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为了未来

注册日期:2013-03-11
访问总量:27855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老几:不出戶,知天下


发表时间:+-

不出戶,知天下

老几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字面意思是:“ 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之事;不开窗户,照样能够知道天地日月运行的规律。走出去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本章文字浅显,简直就是白话。为什么还需要解释?因为越简单的话越是深刻。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样的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明”,闭着眼睛就能知道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甚至“不为而成”,不用干事用脑袋一想,就成了。更过分的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一句,意思是说:走的路越远,见识越少;读的书越多,智慧越少。

迷信的人们很喜欢用老子这话来行骗,作为炼“神功”的基础,不谈。理智的人们会嘀咕,老子这究竟是个什么逻辑?请允许我来告诉您:是自然逻辑,科学逻辑,或者老几以前所说的感性逻辑,或者从一进制的角度讲的一元逻辑。

要理解这一点,不妨反着来,先看看人们在接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时的逻辑。当“行万里路”被等同于“见多识广”时,人们下意识地采用了一个因果关系:即是“行万里路”的因,导致了“见多识广”果;同样道理,“读万卷书”被等同于“知识渊博”时,人们下意识地将前者作为因,后者作为果。不同的是,有的人把其中的因作为果的充分条件,而有的更认为是充分必要条件(忘记充分和充要条件的读者需自行复习大一的高等数学),其认知性质的误区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解上面这个因果逻辑的误区,其实很简单,按照数学的方法,只要找出反例就行了。比如一个人如果与王林张宝胜一起“行万里路”,他的见识就广不了;不仅广不了,走的越远,见识就越差,这是被骗被愚弄的必然结果。同样,读万卷王林张宝胜之类“大师”的书,保证不了“知识渊博”;不仅保证不了渊博,保证的是浅薄。要说起来,这个就是因果逻辑。

所以休谟就不吃这一套,说你们哪些所谓的因果关系根本就证明不了,不过是些相关联想罢了。康德一生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不出户,知天下”。禅宗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不见而明”。这中间的道理不是单向思辨因果的逻辑,而是自然的逻辑。用西化思维的人们的语言来说,是属于黑格尔绝对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自然、精神”中的高级阶段,超逻辑阶段。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告诉人们要超越书本,进入精神思维的高级阶段。

其实大道至简,老百姓都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有人死读书,读死书,只知道单向思辨,就是读书读死了;不是说人死了,是按海德格尔的说法,人还在,精神没有了。

我们在讨论过《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每一句的前后的超逻辑关系,和本文讨论的方法论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道德经》第四十七和第十八章要相互参照理解,是有道理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道德经》全文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不是杂拼。它所依据的是道法自然,就是自然逻辑。同样可以看出《道德经》的方法论,与《易经》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也是“同出而异名”,道似不同,理实无异。

所谓的“自然逻辑,科学逻辑,或者老几的感性逻辑,一元逻辑”,是超越以语言思辨为基础的形式逻辑和事后诸葛亮式的辩证逻辑,是自然的法则。(慕容青草也有类似感性逻辑的提法,应该还在老几之前,显然两者“同名而异出”,特注)。再次引用慕容青草博文中引自黑格尔的“Science of Logic[1]”的这样一段话:在我们的想法,目的,兴趣以及行动中,如我们已经提到,思维是在无意识地繁忙地活动着(自然逻辑);而我们的意识所注意到的只是思维的内容,诸如我们的想法中的客体,我们所感兴趣的对象;在这基础之上,思维所确定的表现为思维的内容的形式而不是思维的本身。(The activity of thought which is at work in all our ideas, purposes, interests and actions is,as we have said, unconsciously busy (natural logic); what we consciously attend to is the contents, the objects of our ideas, that in which we are interested;on this basis, the determinations of thought have the significance of forms which are only attached to the content, but are not the content itself.

换句话说,自然逻辑顾名思义,就是大自然自己的逻辑,就是不受人类“智慧出,有大伪”的影响,是去掉人为的意识污染,回归大自然原始的自然规律上去。“科学逻辑”,“感性逻辑”,“一元逻辑”,都是“名可名,非常名”,是自然逻辑在不同时候的方便说法。

再回到本章的内容上,老子的看法是,万事万物是大自然的产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法则,也就是老子“强为之名”的“道”。而“道”这个自然法则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用黑格尔的话说是在人们的精神里,用中国古人的话说是在人们的心里。人们只要去私欲,不受自我意识的干扰,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能用心去穷究“道”- 也就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源;明白了道理,有了科学逻辑,就知道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便可不出户,知天下,明白日月星辰和大自然运行轨迹。明白了道,就明白了自己;明白了自己,视人如己,一以贯之,就可以知道人类社会演化的原理。明白了道这个大自然的根本法则,知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也就知道顺势而为而不强为。“所以圣人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反之,以己之欲,蒙蔽“道”理,就难免被受自我意识所限,为表面现象迷惑,结果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的路越远,见识越少;读的书越多,智慧越少;活的岁数越大,就越糊涂。

浏览(948)
thumb_up(0)
评论(3)
  • 当前共有3条评论
  • 思考为了未来
    慕容博好!
    你引用的海的那个名言:“Man alone exists. Rocks are, but they do not exist. Trees are, but they do not exist. Horses are, but they do not exist. ”加一句兔子窝are,but they do not exist.
    刘晓波现在还在狱中,老几待遇比他好多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慕容青草
    兔子:

    你的评论有时和文章一样令人费解。。。。你是说你自己对这篇文章“一知半解”还是老几他对文中所提到的中国古典“一知半解”?。。。。

    另外,你要批评老几也没必要把《道德经》一块批。。。两者不是一回事嘛。。。《道德经》和坚船利炮也不是一会事儿嘛。。。柏拉图造出大炮了?。。。这都是扯不上边的。。。。。。。。

    2500年里后人没有从《道德经》中得到应有效益正是因为后人没有真正读懂《道德经》。。。。。。前一段时间你不是还在说只要读得懂黑格尔,海德格尔,康德,或老子的任何一种的人就可以做博士导师吗?这说明你自己都认为今天读得懂的人都没几个。。。所以,不要把中国历史上的落后怪到《道德经》的头上...:)。。。。
    屏蔽 举报回复
  • stinger
    一知半解。

    读了2千5百年《道德经》的中国人,当年没想到会被八国联军打的一败涂地。正如以前言行不谨的老几不可能知道会被关禁闭三个月于万维监狱,对不?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