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言堂

注册日期:2011-03-01
访问总量:252598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白相人吃女人豆腐+吊膀子


发表时间:+-
【按语】抄个上海风俗介绍给诸位。听说近日有人要请吃饭,连想到上海近代文献馆有关沪风俗情里关于白相人吃女人豆腐吊膀子的背景资料。完全是正宗的上海风采。请勿过份连想与解读。祝各位阅读愉快。

ZT:    上海都市方言中还经常夹杂了某些“白相话”的成分。所谓“白相话”,就是那些产生于较低社会层次,具有一定戏谑性和庸俗性特点的语言词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中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阶层复杂,一些较为低层的社会群体,如白相人、青红帮、小商贩等等占有很大的势力,因此当时上海滩上的“白相话”十分之多,这些词语最先活跃于“白相人”与其他社会低层次人士的口头,后来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进入了上海通用的方言系统之中,变成了广大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共同语。《淞南梦影录》云:“沪上方言、有不可解者:称龟子曰‘嘉定老先生’,称鸨妇曰“父兄娘”,称挑夫曰‘野鸡’,称蜂蝶媒曰‘拉皮条’,称狎客之偶一至者曰‘丹阳客人’,称赌局害人者曰‘牌九司务’、称大言诳人者日‘卖野人头’,称妓家佣曰‘烧汤’。袭谬承讹莫可解说,即问之老于洋场者,亦不能缕悉原委也。”这些不可解的语言其实部是一些白相人的用语。上海人生活语言中常说的 “吃豆腐”、“吊膀子”(意“调戏妇女”)之类的词语,最早也是从“白相话”中吸收来的。郁募侠云:“吃豆腐“三个字,是白相人口中的行话,它们说话的意思,并非真的要吃什么豆腐.是吊女人膀子的隐语。

   “白相话”的成分,在现代上海的都市方言中也时有出现,特别是在那些社会层次较低的民众群体的生活语言中。如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台型”、“克拉”、“皮子”、“进庙”、“上山”、“码头”、 “拉三”、“叉模子”、“老的克”、“坍招势”、“木壳子”,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拉三”、“叉头”、“上路”、“浪头”、“大兴”、“搞定”、“嘲”、“叉”、“嫖”等等,都是从当时社会上的“白相话”中吸收而来的,这些语言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海方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表现了说话者希望追求新奇、时髦的心理。但是就其总体而言,这些语言却大都显得较为庸俗。它们损害了上海方言的美感和文明形象,影响了上海方言的纯洁性和高雅性。因此,对于这类“白相话”进入上海通用方言的现象,我们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决不让它们任意地污染上海方言的纯洁风气。

摘自:《上海都市民俗》一文
浏览(3068)
thumb_up(0)
评论(8)
  • 当前共有8条评论
  • 西 狼 三 门
    嘿嘿,全是上海鸟语。俺撤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吴江民工
    本民工再来吃一块医老兄的“磨腐”:
    ------在上海生活,最最重要的就是“台型”的问题。你不当心丢了点面子,那就叫做“夏台型”。你想尽办法把丢了的面子找回来,那就叫做“扎台型”。如果你想尽一切办法还是不能把面子找回来,那您就是“洋葱头”啦!!!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 狼 三 门
    嘿嘿,小黄丧又演皇上不穿新衣服了? 俺还是没看见丫你当中竖不起来的一横哟。咋地,昨天被随B一搏的摸私大法给摸没了?

    哈哈哈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皇上
    吴江老兄一定高档得紧,朕长这么大,从来没听说过上海话里有“吃磨腐”这三个字。

    不过写得出这种文章的人本来就是无知得厉害。什么“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台型”...“拉三”...“坍招势””?

    “台型”的意思是模样不错,如果说“扎台型”就是显摆。“拉三”的正确发音是普通话里接近“喇嘛”的“喇”,而不是“拉”)指的是贱女人。“坍招势”是指丢脸。

    这些话直到今天都在上海日常使用,哪里有什么“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屁话。

    “这些语言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海方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更是笑话。世界上那个国家的俚语方言不是“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上海本身就是个五湖四海,鱼龙混杂的大杂烩,方言受到各个地方和生活习惯,人口迁移到影响,又哪里来什么“上海方言的纯洁性和高雅性”?

    可见这篇文章作者的无知。

    医老兄自己是上海人,最好还是有点自己的主见,不要“见了胡子就是爹,拉了蓝里就是菜”。 这句上海话送了给你。

    哈哈哈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吴江民工
    “吃豆腐” 那是江南底档次的活儿,高一档次的叫做“吃磨腐” 。因为豆腐是黄豆做的。磨腐是比黄豆高一档次的绿豆做的。北方人称呼磨腐
    为“凉粉。
    屏蔽 举报回复
  • 吴江民工
    “搞定”是广东话. 芝加哥市中心有一条最繁忙的大街叫做“拉三”大街。
    屏蔽 举报回复
  • 皇上
    医老兄的这本书里谬误不少。

    解放初期的“老克拉”等到70年代都已经是老头子了。至于真正的“老克拉”也不会是“社会低层次人士”。

    例举的许多都是上海俚语象“台型“(卖相),”叉头“(出租车)之类是日常用词,根本不是什么“白相话”。”搞定“,”买单“等来自开放后的广东话根本不是什么【白相话】。

    老穆从小在上海长大,”高尚“地段周围”白相人“不少。其实这上海的老一代“白相人”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生存空间大受挤压,收敛不少。60/70年代的青年【白相人】根本没怎么【白相】,因为那时你要家庭成分不好,穿条喇叭裤站在街头抖抖大腿都能足够让你被送去劳教多年。70/80年代 跳黑灯舞,听”黄色歌曲“也是一样。

    至于,“吃豆腐” 和“吊膀子” 是两回事。前者是在口头上讨人(通常是女人)的便宜。后者则是调情的意思。

    你看,就需要不会说上海话的人来写上海话的书。无知的人还特别喜欢教。

    哈哈哈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皇上
    讨论上海话的书,都是不会说上海话的人写的。

    哈哈哈哈!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