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让美国的新冷战思维从头冷到脚

作者:常吟
发表时间:
+-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与过去以苏联领导的华约三十多年的对峙中,一直是全球局势的主导者。无论是战略部署、联盟体系构建,还是全球议题的设定权,基本都由美北约主导,华约更多是在被动反应——被迫跟随、被迫调整、甚至被迫接受战略失败的结果。


然而,这种结构性优势在过去十年开始被逐步侵蚀。美国及北约试图构建更大的亚太战略空间——拉拢关键盟友、强化军事存在、推动经济科技联盟化——本意是要在全球第二张战线上复制冷战时期对付苏联的模式。但在与中国的直接博弈中,他们第一次遇到一个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对手。


在刚刚过去的数轮地缘政治较量中,这种变化已初现端倪。从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战,到科技封锁、供应链重组,再到围绕南海、台湾、全球产业链的战略摩擦,美国本以为能像对付华约一样,通过压制、围堵、体系化打击来削弱中国的发展能力。


但结果是:

中国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通过压力加速了战略性产业链内循环、科技自主化和全球影响力的扩张。


换句话说——

中国的综合体系能力,已远非当年的华约可比。


这也是为何美国战略界、军界、情报界近年来持续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

中国是第一次让美国感到“无法完全掌控局势”的大国。


美国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继续沿用过去对付苏联的那套方法,在今天的中国身上根本无法奏效。冷战时期的那种线性压制、军备竞赛、意识形态围堵,之所以能让苏联最终崩溃,是因为苏联的结构性弱点太明显——经济失衡、体系僵化、人口有限、地缘腹地巨大但难以治理、科技依赖性高、国际影响范围有限。


但中国完全是另一种存在。


首先,中国的民族性——高度韧性、高度组织性、遇压反弹、强烈的国家认同与历史连续性——决定了外力想通过施压削弱中国社会,从根本上就是徒劳的。

苏联的民族认同是被拼接的,而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体。两者在战略强度上的差距巨大。


其次,中国的地理位置更是美国无从复制的噩梦:中国在全球最密集、最具经济活力、最重要的产业链核心区域拥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中心地位。

苏联的地缘优势是“辽阔但分散”,中国的地缘优势是“紧凑且辐射力巨大”。


第三,也是最让美西方真正感到“蛇吞象”的——

中国的人口规模,是世界上任何大国都不具备、也永远无法复制的战略优势。


14亿人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技术迭代的速度、内需市场的深度、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以及军事动员与科技人才的规模,都远超苏联时代美国面对的任何对手。


换句话说,美国面对苏联是“体型差不多的对手”;

面对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蛇吞象”式战略挑战。


因此,美国战略界正在被迫承认:

如果不能找到全新的战略方法,美国将无法在长期博弈中维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