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与问题背景
第一章:引言与问题背景
1.1 AI在科学中的兴起与现状
过去十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尤其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渗透速度显著加快。从物理学中的量子态预测,到生物学中的蛋白质折叠建模,从化学中的分子生成,到工程学中的材料优化,AI正逐步成为科学家的“第二实验室”。
在气候科学中,深度神经网络被用于模拟大气环流与海洋热输运,显著提升了中长期预测的精度与效率。在药物发现领域,AI模型通过学习分子结构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联,加速了候选药物的筛选过程。例如,AlphaFold 系统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其本质并非模拟折叠过程,但其预测精度已接近实验测定【Jumper et al., 2021】。在天体物理学中,图神经网络被用于模拟星系形成与暗物质分布,替代部分高成本的N体模拟【He et al., 2023】。
这些应用表明,AI的预测能力正在重塑科学发现的路径——从传统的“理论—实验—验证”三段式流程,转向“数据—模型—预测”的新范式。
1.2 “AI模拟”的滥用与误解
然而,随着AI在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模拟”一词在AI语境中的使用也日益模糊甚至被滥用。多数AI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系统,本质上是数据驱动的统计拟合器。它们通过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学习输入—输出之间的模式,实现对未知样本的预测。这种方法强调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强调拟合,而非解释。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传统科学模拟,如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蒙特卡洛方法等,它们通常基于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如牛顿力学、热力学、量子力学等,明确描述系统的状态空间与演化机制。这类模拟具有高度的可解释性与可控性,能够在变量干预下预测系统响应。
AI模拟则往往作为“黑箱”运行,缺乏明确的机制嵌入与物理约束。虽然某些新兴方法如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 PINNs)试图将物理定律嵌入模型训练过程【Karniadakis et al., 2021】,但整体而言,AI模拟仍主要依赖数据分布,而非机制建模。
因此,将AI预测结果称为“模拟”,在哲学上存在严重歧义。它可能误导我们认为AI已具备实验再现能力,而忽视其本质仍是统计推断。
1.3 核心问题的提出
这一语义混淆引发了更深层的哲学质疑:AI模拟是否能够“真正”模拟实验?即,它是否能够再现真实世界的因果机制与演化过程?还是仅仅是一种高效的现象预测工具?
从科学哲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涉及模型与实在之间的关系。Frigg 与 Hartmann(2012)指出,科学模型可以是描述性的、预测性的或解释性的,但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Bunge(1973)则从科学实在论出发,强调模拟必须捕捉系统的本质机制,才能构成科学知识。
因此,我们必须界定AI模拟的哲学地位:它是科学的辅助工具?认知模型?还是潜在的理论替代者?这一界定不仅影响我们如何使用AI,也决定我们如何理解AI在科学中的角色。
1.4 本章小结与结构预告
本章旨在为全文奠定问题意识的基础。我们回顾了AI在科学中的兴起与现状,批判性分析了“模拟”一词的滥用,并提出了AI模拟的哲学质疑。接下来的章节将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维度,系统分析AI模拟的科学地位与哲学边界,最终构建一个适用于跨学科研究的“AI实验模拟哲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