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舟

注册日期:2011-07-02
访问总量:22204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诗词中的拗救看为何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发表时间:+-

呵呵,承认俺是标题党。老沙无德无能无智慧,没有对中华文化说三道四的本钱。所以这里只是个即兴牢骚而已。当不得真。

 

说起拗救,写律诗的朋友都应该知道。简单说就是在写比如七律五律什么的时候在该出现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的情况下, 在其后面的诗句里在相应的地方用平声找回来。比如说 一径遇幽处,禅房花木深。上句遇字出格,下句用花字来救上面的拗句。

 

我们如果仔细看一下律诗, 或说近体诗发展的过程, 就可以看到律诗的发展是自永明体开始至初唐。是经过无数诗人对声韵音律的探索研究而成的。以我粗浅的理解,认为律诗所代表的是一种对称的美。无论从对仗还是音律来讲。古人所钻研的就是如何能发掘出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然而对拗救的最早描述则是在宋朝。这也就是说是在近体诗的创作高峰已经过去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所作的无非是总结性而非创作性的工作。

 

在唐诗三百首里,有拗救例子的诗句比比皆是。然而如何拗救的却是后人来界定的。这不得不让我联想起中华文化也有此特性。而麻烦的是后人定规矩时完全是根据古人有没有做过来决定一个规矩是否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束缚后人。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查一查有关拗救的规矩就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再比如说宋词的发展。究其根源我们可以看出是唐朝之后的文人为了超越前人的努力下所建起的中国文学另一座高峰。那么再看看后人是怎么在前辈的影响下亦步亦趋, 战战兢兢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吧。从清至明,文人们主要干的事情就是搜集词谱。可是前人同样词谱填的词不尽相同的太多了。就比如说沁园春,念奴娇,望海潮这些著名词牌,登记在案的不同变体在不同词谱里就很多。登录搜集者所注重的是平仄对仗上的要求。宋人真的是那么去填词的么?要知道宋词其实就是歌词,是给唐宋时的各种曲调配的歌词来唱的。后人弃本求末。不思从创作手法,技巧和形式上突破。还是把古人做过什么拿来做为金科玉律。中国的诗词在明清的衰败也是必然的。

 

其实想想这种现象又何止是中国文化仅特有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强势的朝代或个人经常会对后世产生一种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创新和进取。这个不是先人的错。先人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情。问题是后人如何能不吃老祖宗的老本儿,如何另辟蹊径打开一个新天地。

 

浏览(709)
thumb_up(0)
评论(9)
  • 当前共有9条评论
  • 楚天
    是同一个楚天 :)

    这万维博客找人不方便。好不容易才找回沙兄这个帖。

    刚把你的这段高论转到下面这个地方: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17892-1-1.html
    屏蔽 举报回复
  • 沙之舟
    奇怪,这篇博文不知为何不在新加入博文之列。
    屏蔽 举报回复
  • 白凡
    上面pumbaa说得没有错。就以文学的样式而论,说中国文化停滞不前,是个伪命题。五四时期的文化运动,包括全盘西化和推陈出新的斗争,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这个发展的潮流不会停止。所以像老沙这样对中华文化有深厚修养的人,还是不要丧失信心才好。
    屏蔽 举报回复
  • pumbaa
    文学的形式一直在变化中的。诗词赋文(指的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那种文体早就不代表文学的主流了。那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化。

    胡适起,中华文化已是大众为载体了。民国时期,中华文化就是很繁荣的。

    中共的党国体制,在一段时期扼制了文学发展。党文化扼杀了人的独立与自由,那个时代,基本无文学。

    但目前,大众文化发展的很快的。那个莫言,他的作品不管如何,是有思考在其中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沙之舟
    为了维护祖祖坟就只好挖祖坟了。呵呵
    屏蔽 举报回复
  • 白凡
    对不起,错别字太多了,重发一次。请老沙将头条删去。

    确实是标题党!

    其实,拗救之法,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突破格律寻找理论根据。或者说,对规矩和束缚的一种有意识的突破,其实也即包含某种创新。搞得不好,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搞好了,说不定就有新的创造出来。从律诗到词曲,也是这样一种突破和创新的过程。至于词曲也会发展出自己的格律,乃自然之理。因为一种事物趋于成熟,总是在人们对其上升到理论认识之后。所以你的例子刚好说明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道理。

    你想说的道理是没有错的。但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道理,除去刨祖坟之外,还有许多途径可以到达的。右派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成其为右派。老沙也不能免俗。惜哉!
    屏蔽 举报回复
  • 春夏无名
    老沙,同意你一大半。俺篡改篡改糟蹋糟蹋前人的:

    李杜诗篇万古传
    至今仍觉很光眩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老祖宗李杜苏辛等留下的山峰太高了,后人要想在诗词上超越他们难于上青天。好在后人很少靠这个吃饭。连小说能超越曹家雪芹都很难了。老沙,您说说,叫后人怎么活啊?
    屏蔽 举报回复
  • 沙之舟
    啊!是以前诗坛的楚天兄么?这一晃都多少年不见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楚天
    沙兄写的很清楚。如果不介意,我给你转发一下?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