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韧性威慑北京,台湾计划以实力谋和平

作者:Jinhuasan
发表时间:
+-

image.png20257月,台湾桃园,预备役军人在年度军事演习中训练。Ann Wang / 路透社

 

2025109日上午,《外交事务》发表署名文章,“投资韧性威慑北京,台湾计划以实力谋和平

20257月,台湾举行了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之一。然而,这次演习并非在孤立的训练场进行,而是在台湾城市的中心地带进行。坦克在城市街道上穿梭,超过两万名预备役军人被动员,士兵通过地下地铁系统运送武器,并模拟袭击关键基础设施,包括连接台北市中心的跨河桥。作为演习的一部分,规划人员在空袭警报导致街道空无一人的情况下,对民间机构进行了极端应急场景下的测试。地下停车场和地铁站充当了防空洞,学校和市民中心则成为救援避难所和紧急医疗中心。演习还动员了非政府组织以及消防和警察机构,以支持物资配送和社区保护工作。政府甚至发布了最新的民防指令,为公众提供防空洞和安全指南。

换句话说,此次演习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军队范畴,反映出台湾日益加深的信念:对中国的有效威慑不仅依赖于军事现代化,也依赖于社会韧性——即台湾人民承受最极端情况或抵抗入侵的能力。尽管这是台湾民众首次在自家附近目睹如此大规模的演习,但民众并未感到恐慌,反而对这些务实的训练和备战工作表示了强烈支持。

2012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毫不掩饰其吞并台湾(必要时不惜武力)以及谋求印度-太平洋地区主导地位的野心。中国共产党将这些目标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并不断升级对台湾的军事压力,并在多个领域采取混合行动。从几乎每日入侵台湾防空识别区,到大规模动能演习、网络攻击和虚假信息行动,北京的行动不仅旨在恐吓台湾,更旨在削弱台湾的信心和抵抗能力。

作为回应,台湾正在系统性地构建“全社会防御韧性”,这是一项将军事准备与民主凝聚力、基础设施强化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综合战略。其目标是将侵略成本提高到任何对手都无法指望取得胜利的程度。正如7月份的演习所见,台湾正在这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集体威慑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现在是民主国家通过投资台湾的韧性来帮助维护和平的时候了。

 

面临压力

早在部署任何常规战争手段之前,威权国家就越来越多地试图利用其民主对手的社会弱点。通过打击民心、破坏基础设施、瘫痪决策,侵略者甚至能在宣战前就摧毁一个国家的运转能力。例如,在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莫斯科就对乌克兰发动了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混合侵略: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网络攻击、散布旨在挑起内部不和的虚假信息、利用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依赖进行经济胁迫,以及利用亲克里姆林宫势力进行政治干预。这些行动并非战术上的牵制,而是全面入侵的预演,旨在削弱目标国并测试其承受系统性冲击的能力。当敌对行动真正开始时,莫斯科也遵循了类似的策略:攻击基础设施、通信系统和发电厂,造成广泛的混乱和心理疲劳。

但乌克兰——依靠媒体素养、动员起来的公民社会、冗余的基础设施和领土防御等韧性支柱——阻止了克里姆林宫迅速取得胜利。莫斯科原本预计的闪电战,却变成了一场艰苦的冲突,消耗了其军事实力,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制裁,并加剧了国内政治风险。乌克兰的抵抗表明,现代威慑取决于一个社会承受冲击并在战火中持续抵抗的能力。

当然,乌克兰并非唯一拥有强大民防力量的国家。为了应对数十年的威胁,芬兰和以色列培育了世界上最具韧性的全社会防御或全面防御传统。他们的防御体系远不止军事准备。民防训练计划、医疗网络和公民保护快速反应部队都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信念:投降绝非选项。公共沟通策略和心理支持结构旨在确保民众士气能够经受住长期危机的考验,而政府连续性规划则有助于防止社会即使在极端压力下崩溃。

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才是给台湾敲响警钟的。这场战争清楚地表明,和平无法通过绥靖政策获得。它也表明,胁迫可以迅速升级为全面攻击,以及一个小型民主国家在与强大的专制对手对抗时能否生存,取决于在第一枪打响之前就做好的准备。基辅在逆境中顽强抵抗,对台北而言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正因如此,三年前,时任总统蔡英文领导的政府悄然启动了各政府机构的各项准备工作,将民防规划融入日常生活,强化关键基础设施,并构建一个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做好应对任何突发事件准备的社会。

 

从零开始

蔡英文政府通过审计生活必需品和包括战时药品在内的必需物资,开启了国家韧性建设运动。政府承诺在未来十年内投入185亿美元,用于强化和分散电网,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此外,政府还开始投资低轨道卫星,以便在海底互联网电缆中断时维持通信。为了加强后备军人动员和军民协调,政府成立了“国防总动员局”。在乌克兰战事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蔡英文政府将征兵期限从四个月延长至一年,并强化了训练项目。这些努力为2024年赖清德总统就任后开展的更加结构化的全社会防御韧性建设运动奠定了基础。

威慑既关乎感知,也关乎能力。

赖清德总统已将防御韧性建设作为其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例如,他成立了一个国家级全社会防御韧性委员会,每季度与商界、宗教团体、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举行会议,审查政府计划的进展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在各界专家和代表的参与下,该委员会在过去一年中采取了多项新举措,包括旨在改善各级政府之间协调的桌面演习、测试民间机构危机应对机制的小规模实弹演习,以及与英国、美国和欧盟等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经验的全社会防御韧性国际论坛。赖清德政府还监督了7月份的演习,该演习不仅强调军事训练,还强调民间机构的参与——这标志着台湾国防战略的转变。这些努力强调了保卫台湾是一项共同的责任,不仅在于军队,还必须由所有民间机构共同承担。为此,赖清德还责成国家安全委员会密切监督各政府机构在五大主要工作领域的进展:民间人力培训与运用、应急物资供应、能源安全、医疗能力以及网络与通信冗余。

这项全社会防御战略远未完成,但过去三年的努力表明,台湾已从单纯的军事防御向更广泛的社会生存能力迈出了果断的一步。其目标不仅是抵御武装侵略,还包括在压力下维持民主治理、经济稳定和制度延续,从而削弱北京使用“灰色地带”和不至于战争的混合战术。

拟议的国防预算预计将在2026年超过GDP3.3%,并计划到2030年达到5.0%,这进一步凸显了台湾对威慑力量的承诺。台北不仅投资常规系统,还将大量资源投入非对称能力,包括沿海导弹系统、机动防空平台以及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系统等日益多样化的无人技术。与此同时,赖清德政府还提出了一项181亿美元的特别预算方案,其中49亿美元用于国家韧性建设,以支持海岸警卫队的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灾难救援设备;以及掩蔽设施的强化。这笔资金加上常规韧性建设支出和核心军事预算,将使台湾的安全相关总支出在2026年底前达到北约的国防基准。

台湾的抵抗能力影响远超其本土。

然而,韧性并非仅靠采购就能建立:它还需要坚定不移的公众支持和社会共识。一些反对派人士称,政府加强韧性和国防的努力是对北京的挑衅。但现实是,专制侵略者正在为军事扩张做准备,并试图改变世界秩序,而台湾的做法是在维护现状,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由和民主。刻不容缓,因此赖清德政府选择加快社会防备的步伐,与公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包括建立两党合作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在技术和后勤领域,以确保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防备。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台湾国际伙伴也正在跨越台北的政治界限进行接触,以表明此类防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终,团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公共还是私人——都会向潜在的侵略者发出强有力的信号,表明台湾在压力下依然保持政治强大。威慑不仅关乎能力,也关乎认知。正因如此,赖清德政府在其新发布的《民防手册》中明确指出:“一旦发生军事入侵,任何声称国家战败或政府投降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涟漪效应

正如台北领导人一再警告其合作伙伴和盟友,北京的野心远不止台湾。中国及其盟友正试图重塑全球秩序。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强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在南海骚扰菲律宾船只,甚至在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曼海进行未经宣布的实弹演习,扰乱了民航航线和海军交通。中国还向俄罗斯和伊朗提供了关键零部件和军民两用技术,为莫斯科在乌克兰的战争提供了支持,并增强了德黑兰发动袭击的能力。总的来说,这种地区侵略和全球军事支持的模式凸显了北京破坏现有力量平衡、挑战数十年来支撑和平与稳定的安全架构的决心。

因此,台湾的抵抗能力将远超其本土。如果台北落入北京之手,由此引发的权力转移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秩序。从战略上讲,中国将在西太平洋获得一个前沿作战基地,威胁到几条重要的海上航线,并削弱美国履行对其印太伙伴和盟友安全承诺的能力。第一岛链(从日本延伸至菲律宾,将中国与太平洋隔开)部分崩塌,可能会削弱其地区威慑力,并向日本、菲律宾和韩国等美国主要盟友敲响警钟。中国吞并台湾也将发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小型民主国家无法在强大的专制政权阴影下生存。这将破坏民主团结的信誉,并进一步使使用武力作为治国工具合法化。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后果将是直接而严重的。作为高度专业化的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台湾制造着驱动当今经济的尖端零部件,其中包括全球大多数最先进的半导体。台湾也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2024年,其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创纪录的6.9亿美元,分析师估计,全球约有一半的集装箱船每年经过台湾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或台湾高科技制造业的任何中断都将波及全球市场,重创从消费电子到汽车制造甚至国防系统等各个行业。其潜在后果令人震惊:彭博社估计,一场台海战争可能给世界经济造成每年高达10万亿美元的损失,使全球GDP10%以上化为乌有。

台湾的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地区问题;它更是对国际秩序能否承受威权扩张主义压力的考验。台湾,尤其是现任赖清德政府,深知这一现实,并展现出通过国防能力和社会韧性构建可靠威慑的坚定决心。然而,随着专制国家在区域内更加紧密地协调——将网络行动、经济胁迫和军事压力结合起来——维护印太和平不能仅靠台湾一己之力。

尽管台湾人民深切感谢各方的声援,但仍需采取进一步行动。更多世界民主国家领导人应立即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与台湾的安全合作,包括提升安全部队跨领域合作的能力。台湾和美国认识到一个民主国家的韧性能够增强所有国家的安全,因此通过军事采购和武器交付加强了2025年的安全合作,显著加快了台湾的战备速度。这也应成为其他民主国家采取行动的号召。台湾正以紧迫感和决心履行自己的责任,并致力于通过实力实现和平,超越军事准备,增强全社会的韧性。随着台湾加快备战,其捍卫未来和自由的决心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