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丹

注册日期:2008-06-16
访问总量:68089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金瓶梅》启发了《红楼梦》吗?


发表时间:+-

这两年我下决心要读一本以前没看过的纯粹的中国小说,以弥补我这看翻译小说长大的人的中国文化的不足。先是选中了张爱玲竭力推荐的《海上花》,结果那铺天盖地的苏州方言滚滚而来,搞得我像个外国人一样随时都需要翻译,一下子兴味索然,花巨款专门买的那朵纸花就一直束之高阁。本来无心插柳,可是最近偶然间看到一句话说,《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出于好奇就随便找了个崇祯版的电子书在爱派上看,竟一发而不可收。读罢,心中无限感慨,这样的奇书――写于明代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我为什么没有早点看呢?究其原因,当然是为了《金瓶梅》那不雅的名声。如果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再看《红楼梦》,一定会觉得不少地方似曾相识。

例如,在《红楼梦》里,秦可卿之死是场浓墨重彩的大戏。可卿的字是兼美――兼有黛玉和宝钗二人之美,似乎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人物,深得贾府上下许多人的喜爱,但她却年轻早夭。《金瓶梅》六十二回中,写西门庆最心爱的六太太李瓶儿病重,吃不下饮食,人瘦得像“银条儿”,“王姑子揭开被,看李瓶儿身上,肌体都瘦的没了,唬了一跳,说道:‘我的奶奶,我去时你好些了,如何又不好了,就瘦的恁样儿的了”。与凤姐探望可卿的场景何等相似!《红楼梦》第十一回,“凤姐儿紧行了两步,拉住了秦氏的手,说道:‘我的奶奶!怎么几日不见,就瘦的这样了!’” 西门庆为了给李瓶儿的病冲喜,派人各处寻找好棺木,看了几付都太普通,只有尚举人家有“一副好板儿桃花洞”,三百二十两银子买了下来。而在可卿去世后,“且说贾珍(可卿的公公,作者注)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意。可巧薛蟠来吊,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说是铁网山上出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的,原系忠义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用。现在还封在店里,也没有人买得起。你若要,就抬来看看。’贾珍听说甚喜,即命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玉石。大家称奇。贾珍笑问道:‘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着一千两银子只怕没处买… …’”

又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是贫富两极的人们的正面碰撞,有诸多讽刺喜剧场景。在《金瓶梅》中,富豪西门庆结拜了九个哥们弟兄,其中也不乏家道中落的子弟,第四十二回写道,“西门庆只吃了一个包儿,了一口汤,因见李铭(西门庆雇来的唱戏的小厮,作者注)在旁,都递与李铭下去吃了。那应伯爵,谢希大,祝实念,韩道国(西门庆的结拜兄弟和伙计,作者注),每人吃了一大深海碗八宝攒汤,三个大包子,还零四个桃花烧卖,只留了一个包儿压碟儿”。而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那盒内是两样炸的:一样是只有一寸来大的小饺儿。。。。。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块糕贾母拣了 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给丫头了。。。。。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做的小巧,不显堆垛儿,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个,就去了半盘子”。

再如,荣国府中的赵姨娘,地位低下,头脑愚昧,心地狭窄却又爱争气。《金瓶梅》里则有个西门庆收房了的丫头春梅,令小厮喊从外边叫来家里唱戏的申二姐来给她唱一段。申二姐正在与大房里的亲戚说笑,回小厮说“哪里又钻出个大姑娘来了”,不去唱。春梅听小厮回了,“不听便罢,听了三尸神暴跳,五脏气冲天,一点红从耳畔气,须臾紫遍了双腮。众人拦阻不住,一阵风走到上房里,指着申二姐一顿大骂道:‘….你是什么总兵官娘子,不敢叫你!。。。你无非是个走千家门,万家户,贼狗攮的瞎淫妇!。。。’直把申二姐骂得敢怒不敢言,哭哭啼啼地走了。  赵姨娘的故事,却是由留在家里学戏的芳官把给赵姨娘的儿子贾环的蔷薇硝换成了茉莉粉引起的。《红楼梦》第六十回,赵姨娘“一面说,一面拿了那包儿,便飞也似往园中去了。彩云死劝不住,只得躲入别房。… …赵姨娘也不答话,走上来,便将粉照芳官脸上摔来,手指着芳官骂道:小娼妇养的!你是我们家银子钱买了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宝玉要给东西,你拦在头里,莫不是要了你的了?拿这个哄他,你只当他不认得呢。好不好,他们是手足,都是一样的主子,那里有你小看他的?

《金瓶梅》的主角潘金莲毒死了丈夫武大郎,成了西门庆第五房姨太太。她仗着貌美风流,平日里争风吃醋,尖酸刻薄,写实的作者却并没有把她搞得完全十恶不赦的样子,书中居然有这样的浪漫描写,“唯有金莲,且在山子前花池边,月白纱团扇扑蝴蝶为戏”。《红楼梦》里著名的“宝钗扑蝶”是脱胎于此吗?潘金莲伶牙俐齿,诡计多端,琏二奶奶不也是如此?

受到《金瓶梅》启发的显然不仅仅是曹雪芹。《金瓶梅》中有大量的格言警句,有些引自唐诗,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竹枝词》);有些是宋词,好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代晏殊《浣溪沙》);还有一些是“常言道”,譬如在第一回就开宗明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更多的则是作者的原创。香港一位女作家亦舒的小说是我的枕边书,里边有一句 “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上头,风流往上流”,出现过很多次,而且基本是男女通用(《一段云》,《喜剧》,《夜之女》,《小火焰》等),竟是《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大太太吴月娘头一回见到潘金莲时的感慨,亦舒把这句话画了引号,却并未给出出处,让我蒙在鼓里这么些年!另一句多次引用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常用来形容刻薄的“似笑非笑”的老妇人说给爱上她儿子,却受她儿子冷落的女孩子听的,也是出自《金瓶梅》。

我喜欢评剧,还登台唱过。读完了《金瓶梅》才发觉,评剧经典作品《花为媒》里张五可的一段唱“报花名”里的精彩唱词“大风刮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原来不是吴祖光写的,而是从《金瓶梅》里抄来的。

我索性把那些好句子都用小本儿记下来了:便得一片橘皮吃,切莫忘了洞庭湖;欢从额角眉尖出,喜向腮边笑脸生;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两手劈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画人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撞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龙斗虎伤,苦了小獐,等等。

白先勇曾撰文批评现今的国人写的中文不土不洋的,是受了外国翻译小说的坏影响,看后,惊出我一身冷汗――我不就是其中之一?可笑的是,以前还曾为自己写得“洋气”而沾沾自喜。读罢《金瓶梅》,我的中文水平一下涨了一截子。

建议喜爱文学的女士们读一下《金瓶梅》,用鲁迅的话说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书中写西门庆从商做官,如鱼得水,渐渐不可一世,私生活糜烂不堪,甚至滥用药物,沉湎于色欲之中,三十三岁就暴病而亡。书中人物如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吴月娘,庞春梅,应伯爵,陈敬济等形象鲜明,人物的经历跌宕起伏,而且言谈举止从始至终都符合角色的个性;很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语言,其中有不少山东方言,像把衣裳头面“拘”了,“你干的茧儿”,“没才料”,“俺每”等等,非常生动鲜活,而且运用适当而合理,不至于让外省读者读不懂。《海上花》则是个反面的例子,对话中充斥着大量的吴语如“耐一干仔住来哚客栈里,无拨照应唍”,难以理解,极大地影响了该书的流传。

喜欢《红楼梦》的人往往津津乐道书中的美食描写,读《金瓶梅》也不会令你失望。鲁菜是中国一大菜系,书中常有描写,比如“用方盒拿上四个靠山小碟儿,盛着四样儿小菜:一碟十香瓜茄,一碟五方豆豉,一碟酱油浸的鲜花椒,一碟糖蒜;三碟儿蒜汁,一大碗猪肉卤,一张银汤匙,三双牙箸。三人坐下,然后三碗面端上来,各人自取浇卤,倾上蒜醋。而且那时后就有冰了,一碗冰湃的果子“四尾冰湃的大鲥鱼”。最著名的大概是西门庆家人的媳妇蕙莲一根柴火做的烧猪头,“起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得一根长柴火安在灶里,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的停当,上下锡股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得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看了这书,让人空生惆怅,我们中国这几百年来,人民生活就没怎么进步,我小时候的日子还没有西门庆他们过得好呢!

以上我说的全是《金瓶梅》的好话,不好的地方,主要是那些关于性的描写。不是说不该写性,地球人都知道,两性关系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亦舒写尽了痴情男女的故事,却在作品中表达出为自己缺乏性描写的能力而引以为憾,称能写性的作者为“文武双全”(《迷迭香》);李安那么大的导演还拍了NC17级别的《色戒》。我认为《金瓶梅》的坏处在于写性写得太糟糕,比如跟去年美国的一本畅销书(格雷的五十道阴影)相比,就都太小儿科了,至于什么《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之类就更比不上了。当然,也许作者的主旨在于揭露西门庆之流的荒淫无耻,立意并不在描画美好的两性生活。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的作者的思想要进步得多,超越了时代,男主角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尽管他也是个比《源氏物语》中的风流的源氏公子强不了多少的泛情的人,但是比西门庆还是可爱得多了。

男士们读《金瓶梅》要慎重,这主要是西门庆生活作风过于腐败,除了家里的几房媳妇还有不少“收用”了的丫环们,在外边更有数不清的相好,而且还经常逛妓院,基本上只要看见顺眼的就非想方设法搞到手不可。现如今想做到这一点,在北美估计是很难了。我特别赞成一位东吴弄珠客的评语: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浏览(2356)
thumb_up(0)
评论(15)
  • 当前共有15条评论
  • 林子丹
    姻缘这回事,真得凭运气。要不是俩媒婆帮着玉楼瞒了三岁,估计她这婚事也得泡汤。相比之下,潘金莲的命就不济,阴差阳错的老赶不上,当然主要是作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决定的。

    吴月娘的幸福观就是随遇而安,以前西门庆好久不理她,她不就赌气说,就当是守寡了?能老有所养也许就是她的愿望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杯中国茶
    吴月娘的确老有所依,但西门庆死后的几十年她未免寂寞。孟玉楼勇敢又会筹谋,她得到的是真正的幸福。
    屏蔽 举报回复
  • 林子丹
    中国茶MM:你说得太有意思啦!他们吃得太多,做得太过,盛极必衰。孟玉楼是个有智慧的人,特别懂得审时度势,也善于找下台阶。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有吴月娘,让伙计当家,给她养老。😄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杯中国茶
    《金》里面的人吃得太多了,食饱伤心;做得也太过了,油尽灯枯。生命的道路加速走完了。几个女人中孟玉楼的人生哲学令她笑到了最后,值得学习。
    屏蔽 举报回复
  • 林子丹
    pumbaa: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各人的喜好,完全可以理解。

    对我来说,《金瓶梅》是个错过的风景,看过之后才意识到。我的口味比较杂,即使是这样,相比《简爱》,我还是更喜欢《傲慢与偏见》,无他,只不过是看多了文人的愤世嫉俗,更欣赏平静祥和中的机智与幽默。雨果的东西也是很愤世嫉俗的,也不在我的欣赏之列,尤其不能接受“缺陷美”,但是我绝不会说他的作品不伟大。

    谢谢再次留言!
    屏蔽 举报回复
  • pumbaa
    我想大家对我上一个评论误解了;我并不是说《金瓶梅》不好,只是我不喜欢它。

    我喜欢比较美的文学表达方法。比如巴尔扎克的《搅水女人》写了一个美丽的女人最后堕落腐朽;而雨果的《悲惨世界》写了出生在十分阴毒的家庭的女孩子死于巴黎大革命,我个人比较喜欢雨果的作品风格。

    《金瓶梅》无疑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要了解宋代社会的人当然应该读它,可是,若仅为消遣,我就不会挑它来看。毕竟,我是为自己要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选择作品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林子丹
    思羽:谢谢夸奖。跟你一样,我昨晚才把《金瓶梅》看完,感觉以前对它太误解了。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就因为那些性描写,我一直没读过。很多人物细节描写,甚至在《红楼梦》之上。文脉明晰而纤细,真绝。

    文学作品有很多种类型,《金瓶梅》大概可以归为批判现实主义。你看《包法利夫人》,金钱算得当当响,灵魂也得不到什么升华的,但是谁能否认它是最伟大的西方小说呢?张爱玲的小说也非常悲观,几乎都是悲剧,看了让人心里堵得慌,可是还是忍不住地看,这大概是文学的魅力吧。

    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得刻划精彩的人物,如果人物取材于市井,那显然不能脱离它的背景。《金瓶梅》的人物说的话,都符合人物的身份。书中的蔡状元,周守备等,完全是另一个腔调。读《金瓶梅》,不会让你失望的。^_^
    屏蔽 举报回复
  • 思羽
    另外,子丹,我觉得Pumbaa 说的“俗腔儿”指的大概不是人物的行为,而是书中人物,和整本书的格调。
    屏蔽 举报回复
  • 思羽
    好文,子丹的文学素养令人佩服。《红楼梦》被我读了无数遍,《金瓶梅》只看过几个片段,因为不能接受,就再也没碰过。原因大概和pumba说得差不多吧,或者说我过去看小说都是为了逃避现实的,《金瓶梅》把现实揭露得过于深刻了些,又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安慰和升华,因此有人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使人看了更感觉生命的绝望与空洞。不过,随着人的逐渐成熟,也许我已经有能力欣赏《金瓶梅》了,哪天从图书馆借来看看。
    屏蔽 举报回复
  • 林子丹
    格格:我是说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六七十年代,食品匮乏,简直还不如明朝呢。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