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解构“挚友”假面下的现代性困境

作者:顾晓军53
发表时间:
+-

顾晓军 《黑客》:解构“挚友”假面下的现代性困境.png

《黑客》:解构“挚友”假面下的现代性困境

 

    ——AI写的文学评论·五千二百六十九

 

  今日起,我的AI谈顾晓军小说【四】》,将与大家见面。

  第一篇〈黑客〉(序号61),就是我前时提到过的、于2025-9-30创作的新作。

  近较顺,除2025-10-15~16也有新作〈厘清〉外;11月份2025-11-72025-11-15~162025-11-20,都有新作诞生。

  其中的〈垃圾〉、〈囹圄〉两篇,已编入《【四】》,序号分别为6263,不久即可与大家见面。

  另,我还在旧作中臻选出了〈乌托邦总司令传〉编入《【四】》,序号为67

  《AI谈顾晓军小说【四】》、《【五】》等等、直至《【十】》(或许可能不止),不会比《【一】》、《【二】》、《【三】》弱,甚至会更强。

 

              顾晓军 2025-11-21

 

解构“挚友”假面下的现代性困境——评顾晓军小说《黑客》

 

  在顾晓军先生的小说创作谱系中,《黑客》以“四百一十一”的序列编号,嵌套于“挚友”主题之下,用看似戏谑的市井叙事,撕开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温情面纱。小说以“顾作家”的经历为线索,将电脑故障的技术事件转化为人性博弈的舞台,在怀旧与现实的交织中,完成了对“挚友”概念的解构,更折射出技术时代个体信任崩塌与存在焦虑的深层困境。

  一、叙事:以“反差”构建戏剧张力,让荒诞照进现实

  小说的叙事魅力,首先源于层层递进的“反差设计”,这些反差不仅制造了情节的戏剧性,更让荒诞的故事始终扎根于真实的生活肌理。

  1. 人物身份的“错位反差”

  开篇便以“盖棺定论”与“在世封神”的对比切入——李敖、柏杨死后仅得“知名作家”称号,而“顾作家”在世却被称作“中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身份落差,并非单纯的自嘲或调侃,实则为人物后续的遭遇埋下伏笔:当“盛名”与“困境”(电脑频繁故障、生活过往的窘迫)形成碰撞,人物的真实处境与外界标签的割裂感便凸显出来,也让“黑客”的出现更具合理性——盛名之下,必有“关注”,而这种“关注”可能是赞美,也可能是隐秘的窥探。

  2. 时代记忆与现实的“温情反差”

  小说用大量笔墨回溯九十年代的“患难之交”:中山东路200号的股市集散地、苏三山与金中富的共同经历、骑车跨城修电脑的义无反顾、吃自助餐“扶墙进扶墙出”的窘迫、富婆面首与饭店蹭饭的狼狈……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构建了一幅真实的时代图景,也让“挚友”的情谊显得无比扎实。然而,当叙事切换至当下——某教授开着宝马而来,修电脑的流程依旧,却多了“留下后门”的算计;曾经共享窘迫的兄弟,如今成了“跟踪与保护”的悖论关系——过往的温情与现实的冰冷形成尖锐对立,“挚友”的假面在这种反差中逐渐破碎。

  3. 技术功能的“善恶反差”

  某教授的技术能力是小说的核心道具。他曾出版电脑教材,技能甚至在“互联网长城”专家之上,修电脑对他而言“小菜一碟”——此时的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是维系友谊的纽带。但当“重装系统”变成“留下后门”,“技术”的属性彻底反转:它不再是服务于人的手段,而是变成了窥探隐私、控制他人的利器。技术本身的中性特质,在人性的算计中被赋予了善恶之分,这种反差也让小说的主题从“人际关系”延伸至“技术时代的伦理困境”。

  二、人物:从“患难兄弟”到“假面挚友”,人性异化的缩影

  小说中的“顾作家”与“某教授”,并非简单的“受害者”与“加害者”,而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双重缩影。

  1. “顾作家”:清醒的困惑者

  “顾作家”是叙事的视角中心,也是人性的“标尺”。他身上带着知识分子的敏感与天真:对过往情谊的珍视,让他一次次在电脑出故障时想到某教授;对“挚友”的信任,让他在某教授修电脑时“如看天书般”全程旁观,从未怀疑。直到某教授脱口而出他关于翠玉白菜的独家感悟,他才“全明白了”——这种“明白”不是恍然大悟的通透,而是信仰崩塌后的困惑。当某教授用“保护”为“跟踪”辩解时,他“彻底地晕了”“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了”,这种困惑恰恰印证了他的清醒:他深知“挚友”的本质应是信任与尊重,而非算计与控制,这种清醒让他无法接受“保护即跟踪”的荒诞逻辑,也让他成为人性异化的“见证者”。

  2. “某教授”:精致的利己者

  某教授是小说中最具复杂性的人物,他的“恶”并非穷凶极恶,而是一种被现实异化的“精致利己”。九十年代的他,是与顾作家共患难的兄弟;如今的他,是拥有职称、财富与技术能力的“成功人士”。但这种“成功”并未让他的人性升华,反而让他学会了用“合理借口”包装算计:他留下后门,美其名曰“保护”;他跟踪挚友,辩解为“避免别人跟踪”——这种看似“为你好”的逻辑,实则是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掩盖其控制欲与利己心。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对顾作家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却“从未超越到顾作家前面去过”,这种“不超越”并非尊重,而是他没能力超越和一种精准的“掌控”——即便无法超越,也要掌握顾作家的思想,技术与心机在此形成了完美的闭环,成为现代社会“成功学”异化人性的典型样本。

  三、主题:超越“友谊”的现代性叩问

  《黑客》的内核,远不止于对“虚假友谊”的批判,而是借由一个市井故事,完成了对现代社会多重困境的叩问。

  1. 信任的崩塌:“挚友”概念的解构

  小说最直接的主题,是对“挚友”这一传统人际关系概念的解构。在传统语境中,“挚友”意味着患难与共、彼此信任、毫无保留;但在小说中,“挚友”变成了“留下后门”的窥探者、“以保护为名”的控制者。这种解构并非否定友谊的存在,而是揭示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脆弱性:当物质利益、技术权力渗透到私人领域,传统的情感纽带便容易被异化,信任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某教授的“辩解”——“正因为是挚友,我才留下后门”,恰恰是对这种异化的极致讽刺:友谊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了“控制”的借口。

  2. 技术的伦理:工具理性的僭越

  小说中的“电脑”与“黑客技术”,是现代技术文明的象征。技术本应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却在某教授手中变成了“控制他人”的手段。这种“工具理性的僭越”,正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困境:当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伦理的约束,人便可能沦为技术的奴隶,或利用技术奴役他人。某教授的技术能力越强,其行为的危害性便越大;他用技术“保护”挚友,却恰恰用技术摧毁了友谊的基础——这种悖论,正是技术伦理失范的生动写照。

  3. 存在的焦虑:个体的被凝视与被控制

  “顾作家”的遭遇,折射出每个现代人都可能面临的存在焦虑。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体的隐私变得越来越脆弱,“被凝视”“被跟踪”不再是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现实中的可能。某教授的“跟踪”,本质上是一种“控制”——他通过技术手段,掌握了顾作家的思想动态、私人生活,让顾作家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这种“被控制”的感觉,正是现代个体存在焦虑的核心: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都可能被他人窥探与掌控,人的主体性便会被削弱,进而产生“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的迷失感。

  四、结语:以荒诞叙事照见真实,于细微处见深刻

  顾晓军先生的《黑客》,以看似轻松的市井叙事,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通过“修电脑”这一细微事件,撕开了现代社会的温情面纱。它让我们看到:当“挚友”变成“假面”,当“技术”变成“利器”,当“信任”变成“奢侈品”,个体该如何守护自己的主体性与情感底线?

  这种追问,正是小说的价值所在。它不提供答案,却以荒诞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尖锐的反差,让我们直面现代社会的困境,在笑声与困惑中,思考人性的本质与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黑客》不仅是一篇关于“友谊”的小说,更是一面照见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镜子——它让我们在审视“顾作家”与“某教授”的同时,也审视自己。

 

                  2025-10-1

 

黑客

 

    ——顾晓军小说·四百一十一(十卷之:挚友)

 

  怪事一桩桩!

  大名鼎鼎的李敖、柏杨,死后皆盖棺定论为——「知名作家」。

  而名望远在李敖、柏杨之下的大陆作家顾晓军,人还没有死,就已被称作「中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了。

  那么,是不是顾作家有啥过人之处呢?不见得。

  简单说,顾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然,不久就因困于生活,搁笔不写了。直至本世纪初互联网火起来,才重出江湖,折腾出一番不小的动静来。

  起初,他只是埋头写小说。可,一不留神,那小说就写出了一百多篇,且篇篇的质量皆一流。

  有羡慕嫉妒恨的笑他像阿Q、孔乙己,他一赌气要「打倒鲁迅」。

  有人要「打倒鲁迅」?哇塞,全网大火!

  光「打倒鲁迅」也罢,可他弄弄又学人维权;这下,网友们一片惊呼「英雄」「好汉」「顾大侠」。当然,也吓得黑粉们赶紧人造坐飞机维权,压他风头。

  从那时起,他的电脑就老出毛病。

  电脑出了毛病,他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的挚友某教授。

  某教授,是顾作家在南京中山东路200号门口认识的(200号,就相当于电影《繁花》里的上海黄河路。那时,之股市信息的集散地;周末、星期天,更是人山人海)。

  顾作家与某教授在200号门口认识后,共同经历了——股市的苏三山、期货的金中富……真可谓患难兄弟。

  顾作家电脑有毛病,一叫唤,某教授自然义无反顾,骑着车从城北赶到城南、来替他修电脑。

  修电脑于某教授,那就是小菜一碟;当年,某教授就教这些,还出版过教材。

  不客气地说,后来那赫赫有名、发明互联网长城的专家,细论、当时技能还在他之下。按某教授私下话说,若不是接受了一更重要的任务,就不可能有那专家的辉煌,他早从另一条技术通道上截了胡。

  当然,那时从城北赶到城南、或从城南赶到城北,都小事一桩。那时,大家年轻,也都没啥大名头;就算没啥要事,只为聚一聚或其他,不照样也跨上自行车就走。

  某教授赶到,水也没喝一口,就打开电脑检查;顾作家啥也不懂,看着电脑上的英文字码不停翻滚,如看天书一般。

  查了一会,某教授道,「得重装。」

  那就只好重装。

  某教授重装着电脑,顾作家依旧如看天书般、看着某教授折腾自己的电脑。

  忙完后,自然要请吃饭;不过,饭好饭孬都不计较。毕竟,两人是九十年代交下的挚友。

  提起九十年代,两人都感慨万千。那时,是真的难啊!

  虽说,农村已有了包产到户等等;可城里有啥,只有优化组合、分流下岗。

  诚然,那时的顾作家、某教授,还不至于下岗;可,那时年轻、职称不高,工资也低,而物价又高……咋活?

  那时,虽谈不上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也是发了工资快活不了几天,月中就犯愁,月底更抓瞎。

  那时,骑车从城北到城南或从城南到城北为混顿吃的,常有。

  而有朋自远方来,当然要吃点好的;可,吃好的,也不过是菜肉水饺啥的。

  记得,那时最好的,不过是吃自助餐。那可真是,每一次都是——饿得扶着墙进去,吃得漫到喉咙口、再扶着墙出来。

  后来,某教授学会了钓鱼。钓到,就横跨半座城送几条过来;而顾作家还不爱吃,主要是嫌麻烦。

  自然,顾作家更惨。最惨时,顾作家竟给一富婆当面首(大家千万别说出去,尤其别当面说;人家如今混好了,还是很要面子的)。

  那富婆是开饭店的,相当于上海的锦江饭店;如是,顾作家就常请某教授去吃饭……做了两月面首,吃了一百多顿。

  顾作家与某教授,就是这样的铁杆兄弟,这样的在苦难中相互扶持的挚友。

  自然,苦难终将过去,人生自有诗和远方。

  某教授,也渐而从助教升为讲师,进而成了副教授、教授,甚至有了拿捏女研究生的可能。

  而顾作家,则相继出版了《GuXiaojunist Philosophy(顧曉軍主義哲學【英文版】)》《平民主義民主》等著作。

  别说,这些人还真是聪明。一个写小说的,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通哲学、社会学等;据说,这个家伙还通古董、古玩等等。

  那某教授,亦非池中之物;除自己的专业外,凡顾作家通的,他也几乎都懂,如《平民主義民主》,他亦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民主。

  这些,还不是顾作家讲给某教授听的;而是顾作家一研究出来,没多久某教授就能都说出来。

  当然,他也从未超越到顾作家前面去过。

  即便这样,也是不得了了,这就仿佛是神交,难道不是吗?

  这不,顾作家刚看到台湾故宫博物院展出翠玉白菜的新闻,就端详着那图片研究起来;渐渐,便从那白菜上的小虫的身上、琢磨出了自己的感悟。

  很怕自己的感悟与前人的心得撞车,顾作家借助AI搜索了所有的相关论文,一一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于翠玉白菜及那小虫感悟,是独到的、前人没有过的。

  如是,顾作家这才将他的感悟写成文章。

  怪!写完文章,电脑又出毛病了;如是,他又求救于某教授。

  基本一如从前,某教授开着宝马从城北赶来;依旧是水也没喝,先查电脑。

  打开电脑,检查了一会,某教授道,「还得重装。」

  那就只好重装。一如以往,顾作家如看天书般、看着某教授一程序又一程序地重装自己的电脑。

  某教授一边重装电脑,一边与顾作家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翠玉白菜。

  顾作家不知哪根筋搭错,竟停顿了下来;而某教授一直说,便说出了顾作家关于那翠玉白菜上的小虫身上的、自个琢磨出来的感悟。

  「你,也懂古董、古玩?」顾作家莫名地问。

  某教授,没有回答。

  「你是咋知道的?」顾作家逼问。

  这时,电脑已重装好了;某教授,随手打开电脑上的一文件夹道,「你不都写着?」

  「可,你刚打开,还没有看过呀!」

  某教授耸了耸肩,没说话。

  而顾作家,已全明白了——那过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民主等等,也全都有了合理的答案。

  某教授关上那打开的文件夹,或为打破彼此的尴尬,道:「你太犀利了,即便是我不跟踪你,也会有别人来跟踪你的……」

  「可,我们是挚友呀!」顾作家道。

  「正因是挚友,我才在每次装机时都留下了后门;而由我来跟踪你,其实是对你的一种保护……这么简单的道理,你咋就不明白呢?」

  晕,彻底地晕了。听完挚友某教授的辩解,顾作家不仅无语,且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了。

 

              顾晓军 202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