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岳东晓的"刘俐俐的表现非常不当"
岳东晓是网络大名,爱打官司,爱雄辩,有物理博士的衔头。YDX在贺梅案中的
号召力令人敬佩,可谓堂堂正正。
只是不知是言多必失,还是精力发散,专赶热场,近来岳博主说话颠三倒四,连
那些正义感都传递不出来了。
刘俐俐的事我只跟贴评论了一点点,而且主要感兴趣英诗韵格方面的事。 到是看
了岳文对刘不公,还把张主持人那种对女性横加指责的习气又发挥了一遍。 汤安
的屁股坐不住,干脆提将来评。


| ||
首先,那个主持人因为刘用了中国一词大作文章属于 典型的缺乏足够教育。中国人从古到今说中国都是用中国一词。说“我们 这”,人家可能以为是主持人他们村。 但接下来,刘俐俐的表现非常不当。简单地说是与其言行与地 位不相符合。她只是一个打工仔,是向资本家出卖劳力,赚取薪水的。她上节目的目的,就是向未来雇主展现技能,让雇主愿意购买其劳力。在未来的雇主面前,她 应该和平一点。但她却浑身长刺似的,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比如她指责一位男士的打断女士说话不礼貌之类。典型的缺乏礼数。 在场的 几个评委都说刘小姐目光凶狠,这一点在视频上看不大清楚,但既然这些人(包括那位给刘一次机会的人)这么说,肯定有其观察依据。 另外有 些评委把刘的表现归结为在新西兰呆过,被西化了。这是一种义和团心理,看见带点洋气的就要排斥。新西兰一蕞尔小国,哪能跟中国相比?刘小姐不过在新西兰读 了两年高中。 一些海外的打工仔大骂那位主持。我倒挑战你们一下,你们去 跟你们的洋人老板像刘小姐那么说话试试?不被简单扫地出门才怪。 |
![]() |
2
评"刘俐俐的表现非常不当"
作者:汤 安
岳博是大家, 近来却有感情泛滥正反话不清的趋势,不应该呵。 当然,我理解这里的矛盾。 不过,逻辑分析能力一粗糙,再加上喜欢三言二语,结果就只 能是说不清。 刘俐俐是一年青女性,为求职位回国误上了张的辱归为乐节目,这当然是她年轻不慎之错。 可在人的世界里,进门撞到鬼,岳大博主不能偏心偏到鬼那一边。 首先,不论中西,尊重人,尊重女性没错。 其次,刘来求职,自然想表现自己的能力,主观上没有你强加刘的"大骂" "无礼"问题。 张主持人则过于敏感和激动, 多次肆意打断她和挑衅侮辱她(张主持人, 您女儿喜欢被人说 "浪笑"不?)。因此,刘还曾有求救于张的理解和那12太座的尊重意思。
到这里,她的表现不过份吧? 结果,刘的期待换来的不是回到正常节目道路上,而是群起打压,指责刘"目光凶狠"(你说 "自己看不清,没有依据" 我就不多说了 --建议只评你看得清的部分)。其中一位CEO后来因此 道歉当时的做法"过头"(陈欧),是在情理之中。 提醒一句: 节目到这种地步,没头脑的人才会继续追求职位。
刘如果在国外时间长,有所谓的博士学位, 她自然应该选择高人大量地占据道德至高点,变 为主动利用电视节目镜头来善意纠正长辈们不文明和使节目蒙羞的那点"修养"。 可惜以她 的阅历和年龄,尚不成熟,不能熟练那些技巧 (张主持人等13太保哪一个表现得有阅历有 技巧? )。 因此,既然"秀才遇见土匪" 求职无望,自己又很安全, 她指责一位男士的打断女士说话不礼貌,自然符合礼数。 岳先生混过中西职业的场子,敢问在自尊和礼数方面有没有刘的水平?
一味委曲求全的例子常凯甲那里有,其他华人就别效颦了。 "我倒挑战你们一下,你们去跟你们的洋人老板像刘小姐那么说话试试?不被简单扫地出门 才怪。"--YDX
对于这个问题,我赞成"以前" 一个姓岳并且懂思维分析逻辑的DX所说的道理:
[在美国混,不能像杨白劳似的,当文盲法盲,尤其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往往有一些中 国文明里没有明确出现的基本的价值概念。至于学会逻辑思维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必要的]。
汤安补充一句:
在美国混,不能像"张缺钢" 那样,当厚黑学的奴仆,当礼貌的文盲。尤其在美国这样的西 方国家,往往有一些中国文明里同样明确出现的基本礼貌价值概念。
当然,首先要有才有德,遇见中西冲突和挑战中国庸俗主持人,或者是挑战美国司法的事, 一定需要有学识和道德方面的高超理论水平。--可即使一时做不到,保持一点点刘小妹那样的 正气纯朴应该不难吧? 我们不能如阿扁海明那样糊涂行事始乱终弃。
结束之前,善意提提问题,汤安挑战YDX一句:
你的洋大人是这么跟你说话么? 他们说你"奸笑"? 他们说你"目光凶狠" “流露出来恨和嘲讽,目露凶光……” “表情虚张声势”、“有攻击性”、“心理素质差” 了么 ? 如果没有,恭喜你来对了地方。--咱别把中国官场的庸俗宣扬到美国来。 |
--
zt
薛涌 旅美作家
最近,张绍刚主持的《非你莫属》节目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他和他的嘉宾对求职者的百般凌辱,引起了公愤。当然,这是个娱乐节目,不可完全当真。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当真。毕竟,那些嘉宾都是些老板,代表着自己企业的形象。主持人来自堂堂的央视,其做派恐怕也是来自中国职场的规则和潜规则。
年过半百的我,还是第一次领教到:一个小小的职位,竟会要求求职者牺牲自己几乎所有的尊严。
美 国是个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度。我们小时候被告知这里是“金钱万能”,老板可以为所欲为。但刚来美国时,就听到一位前辈讲她拿到第一个工作的故事。那简直 是个童话。
那 年她刚刚毕业,对英语还不太自信,也是第一次和美国的公司打交道。面试正好在年底,大家忙着过圣诞节。她心里叫苦:这下子得耐心等待,听候人家节后上班如何发落自己了。
没想到,圣诞那天一位圣诞老人敲门,打开礼物一看:哇,是公司的聘书!人家老板花钱雇了个圣诞老人送来。要知道,圣诞节在美国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是金不换的节日。圣诞节在美国请个人要几倍的工本。但从公司经营的角度看,你要让未来的员工把公司看作是一个童话,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人家才 会最大限度地为公司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种尊重人的文化,渗透到美国企业的每个角落,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对比一下《非你莫属》中所表 现出来的东西,实在让人感慨系之。
比如,那位叫刘莉莉的女孩儿说自己原来在华尔街英语月收入3万元,一位坐在龙椅上的老总不信,坚持要她说清楚是怎么挣出 来的。人家耐心解释,他又不肯听,马上强调自己很懂华尔街英语的薪金结构等等,暗示对方说谎。
其实,这里过招儿的底牌大家很清楚:求职者希望把自己的身价 说高些,如果雇主怀疑求职者自抬身价、有不实之处,私下查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当面羞辱人呢?
美国的公司雇人,绝不会上来就这样把求职者贬一通:“你一钱不值,我们给你口饭,你就该感恩戴德了。”
相反,人家总是对你不停地夸赞,表示珍视你的价值。当人家拒绝你的时候,信写得也是甜得发腻。
求职如同谈恋爱,双方要彼此爱慕。求职者找上门来,已表明了一头有意。公司则应表达类似的感情。对比一下,《非你莫属》里那些老板摆出的架势是:我今天要是肯娶你,明天就可以打老婆了。
市场不是无情物。市场是有价值、有人情的。中国的企业,何时能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