门楼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高21米。以门前站着的人与坐像和城楼相比,您立即就能悟出那门楼其实不是泥砖砌成的(这是很容易发生的错觉),是用巨大的沙石砌起来的——谁也没本事造那么大的泥砖:
实际上,整个神庙除了方尖碑是用红色花岗岩制作外,都是用一种特殊的土色沙石建造。这种沙石称为“努比亚沙石”,是特地从所谓“上埃及”远道运来的。
进 入门楼后就是第一院,因为由拉美西斯二世建造,又称为“拉美西斯二世院”,院子左侧是道墙,正面是通往第二院的柱廊入口处。这道墙是后世入侵者,其实是后 建的清真寺的地基,占去了庭院几乎一半面积(请参看上面的鸟瞰图)。原来的庭院应该由三面回廊环绕,但面对读者那面的柱廊如今只剩下了残柱,右侧的柱廊则 保存下来了:
据维基百科介绍,右侧柱廊后有女王哈姬苏(公元前1473-1458在位)建造的一座小圣堂,由三座屋组成,分别献给姆特、阿蒙和孔斯。院的内墙上画有祭祀的场面以及拉美西斯的儿子们。可惜我事前未作家庭作业,自然不知道,而导游又没介绍,是以没去。
庭院右后角的柱廊保存得最完整,柱子间都有巨大神像:
这种柱子我们在卡纳克神庙已见过,据说是模拟纸莎草造型,我自己管它叫“蘑菇柱”。不过,埃及那么干燥,估计不产蘑菇,不会是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
在庭院中向左侧抬头仰望,可见高高在上的一座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位于一座教堂的遗址上,建造时,神庙已经被埋在五米深的泥土下了。后来就连清真寺本身也给泥土掩埋了。考古学家们把它发掘出来后,决定予以保留。
再 往里走,就到了通往第二院的柱廊入口。该柱廊造型类似卡纳克神庙圆柱大厅的正中柱廊通道,据说是柱式模拟盛开的纸莎草花。我个人叫它“喇叭柱”。个人觉得 比“蘑菇柱”漂亮多了。该柱廊为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由7对柱组成。奇怪的是,拉美西斯二世比阿蒙霍特普三世晚生90年,所建柱廊却远不及他建的漂亮。
柱廊入口处是两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右边那尊保存完好,其照片经常出现在旅游广告上,最常见的广告词是:“3400年过去了,他依旧对你们微笑。”不知道在神州大地上建起来的毛主席的红宝像,寿命能有此绵长否?
走进柱廊,那熟悉的震撼感、颤栗感再度攫住全身:
进入柱廊后走几步,就能看到两侧柱子间的坐像。左侧的比较残破,似乎是三个人,为难得的大理石雕塑(埃及似乎不盛产大理石,不像希腊罗马,)。不知道是谁,导游也没说清楚,网上也查不到:
右侧的坐像则保存得相对好些。也是大理石雕像:
维基百科上说是太阳神阿蒙与姆特,导游小穆却说那是图坦卡蒙和他夫人。他还强调指出,这是古埃及唯一建造过的帝后雕像。一般都只有法老像,没有夫人像。我怀疑此说是否可靠,回来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家旅游网站也说他们是图坦卡蒙伉俪(http://www.egyptianholiday.net/luxor.htm)。但图坦卡蒙18岁就死了,在位不过9年。这种boy king,有那能耐压服世俗抵抗,为夫人立像么?留此疑问,敬候贤者。
走出柱廊,就进入第二院,也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故又称“阿蒙霍特普三世庭院”。三面为柱廊环绕,这是庭院右方的柱廊:
柱子造型很别致,柱顶仍呈蘑菇状,但柱身分为8束。维基百科称其为“纸莎草捆柱”,本人简化为“草捆柱”。
站在院中回望来路,自左至右依次为柱廊通道、门楼一角与清真寺:
庭院正前方则是个柱殿,由8 X 4(横8纵4)根草捆柱组成,也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
细看草捆柱,建造工艺难度相当大:它的横截面不但要呈八瓣花朵状,柱高还有一定的弧度,下部收束呈腰鼓状。这就决定了各柱的曲率必须统一变化:
如今的青年大概不知道什么是腰鼓了,就连我这老爷爷也是儿时见到的。刚“解放”那阵,全民效法陕北农民打腰鼓,尤以大学生最积极,将其视为革命化表现,一直打到50年代中期。
柱殿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小神殿,分别供奉姆特和孔斯。墙上有许多壁画:
前 段南京中学生丁锦昊(现在的人咋那么有钱?连中学生都能到埃及旅游了)在卢克索神庙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被国人拍下来贴到网上,轰动全国,一时闹得沸 沸扬扬,连英文维基百科的《卢克索神庙》词条中都列入了“丁锦昊事件”。这次我去,丁的涂鸦已经不见,却看见了“外国丁锦昊”留下的污迹:
可见烂仔全世界都有,并非中国专利。不过,希望国人不要因此豪情顿生,觉得“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有的,东方无产阶级照样有”。个人觉得,丁锦昊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反映了国民的文明觉悟正在提高,希望这可喜的势头能长久保持下去。
穿过柱殿,就到了第三院,一望即知那是罗马人的作品。后墙是凹进去的神龛,神龛两侧是由希腊人发明、罗马人改进的科林斯柱式,上方是罗马人发明的拱券。整个格局早在庞贝城就看熟了:
与 前面两院相比,第三院实在寒碜。我猜这是罗马人当年把这儿当要塞时,顺带建起来的一个供奉皇帝的小庙吧,一如当年江苏苏区的“列宁室”一般。既非专门的神 庙,当然气派就没法跟卢克索神庙相比。即使如此,罗马皇帝似乎仍没有埃及法老威风。虽然也同样被封为神,但神像毕竟没有埃及法老的大。当然艺术水准则不可 同日而语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参观了这俩神庙后,我暗自庆幸按意大利——希腊——埃及的程序旅游的决策英明至极。设 若我先到埃及,后去希腊,看到帕特农神庙还有什么震撼感?那是公元前5世纪的作品,比卢克索晚了近千年。规模不论,建筑工艺水平也似乎反而不如。例如该庙 使用的多立克柱式下无柱础,柱顶也只是个简单的平台。哪比得上这儿的“喇叭柱”与“草捆柱”?
所以,文明不一定如革命乐观主义者们坚信的那样,只会进化,完全可能倒退,甚至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