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77军团美国自驾游纪实-游览大瀑布
发表时间:+-
2013年9月23日
游览尼亚噶拉瀑布是此行的目的。在国内通过计算机上的Google卫星地图大致了解和观察了准备游览的尼亚噶拉瀑布景点和路线等情况。心里有少许印象。特别从视角方面出发考虑,感觉到如果从加拿大一方观看,明显感到会正面、大气得多。心中一直疑忽能否驾车去那边看?有机会和曾经去过的朋友交换过意见,得知由于此次未办赴加拿大签证,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参观游览当天,我们的游览历程是这样的,开车进入尼亚噶拉公园,将车停下后,首先步行到达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的右侧;再跨越尼亚噶拉河美国侧分流上的大铁桥,踏上山羊岛(Goat Island)。走近美国瀑布,远眺和近距观看美国瀑布。后转左沿尼亚噶拉河---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另一较大支流走到马蹄形瀑布(HorseshoeFalls)游览。结束后返回美国瀑布右侧,购票参观游览风之洞(Cave of wind )。最后再按原路返回亚噶拉公园,到售票处再次购参观船票,从美国瀑布的右侧下到河边,乘船游览尼亚噶拉大瀑布,在河上近距离欣赏和观看两大瀑布奇观。
游览中,由于安排得当,除上述内容外,后面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参观内容,我感到基本上弥补了我希望到加拿大一侧看瀑布的愿望。这里就留点悬念,待后面慢慢叙述。
尽管昨天乘车,路上跑了一天,且昨晚大家都睡得较晚,但当天一早、不到8点都赶早起床了。早餐后匆匆上路。未曾想好事多磨,由于随车所带的GPS上的地图都不是新版的。故老是作祟,不断将我们的三辆车引入歧途。走了好一阵,转了好几圈。似乎要到了,却不见目标。再转,又回到老路。大家感到丧气又失望,还好大明同学手机的GPS起了作用。开始还不太相信,两次证明车载导航仪不正确后,才转而试之,得以解围,走上正途,顺利到达尼亚噶拉公园。该公园是免费的,也没有正式的大门。刚入园,首先看到的是美国海关及其后面的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彩虹大桥。桥的这面是美国,而另一面是加拿大。经过美国海关前的大路,不一会就到达一个免费的停车场。虽有两小时的停车限定,但由于其位置很好,下车几分钟就能走到第一个景点------美国瀑布,所以将车都停在这里。穿过一片布置有游客休息桌椅和修建有用于遮阴避雨凉亭的杂树林,来到尼亚噶拉河边的一座铁桥旁,大概是防止行人落入水中,桥的两边都用铁栅栏和铁丝网档上。透过铁丝网孔仍然能看到从桥下淙淙流过的清澈见底的尼亚噶拉河水。
尽管昨天乘车,路上跑了一天,且昨晚大家都睡得较晚,

桥的另一头就是有名的山羊岛(Goat Island)。该岛位于尼亚噶拉河中,将河一分为二,

只是不一会这种安宁就被夹杂着轰隆隆冲击鸣响的哗哗流水声所打啵
该瀑布完全在美国境内。如果面对瀑布,此时我们应该在瀑布的右边。瀑布前有一块说明牌,得知瀑布宽323米,落差52米,水呈蓝色。少许退远一点,透过小岛上的树木、杂草、野花,就可以从侧面将瀑布一览无遗。这时蓝天白云下,衬托着初秋的各色植物,沿着断壁弯曲延伸的瀑布挂在崖壁上真像穿银带玉、跳侗族大歌的侗家姑娘身上的银挂件,闪光的银器随着舞者跳动。煞是好看!其实这个季节稍微早了些,要是再晚半个月,深秋火红的树叶浓重时,蓝天、白云、火树加银白色的水流,定有另一番景象。要是没有下面的节目,此番景象已有些让我动心了。
转过身我们要去参观马蹄状瀑布,其实它离我们站的地方并不很远。低沉的隆隆‘雷声’,早让我们感到附近不安的‘躁动’。走了几百米,声音越来越强,但声音的沉闷,让人感到像是地下透出来的。突然有人说就到了,但远望去并没有看到想像中的从高出掉下来的瀑布景象。倒是像看到了一口热气腾腾的大蒸锅。地面上好大一团水雾直冲天际。水雾上的蓝天白云似乎都被档上有些模糊。
转过身我们要去参观马蹄状瀑布,其实它离我们站的地方并不很远。
风吹来时,水雾随风流转,

再走近些,巨大的吼声震耳欲聋,我想起传说,据讲‘

退到远处,虽是侧面,还是能看出断崖围成大半个园圈,形似马蹄。

一会前、一会后、一会高、一会低,从它处的位置看,
随后,我们沿着尼亚噶拉河走,再次来到美国瀑布的右侧。

所谓‘风之洞’实际上早就没有了。之所以如此命名,

顺着斜坡路刚走进木制的栈道,

电影中看到的飓风确实可怕,站在被‘飓风’携裹的轮船甲板上,

形成浓浓的水雾和瀑雨,一时间银花飞溅,雾气缭绕,

天上仍然是艳阳高照,正因为天气暖和,否则冷水凉风侵袭,闹回‘
从‘风之洞’游览参观出来,等不得多停留,就赶往下一个景点,

1846年开始接待游客之前,第一次到这里的游轮是来冒险的。

不等同行留影照摄好,船已经驶离码头。

不过待走到瀑布附近就不会感到如此的温柔和气了。越靠近,

稍远些,美国瀑布再次露出它温柔端庄的一面。

让我眼睛一亮,恍然领悟为什么要称美国和加拿大大桥为彩虹大桥(

面对巨大的瀑布,

河鸥的那份执着和无畏,不由让人心生几分的敬佩。
船也不知转了多久,将我们带出这‘沸水翻滚的大锅’之外。

按原计划,游船游览应该是白天的最后一项。岸后,发现时间还早。
去之前,蒋总一再告知,每人务必随身带好护照,


由于两国有协议,只要持有本国护照,就可方便出入海关。所以车辆往来也是家常便饭,据说加拿大东西较美国要贵,加拿大人到美国买东西;也说从加拿大那面看尼亚噶拉瀑布更胜一筹,美国人到加拿大一边看瀑布。总之,各取所需,互有往来。相对尼亚噶拉和河的两岸,桥比较高。站在桥上,居高临下,尼亚噶拉河、河两岸的景物以及美国瀑布和马蹄状瀑布尽在眼底,一览无遗。
沿着尼亚噶拉河向前看,最远处是山羊岛,从伊利湖流出的水流经山羊岛时被一分为二。变为两股支流,明显水多的一边约占总水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少的一边不到总量的百分之十。据考察,尼亚噶拉瀑布总的流量最大可达6000立方米,但目前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水量流向河谷断流处,形成瀑布。其余百分之七十的水量被用于发电。为使旅游开发和水电发展更好的协调,1950年美国和加拿大签订协议,双方商定旅游旺季必须保证瀑布有足够的水量,流量为3000立方米/秒,平时保持在1500立方米/秒。尼亚嘎拉河丰富的河水的充分的开发利用,给两岸带来了更多的回报。除开发达的旅游业及其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工制品、金属、纸张、酿酒以及汽车备件的也相继发展起来。这也成为国与国之间和平利用开发资源、互利互惠的典范。从桥上往下看,尼亚嘎拉河是在低于河两岸50多米的峡谷河床中流动。河周围的岸边和我们经过的地面都明显在其之上。据介绍尼亚噶拉河从伊利湖出发时海拔约为174米,而到达安大略湖时为75米,落差有99米。加之水流量极其丰富,进入尼亚噶拉河后,由于长年累月流水的洗刷冲蚀,故当其遇到山羊岛分为两股支流分别从断崖跌下,长期水流的动能作用而造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瀑布奇观,完全分流到美国一边的水,冲下断崖后形成美国瀑布;而另一边形成马蹄状瀑布,该瀑布有三分之一在美国,为两国所有。这在桥上看得十分清楚。且经过瀑布后水又重新汇合在一起。其实这正是该瀑布的特点。由于水量很大,又存在很大的水位差,千万年来,硬生生在地表上冲刻出低于地表的尼亚噶拉河,形成如此大气壮观的尼亚噶拉瀑布。相传尼亚噶拉瀑布原来的位置距现在的位置有7英里之遥,也是由于常年累月冲刷之故,移动到此,对此美加两国目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若干年后如何,还不定呢。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们开始从岸边走向瀑布时没有看到‘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景象之故。我想当年如李白到此,也会感叹:
‘滔滔碧水流不断,不尽飞瀑跃下渊,来到瀑底惊回首,疑是女娲忘补天。’
‘滔滔碧水流不断,不尽飞瀑跃下渊,来到瀑底惊回首,
上桥后,走5分钟路就可来到桥的中部,大家到此都争先恐后的留影。因为桥中间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分界线。站在在中间,两脚横跨中间线,左面是美国,右面是加拿大,抬起手来左手拉着美国国旗,右手牵着加拿大国旗,留一张影,有种莫名的得意和满足感。

顺着桥可以一直走到加拿大边防检查站前。附近的桥壁上有加拿大政府欢迎和提示入境登记的标牌。靠近的地方有一个大箭头和Canada 的大字标记。
顺着箭头的方向,就是加拿大边检站。透过边检站小屋之间的空处已经可以看到加方的道路和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我们只有美国签证,只得到此作罢。回到桥的另一边,是美国边检站。
顺着箭头的方向,就是加拿大边检站。
我们这些外国人得重新入境,过海关。看来蒋总先探路,并提醒大家带好护照太必要了,否则既不能进加拿大,又不能入境美国,在桥上喝西北风多难堪!?
下得桥来,已是日头偏西。大家又累又饿,决定先回驻地吃饭,之后再来参观游览尼亚噶拉瀑布的夜景。回到驻地正忙着准备吃的呢,突然听见同行通知,要想看日落西下、晚霞中的瀑布,必须在6.30以前赶到瀑布才行。想想机会难得,只好将快弄好的热面放下,找了点干粮充饥,急忙上路。结果紧赶慢赶,路上交通也不是十分顺畅,赶到时太阳已完全下山了。晚霞没看到。
天色渐晚,只得留下等待看尼亚噶拉瀑布的夜景。到美国瀑布显然要近些,但根据白天游览的经验,比较后,感到大瀑布观看起来定会壮观得多,决定先到马蹄状瀑布看看。沿着河边前去,天慢慢黑尽,河边没有大的建筑,故除开稀疏的路灯外,周围一片漆黑。远看河对岸,加拿大方面早已是灯火通明,几个‘CASINO’的醒目广告特别刺眼。一排排明亮的路灯下,估计擦肩接踵的人群正忙着逛街、进店,已经开始一天的夜生活。
下得桥来,已是日头偏西。大家又累又饿,决定先回驻地吃饭,
天色渐晚,只得留下等待看尼亚噶拉瀑布的夜景。
还未走到瀑布,已感到寒风阵阵,小雨淅沥,越走近雨越大,风吹到身上冷飕飕的。从瀑布边上过来的人说,照射瀑布的彩灯要八点半才开,河边风雨很大。看看时间还早,没有必要马上就下去,决定先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先避避风雨。外边又是风又是雨,显见得时间过得更慢。岂料想,后过来的同行又传来一坏消息,有某旅游团的导游说,今天大家运气不佳,一是说:以往马蹄状瀑布处,吹风的风向都是往相反的方向吹,像今天这样带着瀑雨对着我们吹,其带团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二是说:今天可能不会开彩灯……。尽是些坏消息,真扫兴!而此刻雨和风好像更加得意,比之先前来的更大。地上已是湿漉漉的了。眼见时间已近,虽然风吹在身上更冷了,大家仍抱希望等着,没听那霉气导游讲的话。坚持到八点半左右,马蹄状瀑布这边仍然没动静,倒是有人告知美国瀑布那边彩色射灯亮了,于是匆匆赶往美国瀑布那边。快到瀑布时,老远就就看到由瀑布对面加拿大和其它各方面射向瀑布的彩色聚光灯齐放,河面上和河边被聚光灯照到的物体显现得异常多彩瑰丽,周围到处被彩色光影笼罩着,处处流光溢彩,激动人心。
瀑布旁早已是人头传动,人声鼎沸。好不容易才挤到靠近瀑布的围栏边,眼见得原先黑暗中灰暗的瀑布随着聚光灯投射的七彩颜色,一会儿呈现绿色,一会儿又变红……。瀑布较之白天顿时大放异彩,变得五彩缤纷、熠熠生辉、晶莹剔透。瀑布的景象较之白天更加多姿多彩,更加清晰,犹如万斛珠玑,自天倾泻。随着汹涌的水流、跳跃的水珠、弥散的雾气呈现出瑰丽神情。
随着七彩射灯颜色的变化,水色由白转换为浅红,有浅红转为浅蓝,再由浅蓝转为翠绿,五彩缤纷,多姿绮丽,迷离神奇,简直就是人工打造的七色彩虹人间仙境。其五光十色、千变万化,将人们融入飘渺迷离的梦境之中。
据说在夏季的每个星期五尼亚噶拉上空还有焰火表演,在漫天焰火的映衬下真难想象会是怎样一种绮丽的仙境。只得等机会再来领略了。此刻人们都用各种不同的相机争相留下这难忘的一瞬。但是在夜晚聚光灯下拍摄出清晰且色彩准确的相片本来就难,且对象又是动态的瀑布,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没有专业的相机、三脚架和夜景拍摄的技巧,很难拍出理想的作品。你看本来多彩的瀑布,照下来不是糊涂,就是色彩不准确,红光照射时的瀑布,拍摄下来,怎么看都那么像火山的岩浆流,反正拍到的没有看到的好。我也试拍了几张,也不知能否反映出五彩聚光灯下晶莹剔透彩色瀑布的美观场景。看来有机会还得准备点好一点的摄影器材,增加点摄影技巧才行。回来后,有去过加拿大的朋友看到,并将他在加拿大那边游览参观时拍摄的照片给我看。我突然醒悟,当时我们参观的位置,一太靠近,二有点偏侧面,因此尽管看去很大气、很壮观,但是拍摄到照片上时,色彩的层次分不开。要是当天晚上有长焦镜头和三脚架且又能上到彩虹桥上,从桥上也许同样能拍摄好的照片,显然从瀑布的正面方向取镜头,获得的映像会全面的多,彩色射灯投射到瀑布的美丽光影的变化层次也能逐渐的在照片上反映出来。才能将尼亚噶拉瀑布人工打造的七色彩虹般的人间仙境、其五光十色、千变万化表现出来。这次是不行了,如果以后有机会,不啻是一经验。但不管如何,在寒风雨夜等了这么长一阵,总算是看到夜景下美丽的尼亚噶拉瀑布。
到此,一天下来,尽管白天、黑夜地参观浏览,外加风里雨里的,一会热--太阳下,一会冷--瀑雨中,一会上,一会下。但总算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远远近近,将尼亚噶拉瀑布看了个透,看了个够。虽说有点累,但也心甘情愿了。
到此,一天下来,尽管白天、黑夜地参观浏览,外加风里雨里的,
方文
2013年11月15日夜
相关链接:
《横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