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演化心理学中的meme: 模因和模因学
我在多维和明镜谈论历史和文化,有一派强烈否定文化在社会演化的作用。他们强调制度,甚至有“制度决定文化”的观点。 最近一位大博的看法是“世界学术界对人类的研究,近百年以来,几乎都在研究“文化”。对文化的定义形形色色。名列经典的,不上千也至少上百了。定义其实也不是“定义”,那只不过是临时性的,把自己感兴趣的对象画一个圈子,确定一个观察和思考对象而已。观测思考到今天,对文化研究的主流也不过就是在语言和社会制度这两个最具社会性的圈子里面”。
不谈世界对文化研究主流是否就在语言和社会制度? 至少对我而言, 在这些“制度决定文化”论眼里,制度如何产生的就是一个谜。 就算是帝王,真能随心所欲创造出制度,从而决定文化?
但我本意不是辩论,而是讨论近年演化心理学中很重要一个概念, meme, 中文有人翻译成摸因,因为有了模因这个概念,也就有了模因学。
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创造了模因(meme)一词,用以描述一种类似基因一样决定人类文化信息传播的单位。他认为尽管被感知的方式不同,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着一种生殖性。在书中,作者声称模因这种信息单位居留于大脑中,并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变异和自我繁殖。
道金斯使用“自私的基因”来表达基因中心的进化论观点。这种观点和基于物种或生物体的进化论观点不同,能够解释生物体之间的各种利他行为。两个生物体在基因上的关系越紧密,就越有可能表现得无私。
请注意,我之前的一系列讨论强调人是自私的,又是群居的。 群居产生利他主义。但我还没有引申到基因这个层次。在我看来,一个相当紧密的团体(比如山村)就很可能演变出朴素的利他主义精神,为什么,因为团体对个人的反馈是,利他对个人有利。 缺少这种反馈,团体就会演化出他种道德。
但还是回到模因好了。 纽约客名撰稿格拉德威尔说:“模因的概念就是将人群中行为比作病毒,使其他人感染。”模因也能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进行复制,或许可能有长时间的休眠期。模因通过对寄主生成的行为进行传播, 模仿是为模因繁殖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这个角度,一个社会的文化其实就是这个社会中大量历史演化过程产生的模因的总和。 婴儿如何成长为成年人,靠的是模仿,靠的是学习,靠的是继承的模因。
某些人将模因的传播比喻为疾病的传播。许多社会中的传染现象,如从众效应、癔症蔓延、模仿犯罪、模仿自杀等传染性模仿都被视作模因传递的例证。 我多次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奢侈风情传播和疾病传播类似之处。 奢侈风气传播,比攀和升级也是一种模因传递发展的过程。
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基因和模因为人类演化两大重要因素。 现代人的祖先本是哺乳类中相对弱小的一支,但在过去八万年扩展到整个地球,除人类之外,没有任何一种大型动物表现出如此之强的群体生命力和环境适应力。在人类演进过程中,模因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民族种族之间的差异。民族或种族之间肯定有差异,但基因只能解释不同人类不同群体行为很少一部分,而更多的可能是模因。而诸多模因之中,在幼儿成长为青少年起重要作用的模因大概又扮演极其突出的角色。 我们华人对饮食的品味,很可能就植根于模因而不是基因之中。
有些掩藏在心理深处的”潜“意识或”半潜“意识, 比如对同伴的信任或不信任感,也很可能植根于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模因。
不幸的是,我们对模因所知甚少。 中国俗语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发横财不富“,,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头的椽子先烂“等俗语恐怕只是历史模因冰山露出水面可以看见的一点点吧。
既然谈到模因,就要谈到模因生存和传播的问题。 我很强调人行为和反馈之间的互动。 如果为善和反馈互动为良性的,小团体内利他精神就得到申扬,反之人恶就有膨胀的机会。而这种反馈,又影响到相应模因的传播演化和变异。
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至少比起北欧挪威芬兰,中欧瑞士这几个国家,多灾多难,所以继承下来的模因也大不相同。实际美国演化的过程中,也曾有暴力横行的阶段,善恶并存,所以,美国社会中公民对公权力(比如警察)的信任程度就远不如北欧国家高,美国也因此有一系列法律限制公权力滥权。
历史演化与模因体系之间的关系实在重要,值得我们花力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