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河

注册日期:2010-01-13
访问总量:1199255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看看全世界男性的身材


发表时间:+-

               看看全世界男性的身材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在当地时间10日刊登一篇题为《全世界男人的平均身材就是这个样子》的文章,以一位图像艺术家电脑中的虚拟人为研究对象,分析男性是平均身体比例、身高和身体质量指数。让我们一起看看世界不同地区男性的身材到底是什么样吧。


    托德(Todd)是很典型的美国男性。他的身体比例都是来自CDC人体数据的平均值一些基本依据。比如,一般美3039岁的美国男性,其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29,这是医学上对“肥胖”的一个修饰性说法,即大约在身高5.9英尺(176.4cm)、腰围为39英寸(99.4cm)。


    不要因为看到托德很逼真的脚趾头就觉得托德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他是电脑中虚拟的人物。托德的身体比例是偏向完美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身体比例的最高级完美度,即使这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尤其从平均值上来说。但是,托德的身体比例从平均值上来看是完美的,虽然你可能觉得托德看起来有点孤单,但是他有三个国际友人。他们都达到了不同人种身体比例的完美值,这几个拥有完美身体比例的虚拟人(包括托德)分别代表了美国人(不同人种的综合)、日本人、荷兰人和法国人。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都是基于他们代表国家的健康中心数据的,日本人的身体质量指数为23.7,荷兰人是25.2,法国人是25.6。但是我把他们都起名为托德。

 

图说(从左到右):美国托德,身体质量指数(BMI29,身高176.4cm,腰围99.4cm;日本托德,(BMI23.7,身高171.4cm,腰围82.9cm;荷兰托德,(BMI25.2,身高183.3cm,腰围91cm;法国托德,(BMI25.55,身高174.4cm,腰围92.3cm

 

    美国托德、日本托德、荷兰托德和法国托德


    不同种族的虚拟人代表是很重要的,因为文化和基因是会决定是否会有肥胖症的。全世界每个人的命运选择虽然都是平等的,但是有的国家的人就是比较胖,有的国家的人就是瘦。世界卫生组织就很关注这些区别,因为能够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他们去解释清楚差异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肥胖症分布比例图


    历史也是如此。如果是在50年前,美国版托德是不会变胖的,到中年就发福的这个趋势也不仅仅适用于男性,在同期的CDC数据中,女性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在3039岁时的平均值是28.7


      美国肥胖症人群调查,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1960-2000)


    美国人从整体上来说也比较矮。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是在最近的60年内美国人口才成为了世界上人口中最高的。现在,美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比身高为6英尺的荷兰男性矮了3英寸,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也渐渐逼近美国人身高。人类学家把这些变化归因于饮食和生活方式。

    在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人类学名誉教授乔治·玛特(George Maat)曾经预言过,在未来的50年里,荷兰版的托德身高数值会是6.3英尺(183.3cm)。几年前,荷兰全国就曾强制要求加高建筑的门框高度。在未来的50年,美国人的标准身体比例恐怕不再被国际社会看作是理想比例。


图左:50年后的美国托德,身体质量指数(BMI)28,身高176.4cm,腰围99.4cm

图右:50年后的荷兰托德,身体质量指数(BMI)25.2,身高183.3cm,腰围91cm


…………………………………………………………

 

    在我看来,现在生活在物质生活较好地区的人们的身材都偏胖,特别是美国人。美国人少数民族很多,白人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再是绝对多数。黑人现在尤其偏胖,其次是南美人,再次是东亚裔。我个人就是典型的例子,我的菜165厘米,可腰围在100厘米。我知道自己太贪吃了。吃得多就运动呗。这是应该的。不过还应该记住,运动只能健身,对减肥的效果不好。减肥的唯一效果就是节食。这真让我为难。您看,人最初级和基本的欲望是性欲和食欲。人到了六十岁还会有多少性欲?连食欲都在减退。我现在再不充当个“美食家”,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可您看看我的体重。不过我生活在美国,还真显不出特别肥胖。

 

浏览(8400)
thumb_up(0)
评论(5)
  • 当前共有5条评论
  • 安博
    美国人大部分超重,所以美国的平均值(BMI=29)就已经是肥胖。文中只有日本和荷兰人比较正常。中国现在肥胖率也不低了,特别是城市里。

    肥胖直接和糖尿病相关,美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中国和印度是两个迅速赶上来的国家。在美国国内,发病率最高的是印第安人,其次是非裔,墨西哥裔等,华裔和其它亚裔这几年也升得很快。

    造成肥胖症和相关的一系列疾病的原因是进化不适,人的身体是石器时代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后工业时代的生活环境。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岸
    一个朋友告诉我,人的味蕾是每七年一变,因此人的食欲也是跟随着变化的,这个说法似乎是很容易证明的,至于是否是正好七年是另一回事。商店里有用于身体解毒的三天的package,用了一个后,很多饮食习惯都改变了,比如咖啡成了可喝可不喝的东西,而过去是每天四杯不能少的。饮酒也几乎停止了(过去式每天的晚饭必须一两杯红酒),对肉类不再感兴趣了(我们小老大成了素食者,并100%戒了咖啡。我还不至于,但对除beacon以外的肉类没有任何食欲),饮食量大大降低。
    每一个月或两个月用一个package解毒,对于降低体重和优化饮食似乎是很明显的,我的理解是大脑从此给身体发送的关于饮食的信号完全不同了,因此对食品的感觉就不同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lone-shepherd
    牧人和寡言博及谷歌人有同感,感觉上欧洲大肚腩少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走路比北美人多得多,开车不方便、油贵、公共交通发达是他们走路多的原因。
    屏蔽 举报回复
  • gugeren
    同意寡言博。
    “运动只能健身,对减肥的效果不好。减肥的唯一效果就是节食。”
    这个结论是片面的。

    本人经验也是这样。每天走路,坚持2年,减磅10磅;虽然节食方面并不严格,只是少吃了一些肉而已。

    想一想也可以理解:减磅,就要“减少收入,增加支出”:减少收入,就是节食;增加支出,就是运动。

    但是运动减磅里面有诀窍:大运动量的运动,如游泳、马拉松、打球等,虽然一时可以减磅,但反弹很厉害。估计博主在这里产生了迷思。

    比较有效的减磅是:走路、骑自行车。其中走路最容易坚持,而“坚持”是减磅的最重要的因素。
    屏蔽 举报回复
  • 寡言
    我一年前通过走路把体重从220磅减到185磅。

    当时每周走四到五次,每次一小时,最大速度。走了五百英里,体重减下来了。现在检讨,很惊讶当时能坚持下去,也很惊讶没有受伤。仅供参考。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