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燕语

注册日期:2010-05-09
访问总量:84783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三位海二代藤校毕业生说开去


发表时间:+-

 

    不久前与在外地的老朋友通电话,朋友问我有没有认识的女孩可以介绍给他儿子当女朋友。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藤毕业生,曾经的数学小天才,后来还边工作边上课修了一个硕士。现在有一份不错的但普通的工作,是一位孝顺的宅男……

    认识一位非常会读书的女孩。在别的同学一学期只上四、五门课还可能拿不到A的藤校里,她每学期都上六、七门课,大学四年保持几乎完美的成绩。但她没有提早毕业,没有出国游学,没有拿双学位,也没继续升学。只是按时毕了业,在一家大公司里找了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

    有个朋友的女儿进了美西一所不是藤校但似大藤的名校,毕业后也是在一家大公司里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朋友希望她再努力一点,但她对妈妈说:不要把我当人才,我只不过是小时候比别人走得快,早了一点到达人生的顶峰而已。现在大学毕业好几年了,没有迹象表明她想继续深造……

    这三位海二代在上大学以前都是一心想上藤校的孩子。他们曾经非常努力,放弃了许多孩提时代的乐趣,得到了念藤校的机会。但现在,他们与当年进不了藤校的同学没有什么区别,将来……

    进入名校成了人生最辉煌的一刻是种悲哀。但是为什么这些曾经相当出色的孩子们后劲不足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认为在相当的程度上问题出在孩子的家庭里。只要稍稍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不少海一代父母在育人的理念上是非常极端、专制、不科学的。

    有些父母的目的性很强。为了一张漂亮的履历表,他们只重可以记录下来的结果,不管孩子是不是能够享受过程。父母们花尽心思,为孩子设计了学习和活动的蓝图,然后要求孩子按照蓝图一步一步地走。有些孩子够聪明,也很听话,每一步都走过去了,但并没享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也没感觉到那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长大之后,虽然他们可以去做某样事情,但缺乏兴趣,没有激情,很难达到极致。

    有些父母要求很严厉。他们要孩子分秒必争,所有不能写在大学申请表里的事统统都被视为浪费时间而被禁止。交友当然是属于这一类的。孩子的社交被减到少之又少。即使是有限的社交机会,还常常被限制在本种族之间。因此,不少孩子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又能走多远呢?而学会与人打交道是需要从小开始的。少数民族的任务更艰巨。

    也有些父母对世界的理解有偏差,还常常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下一代。当父母的思维影响到孩子之后,会使这些孩子如同来自另一个星球。有没有听到过家长念叨“不好好念书就找不到工作”?一次,在大燕的经济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讨论“为什么有人认为可以不上大学?”,一个华裔孩子不解地问大家,“不上大学能有工作吗?”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曾经有一个朋友沾沾自喜地告诉我,他十七岁的女儿为了学习,从来没有自己去买过衣服,都是穿妈妈买给她的衣服。听到这里,我彻底无语。对现实理解的偏差,会加大孩子与人交往的难度,丢失对自己的自信。

    还有些父母的言行很矛盾,在极力鼓励孩子上藤校的同时又极力鼓励孩子贪图安逸。当父母谈工作时常常是开口稳定,闭口钱多事少。经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在找到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之后会合情合理地认为从此万事大吉了,还谈什么深造,更谈不上为人类作贡献。

    父母的强势和极端事实上在为顶尖学校筛选后劲不足的学生。通常能够按着强势父母的旨意去做的是一些棱角不太分明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本身多半是那种不爱冒险也不爱折腾的人,因此,学业完成之后他们回归普通是在情理之中。另外,顶尖学校的环境很可能会给这些被父母制造出来的尖子生带来压力,产生自卑感。当顶尖学校中后劲不足的毕业生多了以后是会对整个族裔不利的。校方会想方设法地预防入取这样的孩子。

    父母的强势和极端还可以伤害到最有个性、最可能成气候的孩子。面对强势的父母,一些有棱有角的孩子通常在高中期间奋起反抗。那时,他们往往选择走与父母背道而驰的路线,结果可能很糟糕。认识一个小时候相当不错的海二代,在高中期间因为反抗父母而与毒品染上了关系,父母不得不为他换学校。有的孩子虽然反叛过后还是很出色,但在心灵深处却留下了阴影。有一位与父母斗了好几年的大藤生,虽然走自己的路没有偏离藤校,但她却被忧郁症困扰,还与父亲决裂了。已经几年没与父亲说过话的她去了学校以后就不回家了。

    父母们,松松手,不要只把着眼点放在上什么样的大学上。早一点放孩子们出来看看自己种族之外的世界,学会与各种人物打交道。要允许你们的孩子去追寻他们自己的生活,犯他们自己的错误。在这个随时重新洗牌的社会里,有激情,有胆魄,会处世的孩子一定错不了。

    如要海二代突破海一代,他们就必须要走出海一代认为靠谱的框框。

 

相关博文:

        谁最可能成为雇主?

        也谈华人下一代交友的族裔问题

 

 

 

 

 

浏览(18223)
thumb_up(46)
评论(79)
  • 当前共有79条评论
  • Underscore

    本人退休前是某大学英文终身教授,所以对美国大学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女儿在考大学时,我不建议她报考藤校,因为除了普林斯顿,藤校的教学模式都是教授上大课,研究生主持课后小组讨论。学生没有和教授直接交谈的机会。我建议她上small liberal arts colleges. 她参观了数个学校后,包括几个藤校,选择了一个在波士顿附近的小学校,度过了紧张,愉快的四年时光。现在已在一著名儿童医院做麻醉医生,并结婚生子。她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一所好的文学院的优势在于:1. 小班教学。如写作班一般只有15人,写作量大,教师批改及时,仔细。上课发言机会多,还经常做presentation。有次她晚上十点因对物理作业有个疑问,给老师发了个邮件,老师也立即写了数百字的回应。2. 因为没有研究生,科研项目需要的助手都在大学生中选。她大二开始每年暑期都做项目。毕业时的论文与暑期科研结合,质量很好。3. 食堂服务时间长,饭菜质量好。4. 因为学生数量有限,几乎相互都认识,毕业后与很多同学保存密切联系。请不要把眼光只聚集在藤校上。

    屏蔽 举报回复
  • muyoupo
    博主说出了一个很普通但却不被广大中国家长接受的道理。一万两千多点击,竟然只有两个点赞,还包括我的一个,说明没有几个中国人从心里赞同博主说的。看看我们的海二代,早就以大大超出我们的人口比例挤进名校,与考进名校时的热闹喧哗相比,毕业后却没有了声息,有几个海二代真正做出了对社会有大影响的事业?没有听说。这方面我们的比例又超常的低。更为可悲的是,没有几个中国人反思这个现象。如果说海一代因为到美国来得太晚,输在了起跑线,有需要为身份,为工作被迫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先天不足,没法在美国作出大成就,是情有可原的。那么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海二代,没有任何包袱,还赢在了起跑线,可除了不少考上名气大的学校,找一份报酬好的工作以外,仍然只能重复海一代的生活轨迹,结婚生子,然后把海一代的教育方法用在海三代身上,华人永远只能如此反复而已,除了挤进华尔街,永远不会出Mark Zugeberg, Bill Gates, Steven Jobs,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

    我们在起跑线上浩浩荡荡,却没有几个在终点线上挺起自豪的胸膛。

    屏蔽 举报回复
  • 莺歌燕语
    莺歌, 我已经离开万维。 

    如果你觉得可以,请你不用我的网名发表我下面这个评论。你可以说是一个旧网友,但是请不要使用我的网名。 如果不发表这个评论也可以, 我就是希望向你表达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

    进了藤校其实就是等于找了一个“关系”一个“家世”,起多大作用是另一位事。平均地讲,藤校的毕业生待遇要好些,找工作时也容易得到些。 为什么? 因为藤校的招牌为雇佣单位增了一份色彩! 通常社会上又有几个人识货,谁有管得了这色彩是真是假!

    拔尖的学生当然应该上藤校,特别是有奖学金反正是不花钱的买卖。 可是,恰恰是不错但并不特别拔尖的学生上藤校可能收益最大。 因为他或者她本来不是特别优秀,有了藤校这块金字招牌毕业后找工作就比较顺利。 如果同样一个人进了普通大学,他或她即使优秀也未必得到同样的工作机会。但是有金字招牌就可以比较顺利的找到普通大学毕业生要费劲才能得到的工作,这当然还是一般而言。 

    差的学生当然上了藤校也是白搭,甚至有害。 但是差不太远的学生上藤校绝对应该是有益无害! 听我“老人”言,保证不会错。 上不了藤校不要计较,因为上不了硬是上了也是枉然,我前面说甚至有害。 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才是做父母的诀窍。 不要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就是。

    上了藤校是不是幸福,那是另一个问题。 我这里是接着你好像谈成功而言。 其实,多数人的看法往往脱离不了自己的局限。 只有少数人才能置身于事外,客观地看待事情。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有这个味道,所以才有我这个评论。
    屏蔽 举报回复
  • 莺歌燕语
    百草,
    这几天我也没在网上浏览,回言晚了,请见谅。

    我周围有不少可怜的华裔孩子,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在想什么。这些家长对优秀的定义是扭曲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百草园
    看了老冬儿的留言才知道莺儿最近也写了一篇教育的博文,呵呵,我们都在呼吁家长放手,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屏蔽 举报回复
  • 莺歌燕语
    阿妞,
    谢谢阿妞为我做广告!这两天光顾了回留言了,没有浏览万维,不好意思。
    屏蔽 举报回复
  • 莺歌燕语
    伊萍,
    谢谢你的支持!


    大巴山人,
    谢谢再次来访。
    屏蔽 举报回复
  • 莺歌燕语
    紫云,
    我周围这样的父母也不少。看到一个个杯具,心里很难过。而杯具的背后几乎都是同样的原因,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

    有一个男孩七年级的时候数学成绩可以上代数,也就是说七年级上九年级的课,也就是说学习,理解能力属于不错的,但他的语文不是很好。于是家里又打又骂,不让参加任何活动,包括学校乐队,整天被关在屋里学习。结果这孩子就躲在房里看女人照片,被发现后当然又是被打。后来进了一所州里不是最好的,但是还不错的学校。可是这孩子一进大学就管不住自己了,所有的课都不及格,第二学期重修还是不及格,学校要他退学。这样的孩子本来完全不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他不幸生在一个望子成龙的家庭。


    Catcat,
    谢谢你的留言。不骂人,我们就有了讨论问题的基础。

    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正正当当,自食其力,能够享受生活也是一种成功。有些海归虽然当了官,发了财,但这一切并不是正正当当来的,你说这种人算成功吗?

    我并不认为文中提到的三个孩子是失败的。我只是说:1)藤校不能保证一个人更成功;2)这三个孩子如果不是从小绷得那么紧的话,现在可能走得更远,毕竟他们的天资很好;3)但如果我是顶尖学校的招生人员的话,我会认为我要避免再招这样的学生。
    屏蔽 举报回复
  • 阿妞不牛
    莺歌燕语好文。受你和识字而已评论启发,俺把彼得定理挂出来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Gamos
    Catcat

    我觉得在美国自食其力起码没有什么可耻的。
    至于在中国做校长是否比在google哪个更成功,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