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嫩的她喜欢(小说)
© Alex Y. Grey
《婷婷:爱在哥本哈根》(49);上一节
一小时后,艾米和婷婷坐在了临河的一家文娱中心,集体餐会在那儿举办。据说是丹麦新近流行的就餐方式,比餐馆便宜,又能跟陌生人聊天。大房间里摆了许多长方桌,每两张在短头拼接,配十多张椅子。房间的装潢、家具的质量都超出预期。知名品牌的白色吊灯从天花板上垂下,映着整洁的桌面和服饰各异的客人,他们的靴子在厚实的木地板上撞击发声。人们寒暄,说笑,在员工指引下落座。熟客向新人介绍这家非盈利机构的好处。婷婷和艾米在两张桌子的拼接处,相对而坐。座位是预先安排的,以为会同其他说英语的旅游者一桌,结果都是丹麦人。也打算让杰瑞来,前台说已满员。果然,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桌子都满了。
坐在陌生人中间,耳边是听不懂的丹麦语,对面的婷婷不时凝望,她的钻石耳坠在闪烁,艾米像进了童话世界。跟这个女人本不相识。仅仅一个星期,她们如此亲近。在婷婷的旅馆发生的,不管意味着什么,将来会怎样,可以肯定,婷婷尊重她,对她只有爱意。以为像俄耳浦斯入地狱,孰料并不诡异;像这座城市,迷茫只在造访之前。
主厨出面介绍今晚的菜品。客人们鼓掌致谢,打起精神,与邻座继续寒暄。对食品的渴望正难以遏制,员工们端上了大盘的面包、沙拉、土豆、烤牛肉。人们各取所需,再递给邻座。长桌子的布局,亮眼的灯光,还有传递食品时人们的笑脸,让艾米想到了某种庆典,比如热闹的乡村婚礼。像专为艾米而设的,虽然没人知道,她刚度过了多么不寻常的一天。在别人眼里,她们是结伴旅游的闺蜜。还有条大金链子,像定情信物。一定要换掉。考虑到金链子扎眼,艾米没戴,聚餐前回自己的旅馆收好——想留在婷婷的旅馆,婷婷不让。婷婷戴着钻石耳坠,跟童话里的公主(还是王子?)一样美艳。艾米兴奋地与婷婷和旁人聊天。
和艾米相邻的,一边是位近六十的男士,另一边是位二三十的小伙。中年男人对面是他的妻子,一位皮肤润泽、头发带点银丝的中年女士。她很乐意跟婷婷聊天。婷婷的另一边也是位二三十的小伙,跟艾米身边的是一路的。他俩,还有另一位同龄小伙,像是熟客,落座后就大声用丹麦语交谈,婷婷身边的小伙偶尔掏出手提电脑敲字,不知是朋友聚会,还是同事加班。年轻人都很帅(中年男人也是帅哥)反观同桌其他人,还有别的桌子,都没有这样的。仿佛哥本哈根的帅男都聚在了婷婷和艾米身边。虽然跟自己人聊得起劲,小伙们也没忽略两位异族姑娘。当艾米跟身边的那位搭讪时,他目光专注,回答准确而从容。艾米也向中年帅哥问话,他思考之后认真作答。他的英语不错,但交流仍有障碍。问他安徒生的长篇小说在丹麦是否著名,他说安徒生家喻户晓,他的童话是学校的必读课文。艾米意识到,因为是旅游者,她和婷婷留下的,是对丹麦全无所知的印象;本地人哪怕英语流利,也没料到她会问这个冷门的问题(人们未定知道安徒生写过长篇小说)。他们聊起了这对夫妻自身——都是即将退休的中产阶级。丈夫是工程师,研究地热;妻子是教师。虽然生长在丹麦,两人都在美国住过,在那里相识。“谁也料不准在哪儿碰上终身伴侣,”男士说。问了几句关于地热的话,他的回答艾米一句也不懂。等话题转回普通的,比如他们的子女——一双儿女在哥本哈根成家立业;有时约子女来这个文娱中心吃饭或者喝咖啡——或者哥本哈根的风俗,夫妻都懂了,回答也详细、有条理。热心的女士在纸餐巾上写下不可错过的名胜,叠好交给婷婷。上菜了,她请婷婷尝某种酱汁,又力推烤牛肉。“牛肉是丹麦人喜欢的做法,低温烘烤一整天,特别软嫩。”艾米有种错觉,她话里带着暧昧。看婷婷麻利地切牛肉,塞进嘴大嚼,艾米想:软嫩的她喜欢,不软嫩的也能对付。“多么和善的一对夫妻,”吃完饭,婷婷说,“每天享受哥本哈根的生活,让人羡慕。”“总有点陌生,”艾米说,“虽然丹麦人的确友好。”想瞅一眼那写满名胜的餐巾纸,婷婷不知丢哪儿了。
婷婷送艾米回旅馆。进大门之前趁人不注意吻了她的嘴唇。艾米回到套间,仍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她脱掉衣服,裸身站在镜子前。一天的兴奋过后——晚上还跟陌生人聊得起劲——眼睛仍然发亮,脸色则有点苍白。身体嘛……别照了,艾米对自己说,快成白雪公主的后妈了。这具身体是否有吸引力,在于那个人;初相识,她的渴望你怎么都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