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伟论道】特朗普贸易战新阶段的政治与战略意义——从关税攻势到制度裂变的全球再布局

作者:法国刘学伟博士
发表时间:
+-

特朗普贸易战新阶段的政治与战略意义

——从关税攻势到制度裂变的全球再布局

作者:刘学伟

引言:一场改变世界的交易战

2025年夏,特朗普重返白宫半年后,美国贸易政策急转直下,从观望期进入全面出击期。从7月起,美国密集发起贸易攻势,不仅迫使日本、韩国、欧盟相继签下城下之盟,更单方面对加拿大、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施加惩罚性关税。与此同时,中美谈判僵持不下,90天关税战冷静期被延长,双方进入战略对峙的深水区。

这场贸易战,已不只是特朗普任性妄为的经济报复行为,更非简单的贸易顺差逆差之争。从实质看,它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撕裂全球信任结构,并在悄然打开一场新的制度冷战的大门。

第二章:欧盟在冲击中的战略退让与制度暴露

2025727日,欧盟在美国强硬施压下签署了所谓关税框架协议。该协议表面上是互让互利,但其实质却严重失衡:欧盟商品将统一适用15%的对美关税,以避免原定最高达30%的惩罚性税率,而作为交换,美国商品进入欧盟则将享受几乎为0%的关税待遇。更关键的是,欧盟还承诺未来三年内向美国采购约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并提供约60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

冯德莱恩的突然让步震惊了欧洲政界和媒体。此前,欧盟已准备好对美930亿欧元的报复性清单,但在81日美方“30%关税启动最后期限前,欧盟选择弃械投降。不仅未换取实质性对价,还接受了一个被外界广泛视为注定完不成的能源采购承诺。有人戏称这是一份新的《慕尼黑协定》,标志着欧洲在美欧力量对比中彻底认输。

从关税结构看,协议形同将欧盟多年争取的对等原则化为乌有。按2018年前的关税平均水平,美国对欧商品平均关税为2.4%,而欧盟对美国为5.1%。这次协议将美方进入欧盟的门槛降为0%,欧方却仍需交出15%保护费,甚至没有获得任何知识产权、数字贸易或金融准入领域的实质回报。

协议宣布后,法国、意大利等国多位议员表示强烈不满,德国商界也对庞大的能源采购目标表示质疑。经分析,7500亿美元采购量约等于欧洲三年全部进口能源的2/3,而美方当前全年能源出口总额才1658亿。这等于让欧盟承诺一个根本不具操作性的天价指标,纯属政治姿态——但政治一旦变成交易,就再难保持战略自主。

问题的根本在于:尽管欧盟整体经济体量与技术实力堪比美国,远超英国与日本,但其制度结构为多国邦联,缺乏快速整合与战略统一的能力。欧盟27国在对美、对中、对俄等政策上分歧严重,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极易被各个击破。

欧洲制度的最大短板在于军事与战略自主。自乌克兰战争以来,欧盟愈发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伞,战略选项被大幅压缩。在特朗普加压关税的同时,欧洲还需向美国交出更多防务预算,进一步巩固北约主导格局。这种交易换安全的外交逻辑,使得欧洲在经济层面也逐步丧失议价能力。

冯德莱恩最终接受协议,也说明欧盟的高调自主其实难敌一纸关税讹诈。事实说明,若无真正的军事实力和内在制度凝聚力,所谓战略自主终究会在关键节点屈从于霸权。

第三章:中国的韧性抗压与多边布局

与欧盟的被动妥协不同,中国在此次贸易战新阶段中展现出更高的战略韧性与制度自持。20257月底,中美第三轮高级别谈判在日内瓦告一段落,双方宣布将原定812日终止的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这不仅为中美双方保留了缓和空间,也使中国赢得宝贵的战略回旋余地。

不同于欧盟被动接受美方条件,中国在谈判中表现出冷静而灵活的策略。尽管面对美方新一轮的包裹税取消、加征芬太尼税、升级稀土关税等多重压力,中国并未做出关键性的妥协,而是着重推进三方面布局:

首先是强化国内应变能力。中央推出针对半导体、稀土、电池等关键产业的专项链网融合政策,加快形成内循环为主导的自主产业体系。同时推动大宗商品期货与人民币定价挂钩,努力减少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

其次是加快多边布局,建立抗衡美国的国际支点。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南方合作,通过金砖扩容、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制深化,强化与非洲、拉美、东盟国家的供应链协同与产业对接。中国还在新成立的亚非拉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中注入千亿美元级资本,逐步挑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单极格局。

再次,中国大力推动数字贸易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阿联酋、巴西、印尼等国加入人民币清算网络,20257月人民币国际结算比例首次突破6%。中国还联合新加坡和沙特等国推进非美元区碳市场机制试点,试图构建绿色金融的全球新标准。

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在表层贸易谈判中维持了不丢原则、不失主动的基本态势,还借美方压力倒逼自身战略深化。这种以战养势的应变风格,已获得多数全球南方国家的认可,逐渐确立中国在制度冷战早期的多边领导力。

不过,挑战依然严峻。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关税仍维持在50%以上,且美方不断尝试以非关税手段进行打压。同时,中国在诸如芬太尼出口限制、知识产权、数字技术审查等领域仍有议题空窗,未来谈判仍将反复。

从大势看,中国不再幻想恢复过去的旧有全球化秩序,而是在构建去中心化”“去美元化的新型经贸网络。贸易战使中国彻底告别低成本外需导向的发展范式,走向以制度韧性为核心的新战略周期。

第四章:美国政坛内部的分裂与博弈

特朗普政府发起并不断升级贸易战,固然有其一以贯之的美国优先逻辑,但更深层的动因,植根于美国国内政治结构的演变与党派矛盾的激化。从2016年以来,特朗普通过挑动民粹、打破建制派共识、以单边行动抢占舆论高地的方式,重塑了共和党的对外政策路线。贸易政策成为其赢得基层支持的核心工具之一。尤其是在铁锈带、农业州等选区,反对全球化、要求制造业回流的情绪,为特朗普提供了继续加征关税的舆论基础。

但在国会与大企业层面,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却并非毫无争议。传统意义上的共和党建制派,仍然强调自由贸易、多边协定与稳定的国际规则。他们担忧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转嫁、供应链中断及国际信誉受损。而民主党方面,虽然在劳工保护与反对中国产能过剩方面与特朗普有交集,但在实施路径与外交手段上更倾向于通过多边机制协调解决。

因此,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美方虽未取消大多数对华关税,但调整了操作节奏,并尝试与欧盟、日本协调统一立场,体现出一定的战略回摆。但特朗普若重新执政,其强硬倾向或将迅速回归,政坛的贸易政策仍将在对抗与调和之间反复摆荡。

第五章:战略竞争时代的全球再配置

贸易战不仅是关税壁垒的堆叠,更是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与技术分布的深层再配置。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美方对中国产业链的打击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贸易纠纷,而上升为国家安全与战略主导权的竞争。这种态势在拜登执政时期非但未缓解,反而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美国一方面加大对本土高科技产业的补贴力度,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试图重建国内制造与高端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则不断扩大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封锁清单,联合盟友遏制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崛起。这种去风险而非完全脱钩的策略,实质上是对全球化格局的一次主导性重组。

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尤其是欧盟,在追求战略自主的同时,面临能源依赖、安全承诺与市场利益三重制约,其政策空间受到明显压缩。全球南方国家则试图在大国博弈中维持自主性,但往往在技术转让与投资方向上不得不做出选择。

贸易战由此走向全球竞争新阶段,不仅重塑产业链,也将重塑未来数十年的世界秩序格局。

第六章:全球治理与未来规则的走向

当代世界已远非冷战时期的双极格局,也无法回到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单极时代。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抗,不仅体现在关税与科技战上,也体现在对全球治理机制的争夺上。特朗普时期的退群外交(退出TPP、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曾使美国信誉受损,但也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和主导部分多边议程。拜登政府虽力图回归传统同盟体系,但效果有限。

当前,WTO等传统贸易规则体系陷入瘫痪,而区域性协定如RCEPCPTPPUSMCA等则逐渐填补空白。未来全球贸易规则的演进,很可能呈现多中心、模块化的趋势,而不再由单一大国主导。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诉求、中国的全球战略,以及美国可能再度变政带来的不确定性,都将成为关键变量。

全球贸易的未来,既取决于各国的实力结构,也取决于政治意志与民意导向。特朗普式的激进政策若再次主导白宫,将再次加剧全球治理的碎片化趋势。而若新一轮合作主义抬头,某种新型规则体系也并非不可设想。

尾声:全球竞争的结构性拐点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2025年的世界,已不是2018年的世界。当特朗普再次浮现于权力舞台的前沿,其政治与经济主张虽未根本改变,但国际格局已发生深刻演化。贸易战从初期的谈判筹码,演化为全面的制度竞争,其背后是美国试图延续主导权的焦虑,也是全球秩序步入多极化的必然趋势。

对中国而言,如何在新一轮全球分化中保持战略定力、提升制度韧性、重塑产业竞争力,已成为绕不开的核心问题。简单的对美反制或模仿性回应,难以解决深层结构性矛盾。相反,唯有在制度透明度、科技自主性、法治环境与国际合作能力上取得实质进展,方能在全球博弈中争得长远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也必须警惕被动卷入去全球化的泥潭。以自我封闭回应外部封锁,既非战略之智,亦不合时代之需。构建多边合作网络、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争取全球南方认同,才是破解贸易战困局的长久之道。

特朗普贸易战的新阶段,并非一场简单的选举表演,而是美国政治深层结构的映射,是全球制度重塑的开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角力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不断求变、稳健前行的制度主体,才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赢得尊重与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