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的黔阳古城 冯知明
1.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何处
不知怎么,面对转了一整圈的黔南古城,我想到“寂寥”两个字。寂寥本意是什么?本意是寂静而空旷,释义为寂静冷清;空旷高远。似乎与我对这座古城观感并不贴切,我依然对这两个字在脑海里产生的影象挥之不去。
初冬的下午,我与一文博士从会同县城出发,从称他“小外公”亲戚那里借来一辆枣红色的越野车,这几天我们奔驰在湘西的大地上。从他角度讲,是要向我展示故乡的绝妙风物,而在我看来,跟着他漫无边际地乱逛一气。反正方向盘在他手上,我也就顺其自然了。
从会同到怀化上高速,一个多小时的路途。他这次撇开了高速路,走向一条209的国道线路。我随口问,下一站到那里,到黔阳古城,去看看芙蓉楼。近一二年来,一文博士迷上了背诵经典诗句,他还会把经典诗句与景区对应起来。他有个千篇一律的开头:“我是一文博士,从事风险投资,专门投资人工智能项目,平时四处奔走,但每天都喜欢背诵古诗文,现在湘西老家的黔南古城……”不能不说,他乐此不疲搞的这一套,从国内各大城市,到漂亮国的许多名胜景点,皆留下了他的身影。创意不错,只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没有几个人会欣赏他背诵的经典诗作,不然肯定是新时代与年轻人争锋的网红。其实,只有我知道,他在商场上打拼,承受巨大的压力,已经崩溃到了抑郁的边缘,医生给他开了“管饱”的治疗药物,他拒绝了,一头扎进这些经典诗文里,每日吟唱背诵,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病症,还能在景区吟唱不止。
一路上,他还说要我做个鉴定,王昌龄写的那个“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在吴地的江苏镇江芙蓉楼写的呢?还是在黔阳古城的芙蓉楼写的。《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据他说,无锡也有个芙蓉楼,吴人争在吴地所作。我听了多少不以为然,现在文旅热,各地要打个有影响名气旺的经典之作,做个品牌,这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这种争论的焦点,我一向不去关注,如果谁争得赢,下手快,闹出了影响,就是花落谁家。见他一副恳求的眼神,我实在不好表明这种态度。
看得出来,他对家乡的挚爱,这种情绪是从发牢骚中看出来的。他说,“湘西是个有文化的地区,而政府又是不讲文化的地方。那个洪江地名有什么好的,叫一个洪江市,还硬扯上一个洪江区来,难道生存了二千多年黔阳古城这个地名就辱没了他们不成。”说得他摇头叹息。
对他的这些议论,我只是听之任之,因为我对黔阳古城知之甚少,以为就是一个仿古的芙蓉楼,他执意要来,就是站在这里背诵下王昌龄的诗而已。这未必是我怎么轻视,因为我们这个国度,从古到今,一经战乱,你杀我抢,把带不走的东西,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留下的古物并不多的。现如今,大家吃饱了,便要花些心事,弄些粗糙的仿古玩物,让人鉴赏,凭吊一番,发思幽古之情。
一路上对话不多,我被他开在蜿蜒曲折山路的车摇得昏昏欲睡,他也撑不住了,把车泊在一个山坡上,我们一同眯了一会儿。到了黔阳古城,这40余公里的路程,已经过了两个多小时。他拿出步行导航来,我们慢慢地进入一个黔阳古城的牌坊,径直往里走。先到一个小山坡上,有一颗千年老樟树旁,树身上被人挂了一些红绸条,矗立着诗人王昌龄的石雕,他的胸口上被人粘贴了几张符咒,不知是祭祀神祖,去邪除恶,求其保护,还是认定他作妖复活,为害人间,以符咒来禁锢于他。定是愚昧之人所为,让人很是失望。
2.嘀嘀的电传之声,让我们有了穿越之感
不得不说,本人孤陋寡闻,不知这黔阳古城有如此的身世,让我打足十二分的精神,他果如一文博士言,隶属洪江市的黔城镇。这个古城由㵲水和沅江环绕交汇融合,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被誉为“滇黔门户”“湘西第一古镇”美誉。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黔城人骄傲地对它做了定位和描述,它比丽江古镇要早一千四百多年,比近在咫尺的凤凰古城同样要早千余年。黔城人的心理素质很过硬,拉出全国景区一一作了对照,比如大理古城被金庸渲染起来影响,是一种武侠虚幻,难以长久;而山西平遥古城那种显赫家族,更是冷落破败,单调而古板。而这座黔阳古城,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它的古宅与高墙,幽深的巷道,古色古香门牌与木制打造物品,都在诉说古城久远的历史。特别值得重视的,全国在轰轰烈烈拆了真迹造古迹的“文旅运动”中,它特立独行,保持着原样风貌,这里就是黔阳古城的不菲价值。
黔阳古城十分紧凑,0.8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却有三十多条老街深巷,多达二十多座宗亲祠堂,十多座宫庙会馆,这里之所以兴旺,主要十多官宦深院大宅,门牌高耸,显示出了他们昔日的荣光。特别是数百间商铺、作坊,显示出它往日商贾云集,生意生隆的过往。看得出来,黔阳古城的建筑,虽以明清建筑为特色,但用了不同颜色的建筑材料,如红砂石、白墙黑瓦,青石板的小巷,使古城外形层次感丰富,因为这里是汉族、侗族、苗族杂居地,显目的民族标示,使它别具特色。
真正进入古城,还要过街穿巷半个多小时,映入眼帘的却是斑驳的老街,让人生出一些惆怅,从小巷穿过,见几位泥瓦匠在巷口砌一堵院墙,一个戴眼睛的人,冲我们说:“你们这些游客,见他们胡乱破坏古物建筑,想拆就拆,想建就建,难道不气愤?”好像正对一文博士的胃口,他说不申报吗?没人管吗?这实在是有问题。好在我们经过,没人理会。一路上穿过门楼在巷子里走着,路过县衙,破败的文庙,从紧闭的门缝看了一眼,转过另一个街道,好像有个大门可入,想去看看,见门房处端坐一老者,呼之:“买票。”我们退了出来,我笑言,没几个毛人,还卖什么票呀。一文博士作点贡献吧。看来他的兴趣不大。许多古建筑,皆有介绍的标牌,使我们了解它曾经是武祠遗址、祠堂戏院、旧时客栈、有点神秘的窨子屋、残破的晒楼。
真正激活我对这座古城记忆的是,由指示牌走到节孝祠,传来密集的电报“嘀嘀”,好像我们穿越时空,被拉到了那段烽火岁月,门前挂有四块民国时期党政的牌子。戴笠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对他这等人物,我们编辑将帅体裁时,对国民党籍的将领,出版过一些传记专辑,对他在湘西的活动是比较了解的。他当年在黔阳古城的节孝祠,开办过黔阳特训班。不仅规模大,涉及面宽,取得战时培训的丰硕成果。他当年在这里招收的学员,经过严格挑选,主要针对青年学生,学习抗战时期的先进技术,此处介绍戴笠培训学员的成就:“主要学习密码术、侦察、监视、爆炸、摄影、驾驶、射击、政治、英语、日语等课程。戴笠非常看重的军统黔阳班,亲自担任班主任。黔阳特训班培训了一大批军统、军官、情报、谍报、电讯人员、翻译、驻外武官和外事专家,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谍战人才及外事专家。”
我一下对这座古城有了感觉,一个显赫人物的出现,似乎面对这座残垣断壁的古城,它突然让我眼前有一抹亮色,变得鲜活起来。这里居然有章士钊为戴笠书写的一副挽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功罪盖棺需论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在后人评。”戴笠也算一个乱世大英雄,只有在这样的岁月才方显出他的英雄本色来。世人谈及他时,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与明星胡蝶的绯闻,国人总喜欢这点裤裆事,从而消解了他的铁血人生。
3.沅水㵲水,你们见证了芙蓉楼的历史吧
凭吊这位抗战著名人物后,我们继续漫步在古城幽深的巷子中。有两位网红般的美女,出现在巷口中,正在手执手机架,骚首弄姿,一文博士低迷的心情一扫而空,本来与我并行,他突然退后几步,要让我与两位和服美女同镜,再把手机给我,给他同样拍个合影。他走近美女,也不答言,对她们前后左右又是拍照又是夸张地录短视频。两位美女平和以对,似乎对这种作派司空见惯了。
我们一直沉默地走着,也许这两件事情的触发,我对一文博士说,蛮好的,清静,让我们随心所欲的游玩。他诚恳地点点头,有些夸耀地说,我带你来的地方不错吧。游人稀少,不受干扰,不要门票。
我说,这是自然呀,这里假的东西不多,特别是让人难以忍受的,那种游人如织虚假的繁华,使我们看到古城中的居民,一种安详真实的市井生活状态,这是最为淳朴的古韵,让我们放松心情,难道不值得开心吗?在这里,你似乎可以穿越千年,享受最真实的人文历史,一文博士对我的称赞,大为感动,他说,黔阳古城,是不是给我们制造出了一种怀古意境。
我深表同意。
终于走到中正门,它由戴笠书写,门楼设在沅江边上,视野陡然开阔。沅水带着寒风徐徐吹来,使我们感到阵阵寒意。沅水之滨的芙蓉楼,是我们要去的目的,我们离它尚有一段路程。它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位列“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各处对一些名楼采取定位的方式,使我总犯眯糊。它的历史倒是清晰的,始建于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清代1815年在荒芜的旧址上重建,现在我们爬上陡峭的木楼,自然是当代的产物了。
这样的名楼,一定是几个朝代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它飞檐卷垛的古雅,在白玉兰和松柏古树中,显得含蓄淡雅,楼上只有我们两个游人,我们凭栏眺望,芙蓉楼似乎默默守护着缓缓流淌的沅水,再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历程。
不知为何,一文博士来到楼前,却打不起精神,要背诵王昌龄的名诗了。我催促他,他试背了一次,效果不好,再试一次,终于录制完毕。看来他没有忘记我们必须讨论的话题,来到一个石雕前,面对《芙蓉楼送辛渐》雕刻文字,让我分析下,是在吴地写于镇江还是在黔阳城写下的。我初步判断,好像是在吴地写的。他不免有点扫兴,提示说,要从诗的后半句理解,就会看出在哪里写的。一文博士很快在手机上查询,“芙蓉楼位于江苏镇江。芙蓉楼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闻名,这座楼坐落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西北角,登临此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芙蓉楼不仅是登高望远的绝佳之地,更是历史长河中诗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正是他在江宁(今南京市)任职时,为朋友辛渐送别而作。此外,芙蓉楼还有另一处位于湖南洪江,即现在的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黔城镇。这座芙蓉楼是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它不仅是历代墨客吟诗作画之处,也是王昌龄贬谪龙标县尉时宴宾送客之地。王昌龄常在芙蓉楼宴宾吟诗,芙蓉楼也因王昌龄而名闻遐迩。”我不禁打了个哈哈,对他说,吴地与黔阳平分秋色,没有什么不好啊。
过芙蓉楼,进入一个护拦的门房,展现眼前的是许多白色帐篷,有几个孩子欢快叫喊着奔跑着,只是帐篷院中同样玩客稀缺,显得萧索。一文博士说,至少是几千万的投资吧。我说,是呀。也许就这样砸进去了。他感叹道。
我们打算原路返回,打开步行导航,发现已经走了大半个古城,导航上形成了大半个园,如果迎着沅水走上一段,即可到我们泊车处。多少有点不放心,问了门房烤火的服务员,她告知走到沅水边的第一个马路转弯,就到了。
这次,我们把黔阳古城用脚画了一个园圈。
从这里去怀化,还有四十余公里。已近傍晚,一路上,我们无话。
2024年12月26日星期四 云梦泽汉江之滨
冯知明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发表了《扭曲与挣扎》(长篇小说)、《百湖沧桑》(长篇小说)、《四十岁的一对指甲》(长篇小说)、《云梦泽》(长篇小说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长篇小说海外版)、《楚国往事》(历史随笔)、《楚国八百年》(大陆简体版、海外繁体版)等作品,另有一套三卷《冯知明作品集》——《灵魂的家园》《对生活发言》《鸟有九灵》,台湾版散文集《童婚》,任3D动画片《武当虹少年》1、2季(52集)总编剧。其各类作品共计500多万字。
作为资深出版人,几十年来曾参与过经典名作、通俗文学、武侠、故事、网络文学等多种文本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