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江红

注册日期:2012-01-18
访问总量:144767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杨花和柳絮


发表时间:+-

杨花和柳絮

半江红 2013.2.25

  按我们现在的常识,杨树和柳树同属杨柳科,却是两种不同的树。杨即白杨,柳即垂柳。杨花和柳絮体态很相似,且多会到处飘舞的。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很容易误解。

 

  在古诗词里,杨和柳是不分的。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其中的“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杨柳》有: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垂杨就是垂柳

 

  宋代诗人章质夫在《水龙吟·杨花》云:“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飞坠 。苏轼在其次韵(唱和)词中开头的“似花还似非花”,落尾的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都把杨花和柳絮(花)写成同一物。苏词中间的“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说柳絮化成浮萍,和他在《再次韵曾仲锡荔支》写的“杨花著水万浮萍”是一种意境,按其自注:“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杨花轻柔多情,随风飘舞,是古往今来的迁客骚人、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诗句,还有“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今天我也写一首杨花诗,唱和万维诗人的佳作。

 

七绝·杨花

眉山点点离人泪,未识团绒皆玉瑞。

一树才思说与谁,漫天飞雪同春醉。

 

――――――――――――――――――――――――――――――――――――― 

风月兄原玉:[花解语] 七绝---杨花

无有依惜一段情,
纵然粘体附房笼。
残宵离去宜相忘,
从此今生莫再逢。

 

雪葵兄雅和:【七绝】杨花(依风月兄韵)

飞绒竞舞戏春风,
飘落人间簇簇情。
碎雨残宵谁是伴?
都凭流水去西东。

浏览(2374)
thumb_up(0)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半江红
    赞同冬儿对苏词的评价.
    对此词的解析/评论文章很多,抄一段放在这里:

    苏轼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 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词中通过丰 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 ”出手不凡 ,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 ”: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 ”,它色淡无香 ,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 ”,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实则“有思 ”,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 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 ,咏物生动真切 ,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 ,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 ,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 ”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冬儿
    东坡那首次韵杨花词是咏物诗里的极品。

    “一树才思说与谁,漫天飞雪同春醉。”,半江的句子总能让人感动。
    你用仄声韵,很少见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半江红
    谢吴言兄留玉,

    儿时见到的杨树不是北方的白杨。两湖地区,河边的杨树根细须多,护土作用很强,叶子与柳树差不多,只是枝没有垂柳那样细长如丝绦,杨花也是点点状,象苏词描写的那样,与这张照片上的团绒绒的不一样。

    毛太祖的“春风杨柳万千条”是垂柳无疑。
    屏蔽 举报回复
  • 半江红
    瑾子好,
    这里,河边很多垂柳,但我很少赶在时间点去看,欣赏到柳絮随风狂舞的机会不多。
    屏蔽 举报回复
  • 吴言
    博主好文好诗
    一些南方地区好像没有白杨树, 我儿时记忆中的杨柳就是一种树即今天所说的柳树。毛太祖也将杨柳成一,不知湖南是否也如此?
    屏蔽 举报回复
  • 瑾子
    已经多年不见杨花柳絮了,你们的好诗让我感慨,谢谢!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