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那个拍了2亿多港币的小杯(图)下
明成化皇帝朱见深(1447年-1487年)生于明正统十二年,活了不过40来岁。朱见深生在帝王之家,也经受了因此所带来的种种磨难。
公元1436年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驾崩,皇位传给了9岁的儿子朱祁镇,这就是朱见深之父--明英宗,年号正统。小皇帝朱祁镇由司礼监太监王振带大,王振在1449年鼓动少不更事的英宗帝御驾亲征,欲与北方崛起的瓦刺政权一决雌雄。结果,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上演了:在离北京不远的土木堡(土木堡是位于现在的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数十万明军精锐被打得土崩瓦解,武将勋贵集团覆灭,23岁的明英宗成了阶下囚。消息传回京城,京城一片慌乱,在这惊恐慌乱之中,监国朱祁钰(英宗皇帝的异母弟弟)即位为皇帝,这就是明代宗,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钰当上了景泰皇帝,除了捣鼓出了著名后世的景泰蓝( 色彩纷呈景泰蓝:1,工艺;2,色彩色彩纷呈景泰蓝:我的藏品鉴赏)之外,也重用了于谦等名臣,由于多方努力,一年后英宗被释放回京。
在这腥风血雨的8年时间里,朱见深由太子被废为沂王,又由沂王而再为皇太子来回的折腾,他是在剑拔弩张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大起大落历经磨难,多舛的命运,在襁褓中屡屡受到惊吓的朱见深在万贞儿的怀中长大,在这段最艰难,最落魄的日子里,万贞儿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由此万贞儿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多重角色的朦胧的定位——母亲,姐姐,情人,让朱见深爱她至死。
公元1464年,英宗驾崩,18岁的朱见深继位,年号成化,即明宪宗成化帝。此时的万贞儿已经35岁。当上皇帝的朱见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但他的生母周太后强烈反对,万般无奈下成化帝只能屈服,立宗室女吴氏为皇后,改立万贞儿为贵妃。年轻美貌的皇后并没有打动成化帝,他依然与万贞儿如漆似胶,形影不离。从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看,成化皇帝有恋母情结。成化二十三年春(1487年)57岁的万贵妃病逝,成化皇帝辍朝七日,哀叹道“贞儿去了,我亦将去矣。”一语成谶,当年秋成化皇帝就跟着呜呼了,可见其感情之深。
几经大起大落宫廷斗争的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在位23年,政治上无甚建树,生理心理他都不健全,生理上他严重口吃,心理上有恋母情结。由于他亲身数次经历了宫廷斗争的激烈和残酷无情,使朱见深对自己未来的命运缺乏安全感,终日沉迷于神仙,长寿秘术,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据传宫中每天都要进呈一件珍玩,以博得万贵妃高兴,以致几乎花光了内府财务。成化斗彩就是在这样的取宠心态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奇技淫巧”之物。万贵妃很是喜欢成化斗彩杯,尤其是鸡缸杯,为了讨万贵妃高兴,景德镇御窑厂就不惜工本与重金大量烧制斗彩瓷器,但斗彩瓷器烧制方法极端讲究,需要两次入窑,质量要求尤其严格,一旦成品出现瑕疵,御窑厂便将它们就地销毁埋藏,能进入宫中的成品斗彩瓷器数量有限,在当时就已经十分珍贵。
这种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映衬的淡丽优雅,精美绝伦的陶瓷品种,给人以恬淡、鲜明、清新之感。与永乐宣德时期使用的青花料苏麻离青的浓艳不同,成化时期开始使用国产青料平等青,平等青是一种很淡雅的青色,很适合画那种疏淡的花草,鱼虫,正好是成化帝的审美,成化帝性格软弱,不喜欢强烈的色彩,而是对柔和的东西感兴趣。明朝官窑瓷器至成化时期风格大变,由明早期永乐宣德瓷器那种浓重青翠、雄健豪放的风貌,瞬间转变为成化时的疏淡委婉,精雅灵盈。成化宫瓷中的天字罐、鸡缸杯、青花碗无不透着这个时代的特殊风貌。成化斗彩品种丰富,宫廷传世器包括天字款斗彩龙纹盖罐,天字款斗彩波涛天马盖罐,斗彩鸡缸杯,葡萄纹杯,婴戏纹杯,花卉团云芝杯,四季团花果杯等等。
成化皇帝逝世后,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1505年)即位,年号弘治,弘治帝生母被万妃杀害,自己也受过万贵妃不少苦,“恨屋及乌”,所以他对成化斗彩瓷器可说是莫大的仇视,成化斗彩瓷器因而被打入冷宫。弘治帝去世后,正德帝继位,正德为弘治之子,当然也不喜欢成化斗彩,此二朝成化斗彩的身价一落千丈而无人眷顾。正德帝无子,其堂弟嘉靖帝即位,为了能以成化皇帝皇孙的身份继承大统,让自己的生身父母能顺理成章地当上太皇和太后,嘉靖帝又开始烧造斗彩瓷器,这时候的成化斗彩瓷器才开始有了身价。到万历皇帝时,成化斗彩价格飞涨,仿品开始泛滥。清三代时仿品更多,犹以雍正、乾隆二朝官仿最好。清代乾隆皇帝亦是个好古喜风雅之人,传世的真正成化本朝斗彩瓷器多数被乾隆帝珍藏于其宫室之中,为民间所不能觊觎。
成化瓷器之所以珍稀名贵: (1)从造型上看,成化瓷器造型玲珑秀奇,小巧俊美,胎体细润晶莹,致密轻薄,迎光似透明。无论是淡雅柔和轻灵秀美的青花瓷,还是争奇斗艳,雅丽绝伦的斗彩,都堪称陶瓷艺术的瑰宝。
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



北京故宫藏明成化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北京故宫藏明成化青花梵文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