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伯甲骨文——造字(假借)
假借
东西南北乙丙丁辰不
和转注一样,假借也是一种用字方法,用同音字来调剂文字不足。在甲骨文中,东南西北和二十二个天干地支都是假借字,即通假,用相同发音的字代替,用固定的“白字”代替固定的发音和意思,约定俗成。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多,交流统一在书面(文言文)上,对通假的约定俗成字能接受。而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官方语言文字统一,但各国移民的发音受到母语影响,口腔在母语发音时肌肉群发音产生定势,造成英语发音不准,所以计较有口音的英语就成了不必承受之轻,但拼写错误很致命,从小学生开始就有拼写单词的竞赛,以强化准确拼写单词,把交流准确、达意这件事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白纸黑字上,这和中国古代把多种方言统一在文言文的汉字上殊途同归。英语民间不乏假借的例子:R=are, U=you, 4=for,只取同发音。
外来语的音译和古汉字的假借类似,日本的假名表音,用汉字的部首,本质就是假借。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能力,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拼音文字的英语和汉语形式的不同,体现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字又进一步催生出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殷商人从自身语言造出自源文字,百年前对外部世界全面开放,大量音译外源汉字出现,从日文等汉字圈汉字间接取用,或直接音译。英语是借源文字,思维开放,成长迅速,但词汇量巨大。只有跨过文字的樊篱才能摆脱母语的界限,看清世界,看清自己,这是这本书解字用英语词源作为对照,理解是互相的、互助的。
东(東)dōng
【牛伯】“东”的本义是装满货物两头扎紧的大口袋。假借“东西”(物)的“东”表示“东方”的“东”。古时主人之位在东,宾客之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家”(作东)。
《说文解字·东部》:(移)动也。魏励:大口袋。
【解析】甲骨文造字是象形,两头扎紧的大口袋。假借为东方,因房主人居住东面,东家为主人。有解释说男人肩上抗的行李叫“东”,女人手里提的行李叫“西”。东西指物最早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南齐,至于唐朝的东市西市的设置本身就是“东西”不同的一种用法,既有方向也有功能区分的意思,双关语。
◆“东”的英语east来自古英语ēast(东),来自原始日耳曼语*austr?(东),源自原始印欧语*h?ews-(东,黎明)。被古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他们擅长航海经商,为海上辨别方位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称作"日出之地"Asu(腓尼基文),爱琴海以西的地区称作“日落之地”Ereb。这两个词是不是看着眼熟?亚洲的英语Asia和欧洲Europe就是由此演化而来。在词源上,东南西北方向的英语只有东east有明确的原始印欧语词源,可见东方这个概念在五六千年前对生存至关重要。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通过贸易途径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远至印度和中亚,东西方文化交流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很多,四川挖掘的三星堆文化和其它文明相通远在当今人们的认知之外,更多的故事等待新的考古发现。
北(北)běi
【牛伯】“北”的本义是两个人背靠背,背;相背;向背;相悖。失败者总是把后背对敌(因为被人打败后被胜利方追着跑),引申为败;败逃(败北)。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称“北面”(《史记·田单列传》:“北面于燕”,对燕称臣)。通假“背”,背离;背叛(《汉书·晁错传》:“守战至死而不降北”)。
《说文解字·北部》????也。从二人相背。魏励:背离,违背。
【解析】甲骨文的“北”由两个背对背的人会意构成,假借为北面方向。后人用南北方向造出了一个成语“南辕北辙”,北半球南面朝阳,太阳是生命的能量之源,南隐喻正确的选择,而“北”的造字本义为“相背”,后人用败北指逃跑的人,因为只能见其背影。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以征服亚欧非的勇气和力量贯通东西南北,而后的古希腊把先进文明带给世界,帝国时代开启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吸收了希腊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罗马文明对今天西方文化至关重要。东方的宗教传播到西方,起源于亚洲的基督教给欧洲带去了新的信仰、信心和力量。世界就是这样在东西南北的交流中,在科技、交通、通讯的加持下成为今天的地球村。科技发展本该提供生活便,带来更高的安全感,但如果人们拼命研制毁灭性的武器,同时缺乏足够的智慧避免开战,那么这些研究的工作效率越高,对人类的伤害就越大。现代人不可以没有科学,但更不能没有未来,只讲科学的未来是死路一条,因为科学可以解决行进速度问题,不能解决方向问题,在错误的方向上行进速度越快,离正确地的目标就越远。“南辕北辙”用字极简,寓意深远,适用于全人类。
◆“北”的英语north来自古英语norþ(北),来自原始日耳曼语*nurþr?(北,北方),与希腊语ν?ρτερος(地下,下)同源,可能最终来自原始印欧语*ner-(左下方)。在北半球,人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的时候,“北”在左下方,辨认方向的逻辑推断,和今天地图的上下左右如出一辙。在左右上下不分的甲骨文中,“朝”的太阳在左,“望”的月亮在西。
乙(乙)yǐ
【牛伯】“乙”的本义是不详的,一说像水流形;一说像植物破土时的萌芽形;一说是攀爬植物的“藤蔓”。还有解是鱼肠,但后世不用了。再见解是符号,标志(《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这里是指画“乙”字形状的符号,是旧时读书时用来标志暂停的地方,如今编辑在文章中勾进增补的字称为“涂乙”。白川静解:象形,兽骨之形。兽骨曾用作骨签、骨针。后来又假借为天干第二位。由此引申为次序的第二。假借为代词,指不确定的或无须明说的人或事物,用于一个方面(乙方)。
《说文解字·乙部》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魏励:一说像水流形;一说像植物破土时的萌芽形。
【解析】尽管有很多甲骨文和金文,字本义已经模糊不清,从牛伯、《说文解字》、魏励和日本汉字大师白川静的解释看出,无论是谁也都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倒是作为序数词第二的借发音流传至今,汉字的序数词甲乙丙丁等是假借字,借发音。可见这么简单的字符,现在不甚多用的字本义,加上序数词用得越来越多,最后假借用字为王,而忘却字本义。在十个天干序列中,乙承甲成为第二。
◆“乙(第二)”的英语second借用古法语second,seond(第二),来自拉丁语secundus(跟随,接下来),来自sequor(我跟随),源自原始印欧语*sek?-(跟随)。比较基数词和序数词的起源,英语序数词的起源有明显的顺序概念。天干的英语为the ten heavenly stems,或者Heavenly,与天heaven有关。