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张艺谋归来
这几天,我们的谷语网友非常有心的给大家贴了《归来》这个电影。这个电影未演先红(还受到了不少官媒和网友的抨击),这些都让我的好奇心倍增,只好先睹为快看个盗版:
看了电影后,我不得不再牺牲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张导说几句话。
记得几年前的《金陵十三》我是差不多把它说得一无是处的。而且,我的评论还发表在国内专业杂志上 (当时,人家主编还夸俺,说那是最贴切的发言。。。博克里有,可以参考)。
正因为有了我对《金十三》的评价,才使我觉得,我一定要写一下我的感觉:张艺谋真的归来了。。。起码在回归的路上,他能不能回到从前(他说过,初拍电影就像初恋,是无法重复的),我不会期待,但我真的看到了那个身影!
看这个电影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体会到他为什么与张伟平分家 。 虽然张制片,将他扶植到了国际线上(凭借《英雄》),但是能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的分歧,让他们无法前行。与其将就,不如分道扬镳。
虽然我也看过一些负面的评语,比如说,对文革的探讨不深入 --- 这是理念上的批评,还有一些就是针对电影本身的处理上的批评,比如说,有些细节交待不周,语言对话过少。。。等等。
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电影艺术创造者,不是一个政治家,没有义务强化自己的政治倾向和观点;当然,一个文艺工作者,没有自己的是非立场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写出一个首先能打动你自己的作品,那么你一定是在一个状态下, 这个状态肯定离不开你固有的生活态度,哪怕你想隐藏得多好。
另外,就是几个因果关系不明。我同意这个说法,但电影就两个小时,有时想面面俱到是很不容易的,况且电影导演可能要把持一定的风格,所以难免会忽略一些细节交待,如果大致可以跳过去,忽略不计,一般电影人,都不会强求。还有就是,对话偏少这个问题 --- 这个电影的确比很多中国电影的对话少一些。这一点,我倒是感觉欣慰,因为如果像我这种习惯于西方电影模式的人,就不喜欢对话多。其实,对话少,对表演,剧本,摄影,剪接是比较难的。
在电影的学习中,常有一句:“show, not tell”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种电影对了我的胃口。相反,比如有人提到的《白日焰火》,我倒是觉得说得多,秀得少-- 很多重要的情节都是靠说出来的,没有意思。虽然该片还得了一些国际奖。总之,这是一个人的训练和口味决定的。没有谁对谁错。
巩俐非常出色。其他的,也算不错。虽然我认为巩俐的演技了得,但看到差不多4/5 -- 读信的地方,我就有点“腻”了--- 大概她一直都演得重了一点,开始的确是有这个需要,但后面,看客就有点累了。不过,她应该怎么把握更好,我还真想不出来。
要说非要挑点毛病,那就是那场找方师傅的戏--- 方师傅的老婆如此冲动与整个格调不协调,要是我,我可能会拍得忧郁一点,其实不大吵大闹更能说明问题。但是这场戏太小,怎么都不会走题,所以也算不上失败。
如果要我拍的话,也许我会采用titanic的收尾,我会让巩俐的角色死在陈道明推的那个小车上--- 这样的结尾看似残酷,但却是希望的开始 。。。
这个电影摄影,灯光,场景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很不错 的冷色调。(其中有些动镜头的聚焦不好 - 可能因为用的Sony F65的原因。但问题小,可以忽略)。剪接流畅。同时音乐作曲也相当出色。个人觉得值得奥斯卡提名。
新增:虽然音乐的作曲很好,借用的 [鱼光曲]也非常美妙。但音乐在中段缺乏爆发点--- 这也许是为什么有些观众觉得台词欠少,表演吃力的另一个原因。因为表演者的情绪没有被烘托出来。
这个电影的演绎和诠释跟以往的《活着》不太一样,看得出在往一个比较“international viewpoint”的路子上靠,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但西片的音乐比较讲究和到位,它们不仅是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而常常可以帮人忽略一些电影中的不合理的细节处理。比如,《titanic》这么好的电影,其实要深究,也是有漏洞的。
这个感受是经过与其他网友比如谭岳讨论后形成的。共商榷。
早期影评:
也谈《金陵十三钗》 part II
(为什么这上面的键无法激活。请高手解析。先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