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NK经济关系:合作模式的不均衡

作者:Jinhuasan
发表时间:
+-

CRINK是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的缩写,与“皱纹”同义。因此,CRINK Axis可以译为CRINK轴心”,“克林克轴心”或“皱纹轴心”。本博偏向后者,因为与现状相似, 皱巴巴的。

CRINK轴心202593日中共北京阅兵式之后,尤其是在美国和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就在阅兵后的第二天,202594日,华盛顿特区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三位研究员,CSIS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俄罗斯和欧亚高级研究员玛丽亚·斯涅戈瓦亚(Maria Snegovaya),该项目副主任兼副研究员尼古拉斯·芬顿(Nicholas Fenton), 项目副研究员蒂娜·多尔拜亚(Tina Dolbaia),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杂志发文,详细介绍了CRINK轴心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关系, 值得一读:

 

问题概述

    •      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简称“中俄朝”)在经济合作方面面临诸多障碍,例如地理距离、制裁、互不信任以及追求自给自足的目标。

    •      由于伊朗和朝鲜缺乏公开数据,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非正式贸易和影子贸易的兴起,关于中俄朝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可靠数据有限。

    •      现有数据显示,中俄朝经济合作发展模式并不均衡,但不断扩大的双边协议、日益紧密的能源联系以及两用技术贸易的增长表明,中俄朝经济合作正在不断加强。

    •      中俄朝还寻求整合其金融和支付系统,以优先使用本国货币而非美元来规避西方制裁。

    •      2022年后的中俄关系是推动中俄朝合作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伊朗和朝鲜与中俄朝的融合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相对而言仍较弱。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个谨慎的行动者,在与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贸易中采取对冲策略,避免公然违反制裁,并受到自身经济放缓的制约。

 

引言

本简报探讨了2022年后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即所谓的“中俄朝核合作联盟”)之间的经济联系。历史上,军事盟友之间的经济合作并不均衡,也未必能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盟。例如,二战时期的轴心国由于地理距离、战争需求、制裁、互不信任以及对自给自足的重视,经济合作较为分散——这些因素如今也制约着中俄朝核合作联盟的发展。

然而,包括能源和两用技术贸易增长在内的迹象表明,经济协调正在加强。但由于数据有限或不透明(尤其是来自伊朗和朝鲜的数据),以及自俄罗斯2022年入侵乌克兰以来非正式贸易的增加,评估这些联系仍然十分困难。

本简报参考了多种国际和行业特定来源的数据,以填补数据空白。研究结果显示,中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能源和两用物项领域,但由于对制裁相关投资风险的担忧,中国对俄投资仍然有限。其他CRINK成员国的经济协调性则弱得多

 

贸易协定

中国是CRINK成员国中外交和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与其余成员国均保持着经贸协定。北京和德黑兰2021年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的协议,该协议确保中国以优惠价格从伊朗购买石油,以换取中国对伊朗能源、交通和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中国还在伊朗开展了多个“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并于2024年开通了库姆至义乌的全铁路货运列车。中俄之间没有正式的贸易协定,但自20222月以来,两国保持着“无限制”的友好关系——北京没有将这种伙伴关系标签用于其他任何国家。中朝经济关系也存在一些障碍,包括北京支持联合国2017年对平壤核计划实施的制裁。然而,中国仍然是朝鲜的主要经济伙伴,截至2024年,占朝鲜官方贸易额的98%。此外,两国维持着2015年建立的货运铁路和海运联系,并扩建了鲜为人知的元宗里全河口岸的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双边贸易。

中国是CRINK成员国中外交和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

除中国外,CRINK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也日益加强20251月,俄罗斯和伊朗签署了一项为期20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CSP),涵盖银行间合作、能源投资、国防协调和规避制裁等领域。两国还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建设一条贸易通道——国际南北运输走廊,该走廊将通过伊朗连接俄罗斯和印度。

2012年,俄罗斯通过免除朝鲜90%的苏联时期债务,换取在能源、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投资权,进一步深化了与朝鲜的关系。20246月,莫斯科和平壤签署了一项全面安全政策(CSP),其中包括共同防御条款,并通过向朝鲜提供粮食和资金、向俄罗斯提供军火供应,满足两国的安全和经济需求。两国还在图满江-哈山边境修建一座新的公路桥,预计将于2026年竣工。

尽管朝鲜和伊朗之间没有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但两国也曾有过零星的合作。 2012年,他们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2019年和2024年,平壤分别向德黑兰派遣了高级别经贸代表团。

在多边协调方面,由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几个欧亚国家于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于2023年接纳伊朗为成员国。金砖国家(BRICS)是一个地缘经济集团,旨在提升“其他国家”在全球治理和金融领域的地位,使其超越“西方”,其成员也在不断扩大,伊朗将于20241月加入。这三个国家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伊朗和俄罗斯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即使在非西方主导的国际组织中,朝鲜仍然被视为异类,在国际治理中的参与度有限。

 

贸易总额

2023年,四国双边贸易额超过255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6.6%,较2021年增长高达49.1%。其中,中俄贸易额远超其他双边贸易额,其次是中伊贸易。

为了展现这一增长趋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采用了经济复杂性观察站(OEC)提供的详细全球贸易数据。分析的时间段涵盖了2010年代初期,即俄罗斯2014年首次入侵乌克兰之前,以此建立基准线,并考虑2022年之前几年发生的重大经济动荡,包括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放缓。

中俄贸易额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增长 1997年至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贸易中所占比例不足10%,因为莫斯科的经济仍然以西方为导向。这种情况在2008年后开始转变,但即使在2014年入侵乌克兰之后,俄罗斯仍然优先考虑经济主权,并对过度依赖中国保持谨慎,导致进口增长较为温和。然而,2022年的全面入侵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西方制裁切断了关键的供应链,迫使莫斯科转向北京,因为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主要工业国家。

2022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的关键经济伙伴,为莫斯科的军事能力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支持,有时甚至取代此前依赖西方经济体的整个行业。例如,在汽车行业,中国目前生产俄罗斯新进口乘用车的约90%。自乌克兰战争以来,中俄贸易结构一直围绕着俄罗斯出口能源、中国出口机械、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纺织品展开。 2022年和2023年,双边贸易额均实现了近30%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900亿美元和2401.1亿美元)。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对俄出口额在2023年较2022年增长46.9%,较2021年增长64.2%,也呈现出类似的增长趋势。

俄罗斯是中国的合作伙伴之一,而中国则是俄罗斯的主要合作伙伴。

尽管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但俄罗斯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排名在2020年至2024年间从第13位上升至第7位。这种关系是不对称的,莫斯科对北京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北京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据经济合作组织(OEC)的数据,2023年,俄罗斯仅占中国2.1万亿美元进口额的1290亿美元(6.1%),以及3.41万亿美元出口额的1100亿美元(3.2%)。相比之下,俄罗斯32.7%的出口销往中国,52.8%的进口来自中国。随着石油出口的增长以及俄罗斯对中国技术零部件依赖程度的加深,这种不对称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俄罗斯是中国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则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

近几个月来,中俄贸易额依然可观,但在某些领域已出现停滞或下滑的迹象。例如,预计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增速将放缓至仅1.9%,为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064.8亿美元,同比下降9.1%。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了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 随着中国商品对西方进口商品的初步替代接近完成,俄罗斯市场趋于饱和;(2) 近几个月来俄罗斯整体经济停滞不前;(3) 中国企业对潜在的二级制裁日益谨慎,尤其是针对向俄罗斯出口两用物项的制裁。

与持续公布海关数据的中国不同,俄罗斯、伊朗和朝鲜并未公布海关数据,导致贸易数据有限且不可靠。经济合作组织(OEC)没有伊朗与朝鲜贸易的最新数据,尽管该贸易可能存在瞒报,但似乎微乎其微。例如,2018年伊朗向朝鲜出口了价值21200美元的烘焙食品,而朝鲜在2005年向伊朗提供了价值518000美元的抗生素、电池和橡胶传送带等产品。俄罗斯与朝鲜的贸易数据似乎也存在类似的瞒报情况,两国自2022年春季以来就停止公布双边贸易数据。根据经济合作组织(OEC)的数据,俄罗斯对朝鲜的出口(截至2020年)主要为矿产品和机械,而朝鲜对俄罗斯的出口(截至2021年)则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方面。俄罗斯对伊朗的出口以动植物产品、机械以及木材和棉花等植物产品为主,而伊朗则向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化工产品、金属和塑料。

 

能源贸易

根据全球能源贸易追踪机构Vortexa的数据,CRINK的能源贸易主要由俄罗斯和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构成,其中主要包括原油。如图2所示,过去五年,俄罗斯和伊朗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均显著增长。在此期间,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稳步增长,从2020年的日均33.94万桶增至2025年上半年(20251月至7月)的日均170万桶,增幅近400%。目前,中国占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大份额,达46.6%。双边贸易的大部分是原油,但伊朗也出口精炼(清洁)和未精炼(污染)石油产品。

在西方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制裁后,2021年至2024年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份额从6.7%增至12%。然而,中国通常只在经济有利的情况下购买俄罗斯能源。尽管俄罗斯在2024年仍是中国第二大石油供应国(沙特阿拉伯位居第一,占比12.6%),但中国一直在推进能源来源多元化。据Vortexa预测,2025年上半年(20251月至7月),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进口国,而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则变为沙特阿拉伯(占比13.1%)和伊朗(占比12.3%),俄罗斯(占比10.3%)。

天然气贸易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2021年至2024年间,俄罗斯在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中所占份额几乎增长了两倍,从13%增至38%,这主要归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沿线产能的提升。俄罗斯在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中所占份额也从6%增至11%。然而,由于与莫斯科在价格和建设成本方面存在分歧,以及对能源安全和过度依赖俄罗斯的担忧,中国一直不愿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在2025831日至91日由中国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已签署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设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但据报道,两国尚未就价格达成一致。

除对华出口外,俄罗斯和伊朗均未与朝鲜进行任何有官方记录的重大能源贸易。然而,有报道称俄罗斯向朝鲜供应成品油,贸易增长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访问俄罗斯的时间呈正相关。最后,尽管中国是CRINK地区的主要进口国,但并非能源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外国直接投资

中国对朝鲜的投资很少,来自CRINK其他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很少。虽然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2020年显著增长,但此后这一数字基本保持平稳,对伊朗的直接投资也呈现类似趋势。汇总数据显示,这种停滞可能反映了自2020年以来中国全球FDI增速放缓。

与此同时,俄罗斯企业加大了对华投资力度:2023年,俄罗斯铝业巨头俄铝收购了河北文峰新材料30%的股份。2024年,俄罗斯镍生产商诺里尔斯克镍业宣布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将铜加工业务转移至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据报道,成立于2012年的俄中投资基金(RCIF)于2021年向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毕人科技投资约2.45亿美元,并向被誉为“中国版Palantir”的MiningLamp平台投资2亿美元。

 

2022年后的趋势

俄罗斯与中国

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在向俄罗斯提供各种对俄罗斯国防工业至关重要的两用物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北京通过设在中国的空壳公司和中小企业,向莫斯科出口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半导体、芯片、滚珠轴承、导航设备、战斗机部件和其他军事零部件。这些转移在帮助俄罗斯提高武器产量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贸易数据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例如,正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此前报道,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机床零部件占比从2022年的32%上升到2023年的80%90%。中国对俄罗斯的金属加工机床出口也同样增长,2022年占比接近60%2023年占比约为90%。中国为俄罗斯填补经济缺口的一个显著例子是,截至202311月,中国对俄罗斯的滚珠轴承年累计出口总量也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345%,而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最终可能转运至俄罗斯)的滚珠轴承则激增了2500%。中国供应的某些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特别是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定义的3A级和2级高影响类别的产品——在出口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入侵后的时期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属于第四级B类(计算机数控机床)的物品交付量增加,证实了上述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CSIS获得的俄罗斯海关交易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BIS清单上的敏感商品进口量和交易额均大幅下降,其中几乎所有两用物项的进口量都下降了65%以上,而20件及以上商品的进口量更是下降了90%以上。相比之下,同期中国海关数据(仅报告交易额,未报告交易笔数)显示,14种敏感商品的申报交易额有所增加。尽管由于统计方法不同,两组数据无法直接比较,但如此显著的差异表明,俄罗斯可能有意低报了2024年敏感商品的贸易额。

俄罗斯与朝鲜

虽然可靠数据有限,但间接证据表明,朝鲜对俄罗斯的出口呈增长趋势,与中国的情况类似。

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克里姆林宫于2022年秋季协调增加了从中国进口的两用物项以及从朝鲜进口的武器等商品。俄罗斯还引进朝鲜劳工以缓解其民用部门的劳动力短缺,但有报道称这些劳工面临着“奴隶般”的工作条件。此外,俄罗斯于2024年停止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制裁。朝鲜被切断了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联系,在莫斯科的积极支持下,越来越多地通过俄罗斯和南奥塞梯的代理银行进行卢布和美元交易。

俄罗斯与伊朗

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莫斯科和德黑兰已完全停止公布双边贸易数据。然而,众所周知,伊朗向俄罗斯提供了“沙赫德”(Shahed)无人机和弹道导弹,以支持其战争行动。据报道,伊朗此举是为了换取俄罗斯获得苏-35战斗机及其生产设计图——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战机是否已交付,最近的报道称它们位于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目前正在生产“沙赫德-136”无人机,并将其更名为“格朗-2”(Geran-2),该无人机采用俄罗斯和伊朗的混合零部件。分析人士警告称,由于产能提升,俄罗斯可能很快就能一次性发射2000架无人机。

 

金融基础设施整合

CRINK经济合作也在其他方面得到加强。正如俄罗斯借鉴了中国和伊朗在石油走私和船对船转运方面的经验一样,它也采用了易货贸易和非美元货币(如卢布、人民币和伊朗里亚尔)进行交易,以绕过西方金融体系。

金融领域的创新是中俄经济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其驱动力往往源于中俄之间重要的贸易关系中支付处理的需要。


跨境支付与货币互换额度

2022年以来,俄罗斯使用人民币进行中俄企业跨境结算的数量激增:截至202312月,俄罗斯约三分之一的贸易已以人民币结算。尽管俄罗斯央行自2022年以来未公布其外汇储备的最新数据,但自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的人民币持有量可能已大幅增加。

尽管俄罗斯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共享央行货币互换额度,但据报道其使用情况有限,尽管此前有报道称俄罗斯国内货币市场出现人民币流动性短缺,尤其体现在俄罗斯境内人民币隔夜贷款利率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表明,央行货币互换额度和离岸清算银行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一项重要研究表明,到2022年底,俄罗斯进口企业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结算的比例增加了17个百分点,当第三国与中国人民银行有活跃的人民币互换额度且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俄罗斯企业与非中国企业之间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平均额外增加了4个百分点。此外,研究还发现,当贸易商品为受制裁的两用物项或工业品时,俄罗斯进口商以人民币开票的比例显著增加。

然而,鉴于人民币持续不可兑换以及中国持续的经常账户盈余,人民币目前尚不具备取代美元全球地位的条件。这两项因素分别限制了流动性和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供应

 

支付系统整合与数字货币合作

CRINK也在拓展西方控制的金融平台之外的替代方案。自2014年制裁实施以来,俄罗斯开始发展替代性的国内支付处理系统,推出了Mir卡支付平台和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中国早在2002年就推出了银联卡支付品牌,此后一直主导着中国大陆的国内卡支付市场,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卡支付发卡机构。2015年,中国推出了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用于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处理人民币交易。如今,银联和CIPS都在俄罗斯使用,在俄罗斯和中国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了重要的联系。同样,伊朗的国内支付平台——银行间信息传输网络(SHETAB)也与俄罗斯的Mir系统相连,这意味着伊朗持卡人可以在俄罗斯境内进行交易,反之亦然。此外,俄罗斯和中国的金融机构还创造性地采用了“镜像方案”,即协调各自国家进出口商的货币持有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境支付的需求,同时仍然支持跨境贸易。

此外,CRINK成员国积极推进支付平台创新,例如使用央行数字货币(CBDC)。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均在CBDC数字代币的研发方面取得了进展。俄罗斯和中国还参与了金砖国家促进支付平台创新和数字货币合作的努力。中国也参与了旨在促进CBDC之间支付的多边项目”mBridge”

CBDCCRINK成员国的广泛应用仍遥遥无期,但其促进跨境结算的潜力应引起关注,尤其对于那些密切关注可能规避制裁行为的西方政策制定者而言。

俄罗斯为规避制裁已开始采用加密货币等新型支付技术,以及卢布支持的稳定币等创新举措。俄罗斯仍对扩大黄金支持的稳定币的潜在用途抱有浓厚兴趣,这表明其决心适应西方的经济遏制政策。

为遏制日益增长的CRINK经济联系(这可能有助于规避制裁),西方应限制推动替代金融体系普及的“网络效应”。这可能涉及强制执行互斥性的极端做法——例如,限制使用CIPSSPFS(后者已受到西方制裁)的银行使用SWIFTVisa等西方卡服务——但这会带来严重的金融碎片化风险,从而大幅提高国际交易成本并抑制贸易。一个较为温和的替代方案是通过创新和持续的全球竞争力来增强西方平台的吸引力,从而巩固美元的主导地位。

 

结论

现有数据显示,CRINK国家之间的合作正在加深,包括扩大双边协议、加强能源联系、在规避制裁方面相互支持以及努力整合金融和支付系统。然而,与二战期间的轴心国类似,CRINK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远未充分发展

2022年以来,俄中关系的特点是中国对俄罗斯战时经济的支持日益增强,能源和电子产品贸易的显著增长便是明证。伊朗和朝鲜对西方制裁的敏感度较低,这使得它们能够向俄罗斯提供更直接的军事支持,例如伊朗在无人机采购方面提供的关键援助以及朝鲜提供的人力和弹药。然而,数据可用性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偏差:人们对莫斯科与北京之间的经济关系了解远多于对其与德黑兰或平壤关系的了解,这造成了关键的分析空白。

然而,即使在俄中伙伴关系内部,北京对于深化那些不能直接服务于其商业利益的经济联系仍然保持谨慎。例如,自2020年以来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停滞不前,以及中国努力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都体现了这一点。在2022年至2023年贸易额大幅增长之后,俄中贸易额在2024年仅略有增长,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下滑。这种放缓可能反映了莫斯科市场饱和以及北京对二级制裁的担忧,凸显了这一经济伙伴关系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