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作新论坛 冯知明

作者:石头巷子
发表时间:
+-

1.“名剑初生”新人新作论坛

 

图片1.png


就是横空出世的大作,缺少了宣传推介这个环节,其作品的传播速度和知名度也会大打折扣。《今古传奇•武侠版》在创刊之初,因为网络的运用普及,涌现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作品,也因为网,这些作者很有知名度。我们借用了网络平台,使刊物很快为读者接受,发行量直接攀升,几年过去,我们由月刊,半月刊,改成旬刊,对稿件的需求量加大,自然,也使得作者的数量有了飞速的膨胀,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然而物有两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作者的作品往往来不及沉淀修改就予以刊发,使作品的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似乎作者的培养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创刊之初的作品在网络上所经历的历练和读者口碑的传播。

这两年我们推介了很多新作者,用了不少方法,但实际效果很不明显。前不久推介了新人新作,在社区上有一些反响,一个刊物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有活力。我们作为办刊人,这是我们的职责使然。

所以我们决定在侠客社区上专门设一个版块:

“名剑初生”。也打算把近两年刊发的新人新作搞一个论坛,刊发他们的作品,作者小传,照片和编辑评语。然后有意识地推介出8—10名新人新作,采取编辑部主任写推介文章,作者写自传,名家点评,侠客社区访谈,读者论坛等多种形式来推介他们,使之能够形成一种新人成长的氛围。

下面我再推荐另外一个小作者的作品。我之所以要推介她,因为作者是我们的邻居,她就读于华师一附中,这个学校的同学很热爱我们的杂志,学校的书店每期从我们这里发300本杂志,到货第一天就会全部卖光。华师一附中是全国重点中学之一,《今古传奇•武侠版》能够在这样的名校里产生影响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有过这样一个统计。2007年,我们开展的“读武侠,考状元”系列活动中,在对200名高三读者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有90%的读者在高三的唯一课外读物是《武侠版》,考上211工程大学的有110位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许多读者告诉我们说,他们到了高中之后,学习空前紧张,他们选择的唯一的读物就是《武侠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主人公在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从平凡人成为大侠。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对金庸说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胡耀邦对金庸说:“读你的书让人豪情万丈,天大的困难也不放在心上。”1993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接见了金庸,说:“你的书富含天文、地理及人生哲理,曲折而博大,了不起!”

 

      2.《钗头凤》是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子创作而成

 

图片2.png


我们的高中侠友课上拿着课本,课下拿着《武侠版》,像网游人物一样,不断地练级,成长,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入大学殿堂。

鉴于我们的读者是以青少年为主体。而武侠又有为青少年精神补钙的积极作用,我们现在正在打造“青春武侠”这个概念。

所以当我们在华师一附中发现这样一位小作者时,自然会予以足够的重视。

 

《钗头凤》这篇稿子,就是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子创作而成的。她目前正读高二,各科成绩也都是名列前茅的,然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仍然不放弃对武侠创作的执着

《钗头凤》这篇稿子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到我们编辑部的,它清疏淡定的笔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因为是电子邮件方式,当时完全没有发觉作者竟这么年轻。)继而看故事,也是洒脱利落,如果经过一番打磨,定会是不错的作品。

《钗头凤》主要故事是由一个流落江湖的孤儿展开的,她经过努力,组建了江湖颇有势力的帮派——荆钗门,然后一一铲除昔日害死自己父亲的仇人,却不料一直保护照料自己的恋人却是最大的仇人,而同时另一条线索也由主人公展开,她的一个朋友的父亲因为她的门派扩张野心而死在她恋人的剑下,相约十年复仇,故事由此而曲折起来。

《钗头凤》的主题是复仇,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复仇是一种狂野的正义。”但是在本文中的复仇,却少了那种血债血偿的狂放,多了一种人在江湖,难脱其缚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伦理观的桎梏下,人物纠结矛盾的心理,因此虽然是复仇的故事,但是基调却并不血腥,而是凄美,这种哀而不伤的复仇故事描写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但是和许多初学者一样,本文的初稿亦有些美中不足。我们看出这种从容淡雅的笔调既是作者的长处,也是她的短处,就如一把双刃剑一样。其中抒情议论性的文字散于文章的每个部分之中,虽然从烘托意境上来讲,这种笔法对于那种雨中凄迷的伤感气氛有很强的塑造能力,但是我们的主体毕竟是故事,太多的抒情会令故事整体的节奏慢下来,不利于情节快速展开,也就是说,很容易令读者以为在读叙事散文,而不是小说。对于很多创作武侠小说的初学者来说,这也是常见的弊病。

由于我这里只接受终审,因此把这篇稿子交给编辑曲风,请她按照既定程序来处理这篇稿件。她基本上也认为本文大有潜力,但是在具体细节以及行文技巧上还需要一定的修改。因此她与作者联系,建议对一些繁冗的议论抒情部分进行精简,并且使文章条理更加顺畅一些,情节更紧密厚实。

此后曲风又把这篇稿子送给编辑部月末版主任张雪松审阅,张雪松的意见是,文章语言虽优雅空灵,但人物对话部分江湖气息稍显不足,有欠大众化,尚待斟酌加工。并且本文线索虽然有刚有柔,但略显单薄,缺乏一些吸引读者深入追思的 “隐情”,而且主人公在某些地方的转变又显得十分突兀,如放弃与恋人的归隐厮守,重入江湖的动机不够有说服力。其实在文中很多切入点可以穿针引线地渡其中,如舒简的身世,谢空城的师父,九章刀法,这些似乎都可以另作恩怨情节,串联起来,拢入隐性线索之中,使故事更加丰满。

在此建议下作者再次做出了修改,针对文章的主要矛盾进行删添勾连,使文章的阴阳线索环扣得更加紧密,在设置高潮和悬念方面也很有进步。

 虽然本文在构建环扣相依的故事脉络时还无法与成名作家比肩,且文风也不够老到,但是它凭借剑走空灵的笔法使自己能够在众多的来稿中脱颖而出,并且在反复的铸炼中不断提升境界,完善自己——这个过程,不仅是一篇作品的成长,也是一位作者的成长。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新人,无论她存在怎样的不足,只要她是有心人,便能很快成长起来的,并且或多或少,总会给读者留下印象。

 读者白鹏飞来信说:“《钗头凤》从容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江湖故事,但是其中流露的真情却让我们无言地感动着,而且文中的一些间歇性的叙述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颇有些顿悟的味道。”

读者王清来信说:“这篇文章读起来让我很有亲切感,语言优雅淡定,笔法颇见轻灵之意,以我们所熟识的唐诗镶嵌于文字之间,让我们惊异于她的勾嵌之妙。”

 读者溪兰一剑在网上发帖子说:“如果提到写人性的故事,我感觉《钗头凤》是不错,在一个不算太复杂的复仇故事中,添加了很多能让我们深深思考的东西。比如说谢空城对力量的追逐从复仇的本意转为单纯的对于权力的贪欲,在爱情与权力间的两难取舍间挣扎而最终倒向后者,而其恋人舒简虽然貌似超然物外,实际上却始终被放置于没有归属感的孤独之中。

 

3.更多作者在大陆新武侠的江湖中大放异彩

 

图片3.png


近来虽然忙碌于各种事务,但是我仍然十分关注着我们广大读者的声音,在论坛上看到一些读者对于《武侠版》倾向名人作品很不满,故此也来阐述一下自己作为武侠版主编的想法。

一个著名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著名的,这一点大家都是很清楚的。也许很有才,但是因为没有舞台而长期怀才不遇的不少,也许有才也有际遇,但是没等到成功的一天就放弃的,也是有的。一个作者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文笔,知识含量,阅历以及思想的提升,更需要外界有合适成长的阳光,土壤,雨水与清新的空气,这两方面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而大陆新武侠的发展,也少不了新鲜血液的注入。70后,80后,90后,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的作者们,在武侠文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各具姿态地盛开着,我们不会忽略任何一朵花,无论它是在怒放,还是即将全面绽放,抑或目前仅仅是一个花苞。

工作疲劳时,我经常在办公室大厅里走来走去,放松休息一下,有的时候看见编辑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稿件,不由得很有些感动。虽然近来武侠的发展有些波折坎坷,但是仍然有这么多的人热心于武侠,有着近乎痴迷的创作热情——每当我工作到深夜,想到这些,不管有多少劳累都会散得干干净净,对我们的武侠,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他们把自己的心血放心地交给我们,这种信任既让我们欢喜,也让我们很有压力感,很怕辜负了大家的信任,也怕埋没了好的作者。因此也经常敦促编辑们要细心地对待读者们的来稿,对于有创作潜力的来稿人,要悉心培养,尽量在各个方面上帮助他们成长,使得能够不断地有新星升于武侠版上空。

在阅读来稿中,我们发现,我们有着许多潜在的作者,他们的文章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长处,但是或限于知识水平,或写作技巧有待提高,或经验不足,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妨碍着我们新作者的成长。

然而近来却不断有新人涌现出来,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种种限制,在创作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和才华,假以时日,如不放弃,定能在武侠文学的创作上独当一面。

同时,我们也想借这些作者成功的先例,来引导那些我们尚未发现的璞玉。所有努力的终极目标,正是为了我们的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从而使更多作者在大陆新武侠的江湖中大放异彩。

如此才是武侠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