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老北京人的一个词汇---“丫挺的“

作者:老秃笔
发表时间:
+-

唉,还没开写呢,我就先满心眼儿不痛快地长叹了一口气。

不为别的,想起这“丫挺的”三个字心里就难受。

我不想写这个题目啊。可最近江郎才尽秃笔墨干,没的可写了。只好码一片惊世骇俗的题目来引人眼球吧。

这三个字,是老北京胡同串子骂人最难听的话之一。至于还有什么其他难听的,我也不再一一道出来了。省得没介绍成北京历史掌故民俗文化,倒先教会了一帮子崇拜北京民俗文化的外地爱党爱国爱京人士骂人。自己做坏事骂骂咧咧的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教坏无辜纯洁的外地慕道人群,这罪过可就大多了。按我现在的人气指数, 要是我真的开班教课,来个网上授课的话,这上当受骗的恐怕得成百上千了。嘿嘿,想象一下:满大街的上海弄堂妞儿,广东靓女们,四川乖娃儿,开口就说“丫挺的” ,这是不是有点吓人啊?当然,我更怕人家一齐说,就是那个老秃笔教坏我们的。 这罪过,虽然风光些,我死活不敢承受呵。

另外,我上网码字说话聊天三年,发现自己说话是越来越老太太喝粥----无齿(耻)下流了。现在,我在网上说脏话就跟喝北京茉莉花茶末子一样随便。从前小的时候,我是绝对不敢骂这种粗俗俚语的。成年后,最多就是带个“????”这种无产阶级大众口语表示一下兴奋,愤怒,委屈,惊奇和藐视这几种感情。平日生活中,我一般说话不带脏字,还算是个老实巴交的北京贵族胡同串子。这”丫挺的"三个要命字眼儿,我好像真的是老大不小,也就是近几年,这把哆嗦不止的岁数才开始使用的。而且,也就在网上跟人家贴时候才用一下。底下生活中仍然绝对不用。所以,我这种语言堕落(也可能是道德堕落)也就是刚开始,估计及时回头还不晚。码完这片小文,我就决心不再在网上使用这个词汇了。这样,我就索性把这三个字说个明白,说个痛快,反正就这一次了。

嘿嘿。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了过去中国民间的大盗大偷在偷盗足了以后,上了岁数之后,往往在退出江湖前,隆重举行一个仪式,叫做“金盆洗手。“ 这种仪式非常隆重,要广邀江湖同道,甚至官府士绅,意在周告天下,老夫从此不再涉入类似事儿,您也别来找我的麻烦了。这倒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以风光十足地合法合理地留下自己一生抢骗来的财富。其他江湖上的强盗见此,也只好“盗亦有道“饶了老家伙一道。 人家先说明白了,你总不好还是去抢人家吧?当然,也有例外。据说,东北的土匪抢人的时候,不光抢钱还要命。东北的土匪恶名在外,全国的土匪都怕被东北的土匪抢。所以,要是运气不好碰上个白桦树林里出来的胡子,你把金盆给他也保不住命啊。

我这次写完后,不再使用这个词汇了。可是,如果以后有环境让我找不到其他词汇表达我的强烈感觉,也说不定这个词汇自己又蹦出来了。毕竟,用惯了的词汇,还是会静静地在脑子里储存着。时机一到,就会顺手用上了。所以,我也不打算郑重宣布昭告天下,来个金盆洗手。免得将来忍不住,一气之下用上了,自己下不来台嘛。

反正我的意思,就是少用乃至不用。

据有人考证,这“丫挺的”原意是老北京胡同里满族人家骂人的。满族原来是贵族,随着大清打进中原,定都北京,就开始享受,做王公贵族了。一般过得去的满族人家都有使唤丫头几个。而主人是有权利睡这些丫头的。那个时候,也没什么法国雨衣(Frenchcoat),也就是避孕套之类的。所以,被主人临幸过的丫头门往往会怀孕。所生下的孩子绝不能算作正室嫡系。不能入家谱,不能随主人姓氏。这种待遇,自然比主人所娶的姨太太所生的孩子们差太多了。当然,如果主人乐意,他可以正式收为偏房,也就是提升为姨太太的地位。这样,这种孩子的最好出路 就是丫头被“收房 。“ 这是丫头生的孩子唯一能够出头的办法。如果主人玩弄之后,无意迎娶丫头,那么,这孩子就是一个“丫头养的。” 在老北京人眼里,这是很受人蔑视的悲糁境地。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长久下来,这个说法,“丫头养的”成了老北京人嘴里一句骂人的话,表示蔑视。想想看,你连正宗出身都没有,还算什么玩意儿啊?后来,老北京人又把这句话发扬光大,延伸了一下:丫挺的。 其实,也就是改个字,使之更下流些。原来的意思,起码是表明一种事实. 现在这个字,比较恶毒些。因为,老北京人把“性交”说成“挺”,带有低级淫秽的意味。这样,不但表明了一种事实,还把它赋予暧昧淫秽的意义。嘿嘿,这老北京人,多坏啊。

不管来历如何渊源流长,这个老北京的“京骂”算是在北京民俗文化中站住了脚跟。以后,代代相传,京城满大街小巷的人群,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顺口恶毒地咒骂一句某人为“丫挺的."

在北京,你说一句”????,“那还不算老北京人。最多就是个毛爷手下的喽罗进城刚学会的。你会说”丫挺的“才能让老北京人知道你可能祖宗三代全在皇城根儿边上过。

那什么样子的老北京人在什么样的场合喜欢用这个词汇呢?

当然,你要是个皇宫贵族,巨商富甲,弼字文人,教书先生,你也死活不会说这句话。起码不会在大街面上说这个词汇。

这是正宗的老北京胡同串子常挂在嘴边上的。也就是没有文化的老北京粗俗人群才说的。

在我记忆中,我爷爷虽然是个老北京人,一介贫民,老人家真的毕生不轻易骂人。看来,也算是为人档次有关吧。

小时候,居住的东直门一带,多数为贫民阶层。我倒是常听到这句话。

根据我的记忆,这句话后来不只是作为骂人的,好像被引申,赋予了比较亲热的 色彩在内。说习惯了,老北京人彼此间常用它来称呼表示一种感觉。

基本上,如果一个人比较愤怒,被人惹毛了,他会用这个词汇谩骂对方,表示对对方的不宵:你算什么东西,丫头养的没名分的野孩子嘛。

如果他跟一个很熟悉的,很说得来的人说话,他也可能用这词汇,这里就只带有嘲笑性的,没有骂人的意思。还非得是很熟的朋友,才敢互相使用这个词汇。

如果你跟对方不熟,上来就说“你丫的”,那对方立刻就会被激怒。可能一砖头就让你见血,把你拍晕了了事儿。不然,谁让你多嘴啊?

中学的时候,有个半大流氓常骂骂咧咧的。本来我们还算不错的朋友。常一起打牌。 后来,他嘴上常用“你丫的”把我惹火了。从此不再理这个人,直到高中毕业劳燕分飞。

所以,“你丫的“到底是愤怒骂人,还是男孩子们表示亲热半撒娇,这要看场合,看说话人的心思,才能决定性质。

我用这个词汇,多半是在讽刺台独靶子们,轮子们,还有些毛爷的余孽们的时候,表示轻蔑而已。有时候跟几个熟悉的笔名侃笑也用一下,这个时候,我真的是在表示亲热,没有保留,逗笑。

嘿嘿。

说到这里,外地爱党爱京人士们,尤其男人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跟女子用这个词汇。这绝对不尊重女性。咱们男人间用几次也就罢了,不要鹦鹉学舌到处使用呵。

唉,上网卅年,一事无成。找乐目的算是达到了。可是,也学了不少坏毛病。包括用这个词汇。少年不用,青年不用,中年也不用。居然到了老年的门口了,倒喜欢用了。

我老姐为了让我提高文化水平,特意要我扛回一本康熙大字典。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个词汇。嘿嘿,幸亏没有收录啊。不然,我可能会继续念叨这个词汇,还振振有辞呢:你看,老祖宗都收录到词典里了,我还怕什么啊?不用白不用。不就是个表示我强烈爱憎的词汇吗?哪儿还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啊?

对了,既然中文说起来不好听,那咱们该用英文可以吧?英文里,也后几个好词汇,那个著名的F词汇,不也很朗朗上口吗?嘿嘿,以后,咱不说“丫挺了“,咱说那个F词汇照样能表达咱的感情呢。

毛野生前写了不少文章。不过,真正自己写的,恐怕不会太多,文采也不会多好。很多被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的语录还是出自秘书的手笔。比如,老毛那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大概就是出自那个四川小学没毕业的才子田家英之手。也可能不是田家英码出来的,我也无意替历史考古了。

我只是想多啰嗦一句,作为我这片码字的结束:虚心使人进步,上网让人下流。

我这可是自身的血泪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