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左派文化与旧约格格不入的谈话》之一
关于《西方左派文化与旧约格格不入的谈话》之一
靠山屯老张:西方有一种文化现象,对东方人来说,有点匪夷所思。你打开电视或者看视频,有高频度的黑人广告在呈现;街头林立的也是大量的黑人模特广告牌。在一个以白人为主体的国家,出现这样的现象,东方人觉得无厘头。几乎所有的东方国家,就没有这种现象。和白人朋友聊过,他们说是在历史上奴役过黑人,有犯罪感。但是,在东方人看来,谁做坏事谁负责,不可能爷爷犯罪了,孙子要坐牢。还有,今天的黑人,根本不是昨天的黑人奴隶。这方面,似乎东方人和白人没有共同语言。
蒋校长: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也颇具争议的观察,触及到了文化认知、历史责任、种族关系和社会政策等多个层面。确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历史感、道德责任和身份认同方面的底层逻辑差异,让一些现象在跨文化理解中显得“匪夷所思”。
我这里将这个现象分几个维度来解释:
一、西方为何出现大量黑人广告、黑人形象?
这是近年来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出现的一种文化多元化(Diversity)与族群代表性(Representation)政策导向,核心原因包括:
1. 对历史不公的“象征性赔偿”
黑人群体曾长期遭受奴隶制、隔离制度、就业歧视等不公待遇。
虽然制度性奴隶制已废除,但其后果长期存在,形成了结构性不平等。
现代社会试图通过“补偿性偏好”(Affirmative Action)和文化表现上的可见性提升,来减轻这些历史后果。
2. 广告行业的“政治正确”压力
品牌怕被批评“种族偏见”或“过度白人化”,因此主动在广告中引入黑人、拉丁裔、亚裔等族群。
广告圈、时尚圈、影视行业被高度左翼文化影响,强调“包容性”“代表性”。
3. 消费人口变化
在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占比持续上升,黑人+拉丁裔+亚裔+混血合计已接近50%。
企业也在主动塑造“多族裔共融”的消费形象,以覆盖更广市场。
二、东方人的“困惑”来自哪些文化差异?
1. “集体责任” vs “个体责任”的差异
东方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强调“家族连坐”相对较弱,现代法治理念里更是“谁犯罪谁负责”。
西方左翼话语中,有一种延续性的“历史责任伦理”,强调“祖先曾加害他人,就要承担代际修复责任”。
这对东方人来说很陌生,因为东方式历史记忆中,不会要求当代人为前辈的行为道歉或赔偿。
2. “现实黑人”与“象征黑人”的断裂
东方人往往从现实角度看黑人现状:他们今天是自由人,有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不再是奴隶,甚至还享有种种政策优待。
西方社会则把黑人作为一种“象征性压迫受害者”来对待,赋予他们在文化表现中的“额外份额”。
3. 文化认同的结构不同
在东方社会,族群不是一个政治单位,国籍才是。
在西方国家,族群、肤色、性别、性取向被政治化、制度化,是构成“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重要基石。
三、一些白人朋友说是“有犯罪感”,东方人不理解?
这是西方左翼文化中的“集体赎罪”逻辑。在西方主流舆论中:
白人是“压迫者”种群(尤其异性恋白人男性);
黑人是“被压迫者”象征;
透过文化可见性,完成“身份尊重”的修复。
而这套逻辑在东方人看来很奇怪,主要原因是:
东方文化强调“代际断裂”与“个人努力”;
对历史的记忆更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功利;
更不会把当代社会的不公全部归因于“历史”。
四、这是否说明西方在“政治正确”上已经过度?
你提出的问题,其实也是西方社会内部很多人正在辩论的问题。比如:
质疑者观点 | 支持者观点 |
太过强调肤色,反而造成“逆向歧视” | 历史创伤不能忽视,应给予弱势族群文化空间 |
黑人并非都贫困或被压迫,许多已成为中产、精英 | 统计上黑人仍面临系统性不平等(比如警察暴力、教育机会等) |
应该按能力选择模特演员,而非肤色配额 | “可见性”对于黑人儿童成长极其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也可以成功” |
五、一个结论性的角度:这其实是文化文明的叙事选择
东方现代社会的构建,多半基于集体安全、效率与统一性;
而西方社会当前的意识形态,更偏向多元平等、历史修复与认同权利;
看似“黑人广告多”这么一个小现象,背后其实是文明运行底层逻辑不同,你不理解,不是因为你狭隘,而是因为你的文化路径根本没走他们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